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知道简雍想要说什么。
所以,他果断对简雍道:“宪和叔父,稍后我不方便出面,是故,小子尚有一些话,需与叔父商议一番。”
说罢,他对简雍使了个眼色。
简雍会意,二人一前一后离去。
如是般,徐庶去乔装打扮、准备“袁绍之密信”;
“封癫组合”跑去说悄悄话;
孔融则遣心腹去请桓典、桓范父子前来……
孔融的情况与刘备类似。
其家眷死于乱军之中,所以其人虽已年近半百,却仍无子嗣。
因此,孔融只能依靠族亲。
……
在孔融、刘封、简雍以及徐庶忙碌之时,汉廷诸位大佬们,除荀彧要忙于协助曹操处理政务之外,同样没有闲着。
诚如诸人所言,董承老贼的同党范围,其实很容易锁定。
曹操对此大抵清楚,其人只是因为与袁绍开战在即,又忙于追捕刘备,所以暂时不愿节外生枝罢了。
综上所述,一番排除下来,汉廷一众重臣便各自展开了游说行动。
所谓“游说”,简单来说,就是劝一众忠汉之士,不要去见董承及其同党。
即便一众衣带党找上门来,也万万不要开门。
连简雍这个傻子都知道,衣带党同伙们的一举一动,其实早已经在曹操监视之中。
否则,曹操为何会对刘备起疑心?
否则,曹操为何明知董承老贼对自己有威胁,却故意不予理会?
一切,都在人家曹老板掌握之中。
综上所述,闭门不见衣带党,是最为安全的做法。
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曹操秋后算账。
这些汉廷重臣,有一个算一个,都与董承不对付……
要注意一点:董承当年,是董卓老贼的铁杆小弟,董卓死后又与李傕、郭汜等人勾搭到了一起。
总而言之,曹操虽然极其反感这些“食古不化”、“冥顽不灵”的汉廷重臣,但曹操至少可以确定一点:
这些人,是不可能与董承老贼勾结起来的。
就在孔融邀请桓典父子之时,赵温、刘渊以及梁绍等人,齐聚于杨彪的太仆府中。
此刻,堂中除以上三人之外,尚有尚书台的尚书左仆射(荀彧的副手之一)荣邵、卫尉(九卿之一)周忠(周瑜之从父)、太常(九卿之首)王绛。
甚至于,就连已经退休养老的前司空张喜,都赫然在其中。
从这些人的名字不为人熟知便可知,历史上,这些人大概率死于“衣带诏事件”之中。
由此可见,这几日奔波、游说下来,他们虽然辛苦,但成果总算斐然。
因此,一众老头儿皆露出欣慰之色。
腿脚仍不太利索的杨彪,在与其正妻袁夫人(没错,杨彪正妻,正是袁绍的从姊)所生的嫡长子杨修(这也正是那个杨修)搀扶之下,缓步走到堂中。
年龄、资历皆最长的赵温,呵呵一笑。
“托大汉列祖列宗之福,某等已将随今上东归之老臣,悉数救出!”
杨彪闻言,那对满含风霜沧桑之色的眸子,陡然亮了起来。
这些随汉帝刘协东归的老臣,绝大多数都是近十年前,跟着刘协进入关中之大汉忠臣。
但话说回来,那些投靠于曹操之人,当然也不用去救。
在杨彪等重臣看来,这些始终跟随刘协的老臣,才是大汉重新崛起的基石。
如今,能够保下这些人,杨彪惊喜交加。
“甚善!甚善!昔年今上东归途中,无数汉臣为曹操所害!至今老夫每每思及此事,犹感痛心疾首!
而今,忠汉之士得以自董承老贼魔爪之中脱身,老夫甚感欣慰!哈哈!诸公难得同聚一堂,今夜老夫便与诸公痛饮一番!”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领兵上洛,一如董卓故事。
曹操在驱逐围绕在天子身边的杨奉、韩暹、张杨之流后,便血腥屠杀刘协身边幕僚,尤其是汉廷尚书台机要人物、和天子近侍。
杀尽天子近臣之后,曹操才迁都许县。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庚申,迁都许……
…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这是重点)。
摘自范晔《后汉书之孝献(刘协)本纪》
而在洛阳废墟、发生那一桩桩惨案之时,如今堂内之人,皆是目击者。
因此,杨彪此言一出,不少人便瞬间泪目。
刘渊唏嘘不已。
“唉!不知不觉间,某等已在许县四年!而今,曹贼欲再次掀起腥风血雨,何其歹毒!何其歹毒哉!”
刘渊身为宗室,遭受到的折磨尤其多。
杨彪见气氛陡然变得悲痛兼悲愤,忙不迭笑着转移话题。
“诸公!万幸有高人提前告知提醒老夫等人,方才得以保全我皇汉之基石也!”
说到这里,杨彪对有勇有谋的刘封,感激、钦佩不已。
与此同时,杨彪的话,也使众人心生好奇。
“文先公,何方高人,竟可预判此事?”
