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狡兔岂三窟(上)
云垂赏竹涛2025-09-04 15:133,203

  刘封也不揭破简雍,而是径直道:“叔父大人应该知道,曹阿瞒对家父颇为忌惮,先前家父与其人同属袁绍麾下,曹阿瞒慑于袁绍之威,尚且不会对家父过于为难,但如今不同于往日。

  曹阿瞒在月初攻打袁绍麾下之眭固,等同于已与袁绍撕破脸皮,此外,叔父大人以为,曹阿瞒怎么可能继续容忍,家父此等英雄在其身畔存活?”

  诚然如此。

  当曹操亲口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之时,便代表曹操对刘备彻底起了杀心。

  在这种情况之下,刘备必须尽快逃离许都这个龙潭虎穴,方可苟活性命。

  简雍虽然智力不足,但也只是处于平均值、分析问题的速度远不及一流谋士而已。

  此人绝非蠢货!

  是以,闻得刘封此言之后,简雍额头上的冷汗,很快便涔涔而下。

  刘封自顾自道:“叔父大人,而今袁术弃淮南(扬州九江郡)而北上,打算与青州袁谭会合,此正为家父出征之良机也。是故,请叔父大人救我!”

  说着,刘封竟然向简雍行了个顿首礼。

  顿首礼在汉末魏晋,绝对是妥妥的大礼。

  所以作为刘备臣属的简雍,忙不迭扶起其君子……

  尽管简雍有些懵逼,一时间还未想到,刘备出征与刘封求救之间的联系。

  “君子快快请起,简某怎能受君子如此大礼!”

  刘封仗着自己是个小孩儿,便在被简雍扶起的同时,毫无顾忌道:“叔父大人,如若家父出征而一去不返,则小子是否将死无葬身之地?”

  简雍额角的冷汗,此刻宛若清泉一般汩汩而流。

  以其人对曹阿瞒的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封抽噎着向简雍深施一礼。

  “请叔父救我!”

  此刻,刘封是哭了,但简雍也想哭:

  君子啊君子,不是简某不愿出手相救,实在是简某志大才疏、无能为力啊!

  在刘封的一再逼迫之下,简雍终于承认自己“志大才疏”,还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

  至此,刘封的目的便达到了。

  不是刘封没有自救之策,委实是其人正值冲龄、人微言轻。

  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代,谁又会轻易相信一个九岁孩子的话呢?

  但如今,简雍已经切身体会到了刘封的了得之处……

  当然了,简雍心中仍有些疑惑难解,于是其人不懂就问。

  “君子为何骤然变得如此聪颖?”

  对此,刘封仍然抽噎着答道:“叔父大人有所不知,家父自随曹阿瞒回许都以来,便终日闷闷不乐、惶惶不安,小子见此,心中亦难免悲伤,恨自己不能为父解忧!”

  简雍闻言忍不住赞道:“主公若知君子有此孝心,必将甚为欣慰!”

  因郡国本位化、士大夫家族化、二重君主观在东汉末年已愈发严重之故,孝大于忠,几乎已成为这时代的普世价值观。

  因此,刘封如此说,不但能解释自己为何突然变聪明了,而且显得自己颇守孝道。

  更何况,以简雍与刘备的生死交情,前者一定会将这番话带给后者。

  刘封不指望莫得人性的枭雄刘备,能够顾念父子亲情,但最起码,就算将来刘备再生子嗣,也不会影响到刘封的嗣子地位。

  要知道:刘封就算是为了自己,也是要扶持刘备登上大宝的……

  尽管刘封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保全性命。

  刘封勉强一笑之后,复又抽泣道:“叔父大人,以是故,孩儿这些时日,便经常苦思如何能解家父之忧,这才略有所得。”

  刘封自幼便跟随刘备颠沛流离,甚至是朝不保夕,因此刘封懂事较早,这个解释可谓合情合理。

  所以简雍对此并未怀疑。

  他只是惊叹于……刘封那让他望尘莫及的智力。

  至此,刘封轻松搞定简雍,达成了逃生计划的第一步。

  接下来,刘封开始了他真正的表演。

  就在简雍仍在感慨、惊叹刘封的智力之时,刘封却已经开始对简雍“循循善诱”,简称忽悠。

  “叔父大人,为今之计,惟有请大人代小子出面解此危局!

