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觎之策甚妙也!关中四郡,便皆依此策行事!孝先,你协助伯觎,在关中尽速执行此策!”
卫觊、毛玠二人欣然领命。
这时,荀彧向曹操主动请缨。
“主公,尚书台亦将全力配合此策!主公若无旁事,则彧欲请二位先生赴尚书台、仔细商议此策。”
曹操大笑着挥了挥袍袖。
“文若只管去!哈哈,我有诸君辅佐,何愁汉室不兴哉!哈哈!”
荀彧、卫觊、毛玠三人行礼而退。
三人走后,心情已然大好的曹操,笑着复又对程昱、曹洪二人道。
“仲德,子廉,董承老贼不足为虑,你二人追查此事之时,务必不要惊动老贼,待时机成熟,我等再将这些逆贼一网打尽!”
曹老板在心情好、或者是感性之时,其实还是蛮可爱的。
程昱、曹洪二人同时笑着,领命而去。
曹老板负起手来,在堂中缓缓踱起了步子。
“刘玄德确为我之心腹大患!唉!早知如此,我当初与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便应当治其人一个谋逆之罪!唉!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郭嘉轻笑着宽慰曹操。
“明公实则不必如此心忧,刘备麾下之谋士,不过孙乾、刘琰之流,某等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轻易引其人入彀。”
郭嘉就这么华丽丽地……忽略了“天才军师”简雍。
这也难怪。
谁让简雍确实籍籍无名呢。
曹操笑道:“不知奉孝有何妙计啊?哈哈!”
郭嘉笑着答道:“明公可向刘玄德下诏令,勒令其务必诛杀逆贼袁术。
袁术乃是伪帝,刘玄德又是宗室,如此一来,刘玄德便不得不奉诏行事、深入九江郡。
如此一来,某等只需在沛国设伏,便可轻而易举将刘玄德围杀。”
郭嘉这条计策颇为阴狠毒辣。
由此可见,就连郭嘉都认为,就目前来看,刘备对曹操的威胁,甚至高出了袁绍。
见郭嘉与自己不谋而合,本就心情大好的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奉孝之策,深合我心!哈哈哈!我等便如此行事!我暗中遣元让、率军赶赴沛国龙亢县,抄截刘备后路!”
说着,曹操眯起一对细眼,咬牙切齿道:“刘备!你休要怪我不念旧情、无情无义,怪只怪你屡次阻挠我一统之大计,蓄意祸乱天下!”
无论是出于何等目的,但都不可否认,曹操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确实是天下一统,而且是正在打破东汉固有格局、改变东汉腐朽统治的一统。
这时正值壮年的曹操,还不是二十年后那个垂垂老矣、临死还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只想完成嬗代当皇帝、从此曹家家天下的纯纯野心家。
这时的曹操,想的更多的,还是一统天下、以法治国、消除东汉那些积重难返的毒瘤与弊端。
但同时,曹操也已经开始走上董卓的路:
挟持天子、称霸天下的帝王之路。
所以,在曹操看来,身为宗室子弟、且才干机谋不比自己差多少的刘备,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绝对是曹操的心里话。
在曹操安排妥当一切之后,此时,司空府正堂之上,仅剩荀攸、郭嘉、许褚、夏侯尚、曹休、曹真等人。
这些人,都是如今曹操的心腹。
因此,曹操根本不怕,在自己这些心腹面前,吐露自己对刘备的恨意。
至于夏侯、曹氏其余之人……
夏侯渊已经跑到颖川郡治阳翟城,赴任颖川太守;
夏侯惇正忙于屯田、率兵卒们生产、积累军粮;
曹仁、曹纯兄弟则与乐进、徐晃等大将,在许都城外练兵。
曹操发泄一通后,心情再次畅快起来,念头也随之而通达。
于是其人笑着挥了挥袍袖。
“公达、奉孝,你二人去寻元让、与其商议围杀刘备之计!其余诸君且去忙碌!”
如是般,曹操针对刘备的又一场杀局,就此部署完毕。
曹操重新找回了,那种掌控一切的感觉。
如今,其人已经有足够的信心,与袁绍一决雌雄。
尽管如今无论兵力、军粮还是底蕴,袁绍集团高管出身、自主创业还没几年的曹老板,都远不如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绍雄厚。
不管正充满蜜汁自信的曹操,我们再来看,跑去章陵郡招揽魏延的简雍……
其实,与演义的情节不同。
历史上,魏延投奔刘备,是在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屯驻南阳郡新野之时。
所以,魏延同志,绝对属于刘皇叔的革命老班子成员之一……当然了,在古代,这叫“元从之臣”。
正是由于魏延老同志革命资历老、功劳高、业务能力好,所以,其人始终认为,自己才应该是诸葛亮最合适的接班人。
功劳高而资历老的魏延,在季汉威望极高、而且势力较大。
但很可惜,这反而导致魏延必须死。
因为,魏延这种兼备“年资”和“实力”的政治强人,对蒋琬、费祎等人的威胁过大,因此,群臣不得不设计除之。
诸葛亮在时,尚可竭力化解魏延与群臣之间的矛盾、共同辅佐后主刘禅。
然而,当诸葛亮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在五丈原的秋风之中萧瑟落幕之后……
失去桎梏的季汉群臣,便不约而同地迅速达成共识:
魏延必须死!
这才有了魏延墙倒众人推、乃至于“夷三族”的天大悲剧。
魏延本身虽然刚戾矜高,却没有大错;
其人错就错在“冀时论以代诸葛亮”,而且想要做首辅大臣。
简言之,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彼时,为了除掉魏延,就连“违戾不和”的费祎、姜维、杨仪三人,为了除掉魏延,甚至不惜联手。
费祎后来亲手出卖了杨仪;
刺杀费祎的郭修,曾是姜维旧部。
这三人,其实是死对头……
此事,委实耐人寻味。
简言之……
如果魏延的实力没有那么强,他最多落到廖立、李严的下场,即流放禁锢;
甚至,魏延如果像来敏那样东山再起,也未尝没有可能。
只可惜魏延实力过强,因此其非死不可。
后主刘禅在这个事件之中,也展现出来其过人的智慧。
因为……
当时成都城下,聚集着两支兵马。
一支是杨仪率领的蜀汉野战军;
另一支是蒋琬率领的季汉宿卫军,即京师禁军。
此时的局面,其实是群臣向刘禅逼宫:
逼着刘禅承认魏延之死的既定事实,同时要求季汉皇帝刘禅,给此事定性。
迫于形势,刘禅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并诛杀魏延三族以安抚众将。
然而……
该年(234)刘禅大赦天下,这显然不是针对诸葛亮之死,而是针对群臣逼宫。
此次政治风波过后,刘禅便派遣国舅吴壹(刘备吴皇后之兄吴懿,避司马老贼讳改为壹)都督汉中;
同时,刘禅通过明升暗降,夺了杨仪的权。
这些,无疑是刘禅事后的补救措施。
刘禅虽然在情势所迫之下,不得已杀了魏延全族。
但通过《季汉辅臣赞》可以清楚看出,魏延并不被蜀汉官方视作叛臣。
《辅臣赞》是蜀射声校尉杨戏所撰,对季汉群臣有褒贬赞语和事迹论述。
魏延的赞语是“临难受命,镇保国境”,很明显,这是正面评价。
魏延之死,则被称之为“忘节言乱,疾终惜始”。
这是何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