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对袁绍即将对自己宣战之事,曹操心中不可能不担忧。
袁绍的实力究竟有多强,没有人比曾为袁绍打工多年的曹操,更加了解。
但曹操早在四年前策划东迎汉帝刘协之事时,便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风险永远都是机遇的伴生品。
甚至直至此时,曹操都不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因为其人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于是乎,信念坚定的曹操,在心中反复推敲一番后,便已有定计。
“文若,被动防御不足取也,而且万万不可任人唯亲。是故,我以为,颍川郡仍由妙才任太守,然则……
东郡、河内二郡不可由曹氏、夏侯氏诸将坐镇。嗯……传我军令,令乐进镇守河内郡,徐晃镇守河南郡!
一旦袁绍攻我兖州,则此二将便可伺机攻河北之获嘉等县、以袭扰袁绍之后路!
程昱仍稳守济阴郡鄄城,防备袁绍攻入东平国。
任峻(曹**夫)、史涣(跟随曹操多年的其家中宾客)二人负责押运粮草、辎重。
至于东郡……文若,你以为若大战将启之时,由我亲自坐镇如何?”
曹操的潜台词是:我要亲自率领诸曹、夏侯氏赴前线迎敌;
善攻的乐进、徐晃二人则要化被动为主动、绕到敌后进行袭扰。
平心而论,曹操的这番战略部署,确实要比荀彧的建议高明许多。
由此可见,曹操的战略素养,确实比刘备强不少。
但这绝对不是荀彧无能。
因为荀彧始终都要优先考虑,曹操那一众亲族应该如何部署。
综上所述,荀彧对此,当然百分百赞同。
“主公之部署甚妙!愚以为甚善!”
曹操笑着抚须颔首。
“既如此,文若,你仍居于许都,为我征调粮草、辎重,并总揽全局!此外,一旦战术有误,还需你及时给予纠正!”
在曹操心目中,荀彧的定位始终都是萧何、外加半个张良。
荀彧躬身领命。
这时,曹操含笑看向荀攸、郭嘉二人。
“公达、奉孝,你二人捕捉战机、随机应变之能在我之上,故而,若大战将启,还需你二人随我同赴战场、为我出谋划策。”
荀攸、郭嘉二人忙不迭起身领命。
荀彧见曹操谈笑间便部署妥当一切……
虽然其人心中颇为厌恶曹操之为人、品行,但也不得不承认,后者的确堪称雄才大略。
更何况,如今汉帝刘协、以及荀彧本人的利益,已经与曹操捆绑到一起。
所以,荀彧不能不竭尽全力、辅佐曹操战胜袁绍。
应对袁绍之全盘策略,既然皆已部署妥当,那么……
曹操脸色再次阴沉下来。
“诸君,刘备此番匆匆逃出许都之举,殊为可疑!况且,董承老贼近日来又颇为平静!
莫非刘备与董承老贼之间,有何不可告人之阴谋诡计乎?”
曹操说着,连连冷笑。
“嘿嘿,以我对刘备之了解,若非做下亏心事,其人又何必避我唯恐不及邪?
仲德!你暂且不必急于去济阴郡,为我追查此事!狠狠追查到底!”
说到“狠狠追查到底”这六个字时,曹操那对狭长的眼睛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程昱当即起身,躬身向曹操行礼。
“呵呵,明公尽管放心,老夫纵然不惜一切代价,亦势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曹操“嗯”了一声之后,复又看向脸色阴晴不定的曹洪。
“子廉莫非有事禀报?”
曹洪一惊,旋即起身行礼。
“回主公,某听闻,刘玄德在返回许都之后,似乎曾赴董承老贼之宴,其后,刘玄德便闭门不出、一心在后院之中种菜。”
荀彧闻言,一颗心仿佛沉入了谷底,其人只觉自己遍体生寒。
不言而喻……
“衣带诏”,即将要被曹操发现了!
荀彧虽不知,董承那个野心家都在暗中联络了何人,但荀彧已暗暗打定主意,自己务必要尽力将此事拖延下去。
即便事发,荀彧也要保证,此事牵连不能过广。
荀彧认为:
那些忠汉之士,绝对不能沦为董承、曹操二者之间的政治牺牲品。
但如今……
曹操闻言果然勃然大怒。
“果然如此!董承老贼敢尔!其人狼子野心,必欲借刘备之部曲一逞其人之私欲也!”
荀彧心道:要坏事!
其人心念电转间,很快便想到了对策。
于是乎,其人陡然冷笑起来。
“主公,依我看来,攘外必先安内,某等当暂且不管不顾袁绍、刘备二贼,而应先尽速拿下董承老贼为善也!”
荀彧这招“以退为进”,准确击中了曹操多疑的弱点之上。
所以,正欲大发雷霆的曹操,迅速冷静下来。
“文若!我等暂且不可如此鲁莽!董承老贼既然敢如此放肆,则证明其人必有外援!