  小子犹记得,大人时常感慨造化弄人,有意助家父成就一番基业,为此,小子愿竭尽所能、助叔父大人得偿夙愿。”

  刘封的意思已经显而易见:刘封虽聪颖,但囿于年龄太幼小,难以服众;

  而作为刘备发小的简雍虽然资历老、能服众,但刚好智商不够,二者正好互补。

  简而言之,刘封是想让简雍为自己带盐……咳咳,代言。

  然而……

  简雍的思路,显然跟不上思维跳脱的刘封。

  所以简雍愕然道:“君子这是何意?”

  刘封抹了把眼泪,凝视着简雍的双眼,一字一顿道。

  “叔父大人,小子之意为:小子在暗中为大人出谋划策,大人在明处向家父大人、诸位叔父大人献计献策,小子心甘情愿助大人,成就天才军师之美名!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简雍闻言瞠目结舌,久久不能语。

  他很想问一句:君子,你是认真的?

  刘封心知肚明:要让简雍这年近不惑之人听取自己的建议,颇有几分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但如今舍此法之外,刘封再无破局之道。

  关羽、张飞二人是被公认的“万人敌”,抛开二人的性格弱点不谈,仅仅这二人“万人敌”的形象,刘封便不可能与他们二人合作……

  二人的武力值已经接近天花板,智力再骤然拔高好几个档次的话,与二人情同手足的刘备不怀疑才叫有鬼!

  士仁虽然也是刘备发小,但熟知历史的刘封并不喜欢士仁。

  孙乾、刘琰二人虽然都是谋士,但其二人的资历远不及简雍!

  糜竺、糜芳兄弟此时正在兖、徐二州任二千石(专指太守、王国相),刘封指望不上。

  综上所述,刘封思来想去,能与自己顺利、无间合作的唯一合适人选,此时此地,也只有简雍一人。

  见简雍久久不语,刘封便表露出一个小孩子本该有的反应:慌神!

  于是刘封颇有些慌乱道:“叔父大人,事关小子性命,还望叔父大人成全!”

  说完,刘封又一次向简雍深施一礼。

  简雍……心中慌得一批。

  “这……君子可有何妙计?”

  刘封闻言,手舞足蹈道:“自然有!自然有!请叔父大人尽管放心!”

  刘封不待简雍追问,便迫不及待道:“叔父大人应该知道,曹阿瞒麾下绝非铁板一块!兴平年间兖州之乱时,曹阿瞒麾下兖州之士几乎皆叛!”

  刘封说的,是兴平元年(194年)张邈被野心勃勃的陈宫忽悠,将吕布引到兖州陈留郡,与吕布一同举兵反叛袁绍、曹操主臣之事。

  彼时,陈宫如是忽悠张邈:“今州军(袁绍麾下兖州牧曹操)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

  悖逆不臣、惑乱逼人之感扑面而来。

  按照“三互法”,张邈身为兖州陈留人、陈宫身为兖州东郡人,都不能出任兖州长官。

  因此,所谓“共牧”,实际就是陈宫居幕后“提线操纵”,吕布站前台“安作傀儡”而已。

  由于陈宫蓄谋已久,因此一时间,“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枣祗、薛悌、与(程)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简言之:兖州百城皆叛,惟有枣祗、薛悌与程昱及时反应过来,保全了东阿县,鄄城县,范县三城。

  荀彧镇鄄城(曹操家眷所在),枣袛镇东阿,靳允镇范县。

  那么问题来了,刘封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作者题外话】:这里不得不提醒看官们一句:汉末魏晋没有他和她这个第三人称指代词,所以,《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晋书》都用“其”、“其人”来指代他或者她。

  云某写汉末三国小说已习惯成自然,所以很多时候习惯用其、其人来代替他和她,还请看官们见谅。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杀过人),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魏略》

  初平三年(192)青徐黄巾在地方军阀(应劭、公孙瓒、陶谦)的镇压下,向西流浪至兖州,劫杀任城相郑遂,又杀屯驻东平的州刺史刘岱。流贼势大,向北威慑鲍信,向西兵胁曹操;一时风声鹤唳。

  兖州因“黄天泰平”的降临,一时竟出现大面积“权力真空”,这无疑撩动了陈宫的心。

  陈宫自告奋勇,作为曹操与鲍信结盟的传话人,力劝鲍信迎接曹操代刘岱牧兖州。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世语》

  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曹瞒传》

  谓其(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曹操征讨于毒,实际是屡战屡败,靠袁绍武力支援才占据东郡)。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为袁绍檄豫州》

  这是曹操曾为袁绍麾下的明证。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魏书七吕布传》

  及天下乱,(宫)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魏略》

  宫说邈曰:“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魏书七吕布传》

  这就是此事的脉络。

继续阅读:第五章狡兔岂三窟(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