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许都疯布局(下)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252,868

  桓典所在的沛国桓氏(即后来的魏晋门阀、谯国桓氏),便是典型的名门势族。

  两汉出仕,有一条重要标准便是要“经明行修”。

  所谓“行修”即具备德行操守。

  它其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与个人之品行关系不大,更关乎于门风,说白了,就是门第族望。

  至于“经明”,即“明经”,指能通晓“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

  古文重视训诂考释,今文更类似谶纬内学。

  东汉末期、乃至于三国魏晋时期,古文经学主导北方学风,而今文经学在南方盛行。

  还拿曹老板举例。

  曹操在被罢官之后,便是因为“能明古学”而得到汉廷的重新启用,可见他是通晓古文经学的。

  (曹操)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

  摘自狗贼王沈《魏书》

  曹老板的文采,与他的人品,属于严重不匹配状态……

  好吧,引领“建安风骨”的曹家父子三人,大抵都是如此。

  孝子丕学问精深,却刻薄寡恩;

  文学巨匠曹植才华横溢,然而其品行同样颇为不堪。

  曹植,与比爹更孝的曹叡生母甄皇后之间的破鞋事儿,都已经被载入史册了。

  至于学渣刘备,以及更渣的那位、堂而皇之地自诩“无文德”的孙坚,咱们干脆提都不用提。

  总而言之,魏晋的名门势族,不仅是“门阀”,还是“学阀”。

  他们不仅垄断了生产资料,也垄断了知识技能。

  甚至很多大族,都有传家经学。

  比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会稽虞氏五代传《易》、会稽贺氏世传《礼》……

  以及沛国桓氏家传的《欧阳尚书》。

  孔圣人苗裔孔融,则更是学阀中的学阀。

  因此,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与年过花甲的桓典,讨论良久经学,就显得非常合理了吧?

  虽然学渣简雍,在一旁听得昏昏欲睡。

  与简雍这个学渣不同,躲在堂后偷听的刘封,反而对孔融、桓典关于古文经学的讨论,听得津津有味。

  他这个穿越客,前世是一名工科类专家。

  他业余时间虽然对国学研究颇深,但除了品读梁启超、季羡林等先生的高作;

  以及观看南怀瑾、曾仕强、倪海厦等先生的教学视频之外,刘封前世终究鲜少接触到大师级别的人物。

  如今难得有孔融、桓典这两位大家讨论以“训诂考释”为主的古文经学,刘封便如饥似渴地、疯狂汲取起了其中的干货。

  与刘封一起偷听的徐庶,同样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是如痴如醉。

  一言蔽之,孔融、桓典、刘封、徐庶四人,都在“不务正业”!

  至于桓范……他就是个端茶倒水的。

  孔融、桓典二人,好容易讨论完毕训诂学、以及《尚书》之中的不少内容;

  二者间的关系,也因此被拉近了许多。

  简雍蓦然睁开眸子,向桓典、桓范父子二人行礼。

  桓典今年虽已过花甲,但精神仍然矍铄。

  待清楚简雍的身份、来意之后,桓典只是缓缓颔首、并淡淡一笑。

  “宪和,对董承老贼之事,老夫略有耳闻。”

  所以说,谋事不密、做事疯狂的董承老贼,注定了会败亡。

  而身为九卿之一光禄勋的桓典如此说,则已经部分证明了,其人究竟处于什么立场。

  于是乎,简雍苦笑起来,并决定对桓典坦诚相告。

  “桓公,实不相瞒,简某欲诱使董承老贼提前起事,以免其人牵连无辜之人枉死!”

  桓典再次缓缓颔首,同时轻轻叹了口气。

  “程仲德手段酷烈,兼且汉室日渐衰微,的确经不起如此折腾!

  宪和应当知道,老夫亦为随今上入关、后又东归之一员。

  是以,老夫实不忍见,无辜之人再次为董承老贼所牵连!

  只是……”

  说到这里,桓典欲言又止。

  至此,简雍已然大抵清楚,桓典究竟是什么立场。

  已知其人为汝南袁氏门生故吏,又已知其人先后随汉帝刘协入关、东归;

  那么,就算桓典不偏向于袁绍,但至少,他也是偏向于汉室这一边的。

  简雍心中已然有数。

  孔融作揖道:“公雅先生但说无妨!”

  桓典长叹一声、摇了摇头。

  “董承老贼阴险狡诈,若欲诱使其骤然发难,恐非易事焉!”