而今关中局势未定,北有袁绍,东南有刘备,我等暂且不宜打草惊蛇。嗯……”
说着,曹操看向程昱、曹洪二人。
“仲德、子廉,你二人暂且在暗中追查此事,切记不可大张旗鼓。
区区董承老贼,不足为虑,我担忧老贼暗中勾结关中、凉州之人,乃至于袁绍老贼,欲搅动关中、司隶之局势也。”
建安四年之时,正是曹操攻略司隶关中三辅、弘农郡的关键时期;
别忘了,韩遂、马腾这两个凉州、关中大诸侯之所以亲曹,实际上亲的是被曹操掌控的汉帝刘协;
李傕、郭汜死后,以韩遂、马腾在关中的影响力,他们二人足以控制杨秋、程银、侯选、梁兴等等十余名小诸侯。
而董承身为“帝舅”这一外戚,同样也掌控着汉帝刘协。
而且,此时的曹操,还并未全盘掌握司隶河东郡、河南郡及河内郡,也就是司隶“三河”。
一言蔽之,在荀彧“以退为进”策略的影响之下,多疑的曹操认为,董承在司隶校尉部必有外援,因此才如此有恃无恐。
曹操权衡再三,便决定暂且不动董承,先稳固自身再说。
于是乎……
曹操抚须道:“卫觊、毛玠,你二人三日内入关,协助钟繇稳定关中四郡(三辅加弘农郡),以及河东郡!”
卫觊是河东名士,而且河东卫氏是河东大族,曹操这是想借助卫觊的影响力,协助钟繇稳定关中、河东;
毛玠虽然是兖州陈留郡人,但其人一是为曹操献上“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
二是其人与已故的枣祗,一同献上“屯田”之策。
所以,曹操版“隆中对”的发起人,不是某个可耻教授所说的郭嘉,而是陈留名士毛玠毛孝先。
尽管自幼研习律令的郭嘉,同样有大才、而且善于捕捉战机。
此刻,卫觊、毛玠同时领命。
前者笑道:“主公勿忧,某有一策,或许可为主公排忧解难。”
曹操见卫觊如此胸有成竹,当即大喜。
“哦?伯觎有何妙策啊?”
卫觊缓缓道。
“主公,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散放,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巿犁牛……”
卫觊的意思是说:
盐,是国家的宝物。
然而,自战乱以来盐未加管理,发放散乱。
如今应该像从前那样设专人监卖,再拿赚到的钱买些铁犁和耕牛。
如果有归来的百姓,就把这些铁犁和耕牛供给他们,鼓励他们辛勤耕作,积累粮食。
如此一来,关中很快便能重新富裕起来。
远方逃荒在外的百姓听说了这些事,也一定会日夜兼程,争先恐后竞相回赶。
长此以往,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官府之民会越来越多,关中诸侯之部曲却越来越少。我们还何必再怕他们呢?
卫觊这个计策,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策,所以,曹操忍不住拍案叫绝。
【作者题外话】:…………我是拍案叫绝的分割线…………
广阳太守,是破译真相的钥匙。
曹仁非文吏,而是“好弓马弋猎”的侠客。其青年时避难他乡,纠结千余部曲,在淮、泗一带(徐州)落草抄掠。后从曹操征伐,为别部司马。
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魏书九曹仁传》
“别部司马”即军阀麾下“半独立的小头目”,特点是“自带部曲”。如张修曾为刘焉的别部司马、刘备曾为公孙瓒的别部司马,关张曾为刘备的别部司马云云。
曹仁被假授的名号、亦属军职系统,如“厉锋校尉”、“骑督”等等。
一言蔽之,“游侠出身”的曹仁,本不以治民见称;
其骤然擢为太守,必有内情。
更值得探讨的则是“广阳太守”的隐喻。
广阳郡属幽州(今北京、廊坊地区),是两汉北部边境。
曹仁彼时(196)在豫州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相去千里。
仁若赴任,必一去不返。
且广阳处在公孙瓒与袁绍的争夺下,屡易其主。
从各方材料中可推知,彼时的广阳郡、刚刚脱离公孙阵营,正与袁绍合纵。
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魏书八公孙瓒传》
兴平至建安初年(194-196),因公孙瓒矫诏杀(幽)州牧刘虞(193),刘虞旧部遂集体叛乱。
田畴、齐周、鲜于辅等地方豪强,煽动州郡,代郡、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遂驱逐公孙瓒所署官吏,与叛军合流。
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置长吏,复与(鲜于)辅、(刘)和兵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刘虞之子刘和,亦在叛军之中。按《后汉书刘虞传》记载,虞死,和为报父仇,遂与(公孙瓒死敌)袁绍合纵。
(刘)和后从袁绍报瓒云。--《后汉书刘虞传》
因此,彼时权力真空的幽州诸郡(包括广阳在内),政治立场无疑倾向袁绍。
换言之,建安初年(196)天子拜曹仁为广阳太守,应出自袁绍授意。即“征调联军悍将、协助平定河北”。
这也能解释,为何“疏于治民、长于征伐”的骑督曹仁,被一眼相中。
因为“太守”本就是幌子,广阳则是处在暴乱倾覆中的险地。
此时(196)袁绍恰恰需要曹仁这种轻悍武夫,将“摇摆中”的幽州郡县,纳入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