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完正是花甲之年、又有世袭县侯之爵位,加之其人性格较为恬淡,因此早已无欲无求。
身为一名老人,其人唯一的愿望,大抵是希望儿孙平安健康。
出于以上种种考量,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伏完伏老头儿,一向很少与朝中、曹操司空府中之人来往。
由是故,当董昭骤然来访……
伏老头儿心中便蓦然一惊。
董承持“衣带诏”四处寻找同党,当然是绝无可能找到伏完头上的。
因为在随汉帝刘协东归途中,准确来说是至陕县(今三门峡陕州区)强渡黄河之时,董承曾暗中遣人加害伏完嫡女、皇后伏寿。
若非伏寿平日对待宫中卫士不薄、因此卫士舍命相救……
恐怕滔滔黄河中,又要多出一个枉死的女鬼。
董承如此做的动机不难理解:
刘协的正妻、大汉皇后伏寿,挡住了董承之女董贵人成为皇后的路。
一言蔽之,董承与伏完之间,有血海深仇。
也因此,再加上自己老婆卞夫人的关系,曹操才会比较信任伏完。
至少在伏完死前,曹操一直都是如此。
至于历史上后来发生的“伏后之难”,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其实,皇后伏寿一直都是受害者。
伏寿的故事,与契丹的萧观音……
咳咳,扯远了,言归正传。
伏完得知董昭骤然来访,第一反应是不想见。
但其人心中一动、转念一想:
老夫若闭门不见董公仁,其人是否怀疑老夫心存异心?
董公仁甫立大功,曹孟德正对其颇为器重……
也罢,老夫便会一会董公仁。
伏完如今还不知道,就是因为他这一转念,他们全家都因此而得救。
如是般,着草履布衣、头束缁撮、宛若低贱黔首的董昭,便顺利见到了锦衣玉带、头戴纶巾的伏完。
伏完一见董昭这副扮相,便在心中狂呼不妙。
试问,一名秩两千石(相当于明清从三品)的省部级高官,如果突然穿上一身坑多多套装……
这人准备干的事儿,它能是正经事儿吗?
短短一瞬间内,伏完便联想到了“枭首于闹市”、“车裂于城外”、“夷三族流放八千里”等等恐怖的词语。
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很刑。
董昭接下来的举动,也确实没有令伏完失望。
惊恐万分的伏完,只见董昭凑到自己身前、向自己深施一礼、压低声音道。
“君侯,请借一步说话。”
伏完闻言,冷汗涔涔而下。
伏完是世袭县侯不其侯,其人身为列侯,董昭如此称呼其人毫无问题;
所以,让伏完冷汗直流的原因,并非因为董昭的称呼,而是后面那一句“借一步说话”。
与董昭一样,伏完同样懂曹老板。
所以,伏老头儿并未“中二”地来一句:“事无不可对人言。”
恰恰相反,伏老头儿颇为听劝。
“哈哈,公仁,老夫早已听闻你为朝廷、兵不血刃收复司隶河内郡,却苦于无机会当面道贺。
哈哈,老夫故里之族亲,恰好为老夫带来故里之佳茗,还请公仁赏光、随我品尝一二。”
如是般,伏完丝毫不着痕迹地,领着董昭走进自己的书房之中。
待家中仆客关紧门窗之后,伏完这才向董昭叫苦不迭。
“哎呀!公仁,你害苦老夫也!”
董昭微微一笑、再次向伏完深深一揖。
“君侯此言差矣,昭此来,实为救君侯阖家上下也。”
伏完闻言,悚然一惊。
“这…这…公仁何出此言啊?”
董昭笑着压低声音道:“君侯可知,今上(两汉之士民对皇帝的敬称)已暗中与董车骑(指的就是董承)密谋,欲以“衣带诏”动员忠汉之士共讨曹公?”
饶是伏完城府颇深,此刻也忍不住面色大变。
老头儿紧紧蹙起眉头、压低声音抱怨起来。
“唉!今上糊涂啊!糊涂啊!如此何异于与虎谋皮?更况且,孟德并无大错也!”