赵温、刘渊、梁绍三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老狐狸。
所以,三人异口同声道:“此人亦为我大汉宗室,为避难,而今已逃出许都也。”
众人闻言,皆默默颔首、不再继续追问下去。
杨彪趁机笑道:“诸公,无论如何,今日皆可喜可贺!稍后老夫必拿出珍藏之佳酿,与诸位贤兄、贤弟痛饮一番!”
说着,杨彪转过头,向站在自己身后的杨修使了个眼色。
杨修会意、躬身行礼而去。
……
刘封这一番操作,确实非常漂亮。
其人不但收获了杨彪等一众汉廷重臣的感激与信任,而且保留了数量不少的忠汉老臣群体。
以刘备那边郡、宗室旁支的平民出身来看……
若无意外,刘备这辈子都不太可能与杨彪、赵温、张喜、周忠这个级别的名士有所交集。
这里,毕竟是士大夫家族化愈发严重、门阀正在成型的汉末三国时期。
因为垄断了知识、门生故吏众多,同时还具备操纵“乡论”、也就是品评德行的舆论控制权的缘故……
有家传经学、又富有名望、而且有财富的名门士族,与豪族、寒门之间的阶级壁垒,正在渐渐固化。
说白了就是:
在汉末三国时期,出仕机会渐渐被门阀、势族所垄断;
而豪族尚可通过恩荫、财富、权力等等获得少量出仕机会;
至于平民地主,也就是魏晋语境中的庶族、寒门和单家,则只能通过内卷、依附于势族获取出仕机会。
这便导致横亘在势族、豪族、平民地主之间的阶层,越来越难以跨越。
放到后世,这种情况就好比:
官位渐渐被三代、甚至是四代们所垄断,连带着其名下、以及依附于其名下的各种财团渐渐垄断了市场;
这便导致,后世阶级分化愈发严重、内卷卷出五彩斑斓之怪像。
呵呵,由此看来,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绝望,而且代代不重样。
但刘封如今,却因为杀了个回马枪、因及时提醒而救下诸多忠汉老臣之故,入了这些根本不易结交的名士们的法眼。
最起码来说,刘封将来若要以正途出仕,将不会有任何阻拦。
在两汉察举制度下,士人出仕需要同郡乡举,即通过“乡论”出任州郡之吏(郡功曹、州治中从事、州别驾从事等等)……
之后举孝廉、茂才,获得身份之后,再由吏为官。
士人们的这种晋身渠道,通常被称作“正途”。
如今刘封已经离开了原籍涿郡,完全不可能再获得“乡论”之资格。
因此,刘封若仍想以“正途”出仕,只有依靠这些名士,走中枢公卿察举、举荐刘封为郎官这一途径。
这一点,对于刘封的未来而言,相当关键。
虽然这是后话。
……
不提躲在府中暗暗庆祝的一众忠汉老臣,再来看孔融府中。
毫无任何意外,以孔融的面子,其人顺利请来了桓典、桓范父子。
【作者题外话】:…………我是开始算计的分割线…………
东汉士人,兼备“门阀”与“学阀”的双重身份,以“通经”(即通晓儒家经典)为美。
知识垄断现象,塑造了一批有“传家之学”的贵族。
比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会稽虞氏(虞翻家族)五代传《易》,会稽贺氏(贺齐所在的家族)世传《礼》
豪族首领还具备“文武兼备”特征。
魏晋之际,少数豪族领袖,杂糅了“强宗豪帅”与“经学名士”的双重身份,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两汉出仕,有一条重要标准便是要“经明行修”。
所谓“行修”即具备德行操守。它其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与品行关系不大,更关乎门第族望。
至于“经明”,即“明经”,指能通晓“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古文重视训诂考释,今文更类似谶纬内学。东汉末期,古文经学主导北方学风,而今文经学在南方盛行。
举例来说,曹操在被罢官之后,便是因为“能明古学”而得到汉廷的重新启用,可见他是通晓古文经学的。
(曹操)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王沈《魏书》
至于刘备,也曾师从名儒卢植。卢植“古今兼修”,可惜他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刘备则更加不学无术,终日斗鸡走狗,没能得到出仕机会。
(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先主传》
至于孙坚,则堂而皇之地自诩“无文德”,对自己的文盲身份毫不避讳,反而炫耀“以征伐为功”。彻底放弃学术渠道,转而寻求以军功晋身。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指自己)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到了汉末丧乱时期,许多大姓首领,不仅具备了学阀特征,还因为坐拥众多宾客,而成为威震一方的豪帅。同时兼备了文、武双重特征。
比如资助曹操的陈留大姓卫兹,聚众五千余人,豪强色彩浓郁。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魏晋世语》
然而卫兹同时又得到名士郭泰的赞赏,跻身名流之列。
郭泰与许邵是彼时北方最有名的清议者(即品评人物的名嘴儿),得其佳评者,便可一朝发迹。
林宗(即郭泰)曰:“子许(即卫兹)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后文生以秽货见损,(卫)兹以烈节垂名。--《先贤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