宁静的伏水河,像一个温婉苗条的少女,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迈着欢快的脚步潺潺而出。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沿着平缓的地势涓涓而来;她一路汇溪纳流,蝶变成了一位羞涩恬静的大家闺秀;闺秀矜持的来到葱茏繁茂的桐柏山脚下,羞涩的与桐柏山轻拥辄止后,又轻快的折向了西南。
恬静的伏水河与丰腴奔放的桐水河交汇后,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丰腴的乳娘。从容、婉约、柔美的乳娘就是伏桐河!伏桐河自北向南穿越肥沃的伏襄盆地,甘甜的乳汁养育着一河两岸的千顷良田;最后蜿蜒而出汇入汉水,融进万里长江奔腾到海!
伏桐河水缓多滩,两岸长着大片大片的芦苇。在秋高云淡的时节,觅食的野鸭在随风起伏的芦苇荡里游出游进,使得倒映着似火晚霞的河面上,如同一匹被揉皱的锻锦,波光粼粼!
在伏水和桐水的交汇处,有一个繁华的市镇名叫十家镇。
十家镇又名十店镇。最开始是为了招待南来北往的商旅,一些头脑灵活的人陆陆续续在河边,建了十家酒食店。从当年的十家酒食店起步,如今的十家镇,已经是明耀中原的商贸巨镇!
而三家营,就坐落在十家镇通往伏阳城的官道上。听营里老人讲,三家营的历史比十家镇还要长!
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的大移民,郭、李、牛三家沿着官道结伴而来,他们在这里,正好在这里碰到前来安置他们的官差。
官差骑着瘦毛驴儿,在这片荒地里走了一圈,算是用驴蹄印给每家每户划了块地,然后丢下一把粮种,拍拍屁股就算安置好了。
其实官差划不划都一样!这里方圆几十里,都是撂荒许久的无主田地,蒿草灌木足足一人多高,不重新开垦根本就没法耕种!更要命的是,白天这里蛇鼠狼豺满地跑,见了人都不带怕的;晚上四周狼嚎豺叫,时刻等着瞧准时机,猛扑上来撕咬!
为了生存,郭、李、牛三家人不得不合三为一。他们一刀一斧砍树割草搭窝棚,一镢一锄的垦荒整地播种子。他们春种秋收、夏采冬猎!三家一起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渡难关。
几年后,三家合买一头黄牛和一头黑马,像宝贝一样伺候养护。牛家人备的草料,拿筛子筛过三遍才倒进槽里;郭家人备的细料,在石磨上磨得细细的,煮熟了才拌进草料。李家把牛马拴在床头,晚上把棉被搭在牛身上,宁可自己挨冻,也不让牲口遭罪。不论是耕田犁地,还是套车出门,只听鞭子响不见辫梢落,人人都怕扯掉一根牛毛!黑马身边总一根纤绳,当拉重车上长坡的时候,个个都抢着帮把劲!
几年下来,黄牛黑马膘肥体壮毛色油亮,每年都能生下一个牛犊马驹,三家谦让来谦让去,轮流牵回饲养。
三家人在这片土地扎下根后,植榆栽槐、烧砖制瓦,渐渐将窝棚变为草房,草房翻成瓦房。三家营人口从当年的十几口繁衍生息,终于成了如今七八百口的大营寨!
后来牛家人在营北五里扩置了田地,牛姓大部分人都搬了过去,起名牛家庄。而有几户逃荒而来的韩姓人,在三家营租地耕种后,也落地生根留了下来。所以现在的三家营,还是名副其实的三家营!
和北方的村落一样,三家营的房子基本也是坐北朝南,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拓展的院落。殷实之家圈起院墙,围起来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贫寒之家茅屋篱笆,倒也干干净净。
三家营最好的院落,就是的供奉三家祖先的青砖红瓦大祠堂。五间正房坐北朝南,宽阔敞亮的大殿外加两边两间大房。三家祖先的牌位,全部整整齐齐的供奉在正殿里,寓意三家世代守望相助在一起。
西边两间是村里的学堂,只要是郭、李、牛三家的孩子,都可以来读书。东边两间作为仓房,存贮着族里历年结余的粮银和账册。
三家祖上是冬至那天来到三家营的。所以每年冬至那天,三家的族长都会把族人召集在祠堂,轮流做东祭祀祖先。久而久之就被称做“冬祭”。
这一年的冬祭轮到郭家做东主持。天蒙蒙亮,郭敬祖就已经起来了。他端坐在堂屋里的八仙桌旁,一边吧嗒吧嗒的抽旱烟,一边等着郭修安来请安。
郭修安恭恭敬敬的施过礼请完安后,郭修安的女人郭白氏,就将打好的洗脸水,端上来让郭敬祖洗脸。
郭敬祖洗把脸,把烟袋别在腰间,将油光发亮的厚毡帽往头上一戴,拿起院子里的粪筐粪铲,准备出门去拾粪。
郭敬祖还没走出堂屋门,郭修安便在后面说:“爹!今早儿太冷了!晌午还要在祠堂冬祭,您就别去拾粪了,在家歇歇吧!”