说着,老头儿叹了口气。
“公仁,皇后可知此事?”
老头儿是个明白人。
他既不问曹操是否已知此事,也不问他女儿是否参与此事……
因为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伏完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也只是想要个心理安慰罢了。
果不其然,董昭果断摇了摇头。
“君侯尽管放心便是。”
老头儿松了口气。
“公仁应该知道,老夫从来不知董承老贼密谋何事,更不可能与老贼同流合污。”
董昭对此深以为然。
“君侯所言极是!昭亦不知,董承老贼正在密谋何事。”
没错,这对年龄相差十一二岁之人,都是化成人形的老狐狸,他们确实没必要说什么聊斋。
“衣带诏”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谁敢揭发“衣带诏”,那么谁必死无疑;
而只要“衣带诏”一日不泄密,曹操便没有理由,挥舞他那长达上千米的屠刀大杀四方;
最后,一旦“衣带诏”泄密,那么必死的也只是在“衣带诏”上摁手印儿的那些人,以及那些人所交待出来之人。
至于其余的大部分间接知情人,活命的概率虽然不算太高,但至少在五成以上。
毕竟“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嘛。
简言之,知情不报、而且未参与“衣带诏”者,即便“衣带诏”败露,也有五成以上的概率保住性命;
而告密者却是必死的。
打算反抗曹操之人,逻辑关系大抵与“衣带诏”相同。
董昭实际上,是借“衣带诏”来提醒伏完:你根本不用太紧张。
所以,在说完衣带诏之事后,董昭便索性单刀直入。
“然则……君侯以为,如此提心吊胆,是否乃长远之计?君侯难道不想一劳永逸?”
不得不承认,董昭是真敢什么都说啊!
其实,董昭是笃定,伏完不可能、更不敢向曹操告密。
总之,董昭短短几句话,便将伏完这个老狐狸逼到了墙角。
伏完很想对董昭说一句:泥奏凯!老子什么都没听见!
但事已至此,伏完如今能做的,只有对董昭怒目而视。
“董昭!你为何要一心害老夫?”
董昭呵呵一笑。
“君侯勿要动怒,君侯恐怕还不知,袁绍即将要与曹操决一死战吧?”
伏完瞬间冷静下来,随后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董昭,你竟然暗中投靠了刘玄德?嗯……刘玄德莫非被董承老贼算计、参与了衣带诏?”
由此可见,伏完果然是个老狐狸。
因为在袁、曹即将决战之时,如今能救董昭之人,也只有刘备了。
而刘备既然找上了董昭、董昭又已知衣带诏……
那么足以证明,刘备也参与了衣带诏。
这是典型的演绎法。
伏完向我们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大隐隐于朝”。
董昭非但对此毫不意外,反而拊掌而笑。
曾一手策划“汉帝刘协东归”之事的他,早就知道伏完是隐藏于朝中的高人。
“君侯果然高明!然则……君侯以为,袁、曹二人此番决战,最终何人胜出?”
在建安四年(西历199年)的大环境之下,董昭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废话。
所以伏完也不跟董昭这个老狐狸玩聊斋,其人同样将话挑明。
“公仁,你不妨明言。玄德需老夫做何事?只要此事无关我琅琊伏氏上下、数千口之性命,老夫必竭力相助!”
伏完这句话,暴露出来东汉的诸多弊病。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伏完也想抱住刘备大腿,或者准确来说,是借抱刘备大腿,成为袁绍大腿上的一个挂件。
因为在建安四年,官渡之战未开始之时,天下人都认为,曹操绝对不可能是袁绍对手。
董昭闻言,终于开怀一笑。
【作者题外话】:………………我是开怀一笑的分割线………………
(伏)完,沉深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阳安公主。--《后汉书皇后纪》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后汉书卷十》
上与公卿步出营,临河欲济。时(伏皇)后兄伏德扶(伏皇)后,一手挟绢十匹,董承使符节荷令孙俨从人间斫(皇)后,左灵以刀扞(通捍卫的捍)之,杀旁侍者,血溅(伏皇)后衣。—袁宏《后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