  简雍等的,就是桓典这句话。

  但出于谨慎,简雍还是决定先对桓典进行一下试探。

  “桓公可知,袁本初之使臣,而今已暗中潜入许都乎?”

  桓典神色微微一变。

  “袁本初与曹孟德之间即将开战,此时袁本初遣使臣潜入许都,莫非欲向曹孟德宣战不成?这……不应该如此啊!”

  许县令桓范忍不住插口道。

  “宪和先生为何知晓此事?宪和先生若见过那人,不妨尽快转告其人,劝其尽速离去。否则,一旦为曹孟德得知,其人恐将遭曹孟德之毒手也!”

  至此,简雍已经确信,桓典父子,至少是如今,与曹操并非一路人。

  实际上,做为曾目睹曹操在洛阳暴行的目击者之一,桓典也确实不大可能,与曹操沆瀣一气。

  遑论桓典乃是饱读诗书的名士、更是曾与阉宦斗争过的“骢马御史”。

  于是乎,简雍从容一笑,拍了拍手掌。

  换上一身士人装扮的徐庶,缓缓自堂后走出。

  桓典微微一惊;

  桓范则目瞪口呆。

  徐庶向二人躬身行礼后,用一口地道颖川话,缓缓开口道。

  “某乃颖川荀友若先生之心腹、颖川徐元直也。见过二位先生!”

  桓典安之若素。

  “原来如此!想必元直亦是为解救忠汉之士,故而冒死进许都乎?”

  徐庶从容颔首。

  “回桓公,正是如此!徐某本是为袁公出使荆州,待返程行至许县之时,听闻刘玄德刘使君已叛曹,是以欲进许都打探一二,岂知……

  徐某无意间,竟听到有关董承老贼密谋之只鳞片甲,徐某心中一惊,刚好偶遇宪和先生,故而暂且在文举公府上落脚。”

  桓典紧紧蹙起眉头,神色变了又变。

  “元直是否方便告知,荆州究竟有何变故发生?”

  徐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将所有的“谣言”,皆一一告知于桓典父子。

  桓典一声长叹;

  桓范则是大惊失色。

  桓典忍不住道:“可怜董公仁为保全性命,屡次冒险、机关算尽,最终还是难逃一死,悲哉!憾哉!痛哉!”

  与董昭同为名士,桓典难免有物伤其类之悲凉。

  桓范的关注点则不在此处。

  “元直兄,如此说来,刘镇南、张绣皆已准备出兵?”

  徐庶略做斟酌后道:“其二人皆已承诺,待袁公出兵攻打白马城之时,必将出兵呼应袁公。”

  桓范闻言,一张脸变得无比惨白。

  “曹孟德挟持天子,以至于天怒人怨!唉!”

  桓典却只是微微摇头。

  “自作孽不可活!曹孟德欲效仿昔年之董仲颖,终究犯下大错!”

  他突然向徐庶作揖道:“元直,听老夫一言,你须尽快离开许都,否则,必将有暴露之危也!”

  桓范这时,似乎也突然想起来一事。

  “元直有所不知,程仲德、曹子廉二人……”

  【作者题外话】:…………我是出现变数的分割线…………

  泰山豪族鲍信,家族“世以儒雅显”,自己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名士无疑。

  信父(鲍)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王沈《魏书》

  然而酸枣会盟时(190),鲍信竟然携带了步兵两万,骑兵七百,辎重三千余乘赴会,气焰熏天。可见他与卫兹一样,也是名士与豪帅身份兼杂。

  (鲍信)信乃引军还乡里(兖州泰山),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王沈《魏书》

  虽然汉末乱世,地方的豪强极多,但并非所有的豪族,都能与士族或世家扯上关系。

  因为豪族,分为贵族、平民豪族。

  其中贵族豪族分为有封邑的势豪,外戚及宦官构成的权豪;

  平民豪族也有富豪、侠豪及仕豪。

  从记载上看,被冠以“冠族”、“冠盖”等称谓者,基本等同于士族。他们通常兼具奴客部曲与传家经学,属于最一流的高门。

  这类人物,见诸记载者有陶丘洪、边让、辛毗、许允、桓范、诸葛诞等人。

  “大姓”、“豪右”则相对泛指,可能指代士族,也可能指代拥兵聚众的豪帅。

  从记载上看,大姓与豪右的规模,往往颇为可观,虽然并不一定能够跻身士族之列,但也属于震动州郡的大型地方势力。

  这类人物中,有李典、雍闿、曹洪、刘勋等人。

继续阅读:第九十四章 许都风乍起(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