早起拾粪是郭家的传统,自从落户三家营起,郭家祖祖辈辈当家人,早上都会去拾粪。村里人在背后给郭家起了个“拾粪郭”的外号。
郭敬祖知道后不羞不恼:“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是咱的口粮,粪土是田地的口粮!有了口粮田地才不荒,田地不荒咱种田人的心才不慌!我看这个外号怪好(挺不错)哩!”
郭敬祖起早拾粪,跟他的旱烟瘾一样,比他爹和他爷爷更大。不管是丰年荒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郭敬祖都蒯着粪筐夹着粪铲,一早就在营里营外转悠;地里的庄稼就如膝下的儿孙,每天看一遍心里踏实。
营里的家家户户,如手上的五指,门口过一过,心里更有数;街上做小买卖的、送喜报丧的看一眼,就知道是生人还是熟人。而三家营的村民,也渐渐习惯了郭敬祖每天的“拾粪”习惯。如果哪天早上没看到敬祖老汉拾粪,首先要责怪自己懒惰贪睡,没有早起出工,然后才会满脸尴尬的向四邻求证,老族长早到底有没有出来“拾粪”。
郭敬祖没有理会郭修安的话。他脚步没停头也没回的说:“冬祭不是头一回由郭家办,你这个族长也不是第一天当主祭!自个儿拿捏的稳当了,一切都妥当了!”
三家营的冬祭仪式简朴而又隆重,每年程序都差不多。冬至前三天,负责主祭的族长,要前往祠堂焚香禀报:“祖宗在上,子孙某某今日禀请:将以冬至时日,到祠祭事,微薄之礼,难表敬意,于今敢告!”
然后在家闭门谢客,斋戒沐浴。冬至前一日,族人将祠堂打扫干净,除旧布新。冬至日一大早,祠堂正厅里,供奉着三家营郭、白、牛三家祖宗先人牌位的香案前,点亮添满香油的灯盏,摆上素饺和白面馒头,还有大麦、小麦、荞麦、小米、高粱、黄豆、扁豆等籽粮。
供桌后面便是先人的牌位,中堂高挂“守望相助”的匾额。相传匾额为前朝伏阳知府特赐,以褒奖三家营民众,世代民风淳朴,和睦相处。
正式的祭祀仪式,是在冬至正日午时开始。三家营和牛家庄所谓族长、长者、士绅、户主,还有前来祭拜的宾客们,大家齐聚祠堂。呜鼓三通后,司仪引领着主祭族长和另两家陪祭族长,移步正厅,他们在祖先牌位前,行三叩九拜之礼,在通、引两赞唱诺下,礼乐齐鸣,依次行灌地礼、上香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侑食礼、赐福礼、辞神礼;然后将祭酒淋洒,沉香点燃,将猪牛羊祭品供奉,以供先人飨馔!
祭祀仪式完成后,主祭族长便在街上设宴,致谢前来祭拜的宾客。然后主祭族长把三族中年过一甲的长者,恭敬的请进祠堂,他将预先备下的,用精细白面蒸成的大寿糕,恭恭敬敬的敬奉到每位老人手里。最后,再让老人们的儿孙去库房,领一扎棉花和一斗麦子,拿回家去给老人们做件新棉袄、做点细面吃食,聊表宗族对长者的赡养之意!
家境窘迫的老人,会拉着族长的手,一边老泪纵横,一边感念族长的恩慈和仁善,感念族人的赡护和恩情。
主祭族长这时会对族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三家营先人们就是守望相助,相互帮衬的熬过来的。百善孝为先!三纲四维、五常八德是三家营兴旺发达、子孙繁盛的根本;不赡养父母者,羞噪先人!生不准入祠堂,死不准葬祖坟!”
最后是所有参加冬祭的族人,一起在祠堂吃杂和粥。
杂和粥有点像腊八粥。由大麦、小麦、燕麦、小米、黑豆、绿豆、扁豆、红薯,掺着野菜等煮成的菜粥;也是三家营祖宗先人在初来乍到,垦荒整地的日子里吃的饭食。后来又加上冬祭的猪牛羊、馒头和饺子等供品,一起在大锅里同煮的粥饭。
杂和粥粗鄙涩口、寡淡难吃。冬祭的族长每年都会带头盛满一碗,呼噜呼噜的一口气吃完。然后再用筷子,仔细的将碗底的米粒豆渣,刮的干干净净,一滴不剩的全吃光!
吃完杂和粥,每年三族的冬祭仪式的程序就算结束了。
只是每逢郭家做东,伏阳官府和十家镇的商贾,都会派人来祭拜并观礼,所以就格外隆重和热闹。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郭氏族人还要再回祠堂,社书要公布祠堂公地,这一年的进项和支出,族里结余的银粮,还要定下来年,为缴田赋捐税需要预支的,包收垫款和其他用度。这些都要当着全族人的面,念一念,议一议。
议完族里的事情,族长便带着族人来到祠堂的牌坊下,诵读青石碑上的《郭氏家训》。家训正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简朴;
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族人一起诵读完毕,族长告诫族人说:“自古以来,修身治家的道理,天下都是一样的!朱夫子的话句句走心入理,不求郭氏族人能治国平天下,但求族人世代做到修身齐家,保郭氏一脉平平安安!
郭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将家训牢记于心!各家各户按照家训治家力行,教育子孙,每个月我都会请学堂的先生讲解,每家每户主事的,都要去听听!”
这样,郭氏族人自己的冬祭仪式,才算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