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许都风乍起(上)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8:053,141

  “程仲德、曹子廉二人,此刻正着手监视一众心怀不轨之徒,只是担心打草惊蛇,故而并未刻意监视董承老贼。”

  桓范身为京都行政长官许县令,自然清楚程昱、曹洪的暗中部署。

  仍然躲在堂后偷听的刘封,闻言暗暗吐槽:

  果然!果然!果然是因为刘备骤然逃跑,所以衣带诏才会被曹操察觉!

  但话说回来,曹老板也是真能忍……不对!曹老板应该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一念及此,刘封不由一阵后怕。

  曹操果然想借“衣带诏”之事大做文章!

  万幸的是,刘封及时赶回,阻止了历史上,这段被掩盖了部分真相的惨案发生。

  历史上的建安四年到五年(199至200年),许多汉廷重臣的记载至此结束。

  《三国志》还好说,毕竟其是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

  除《魏书》中驱逐列传(即卷六至卷八)上所记载之大批汉臣外,其余人物本就不在其记载范围之内;

  但《后汉书》的记载便显得颇为耐人寻味:

  因为有关大批大批的汉臣之记载,在《后汉书》之中,有多数人都截止到建安四年(即今年)。

  这已经足以说明某些问题。

  刘封松了口气,同时擦了擦额头冷汗。

  万幸,自从穿越过来之后,便一直在进行各种算计、背后蛐蛐、甚至是当面毒舌别人的他,总算是干了件好事。

  堂中……

  桓范此言一出,气氛便陷入一片死寂。

  虽然,所有人的内心世界,此刻都丰富多彩。

  当然了,他们的心理指向物,大概都是那个扑克牌中的王牌人物、马戏团的台柱、麦当劳的吉祥物、哥谭市的疯BOSS、蝙蝠侠的宿敌……

  没错。

  其实就是董承那个小丑。

  正所谓垂死病中惊坐起,小丑竟是……

  孔融在激动之下,忍不住说了一句大实话。

  “这……如此说来,董承老贼一举一动,岂非皆在曹孟德监视之中?”

  其实,平心而论,将“监视”改为“视奸”,或许才更加准确。

  桓范闻言,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但还是颔首承认了。

  “实情虽伤人,却的确如此。”

  徐庶显然不像孔融一般,关注这些人所共知的东西。

  其人向桓典、桓范父子行礼道:“桓公、令君,不知二公可否在许都城中张贴告示、公开缉拿袁绍之使臣?”

  徐庶此言一出,桓范这个年轻人自然是大惊失色,就连一向颇为稳重的桓典,都不禁为之动容。

  后者蹙眉看向徐庶。

  “元直,你此言何意?”

  徐庶仍是从容不迫。

  “桓公,实不相瞒,徐某欲见一见董承老贼!”

  桓典思忖片刻之后,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元直担心董承老贼对你生疑?”

  徐庶颔首。

  “桓公亦知,徐某乃是颖川人,董承必将疑心于徐某。”

  确实如此。

  在曹操阵营之中,颖川人势力不小,而且地位还不低。

  或者准确来说,曹营中的颖川人,地位仅次于曹氏、夏侯氏以及曹操的一众沛国老乡。

  因此,说着一口地道颖川话的徐庶,不被疑心重重的董承怀疑才怪!

  然而……

  桓典却苦笑起来。

  “元直,老夫身为光禄勋,许都宫城之外,非老夫之管辖范围。

  宫城之外,乃是执金吾之职责所在,然则,而今执金吾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是以,元直应当去寻城门校尉、不其侯伏公。”

  两汉以太尉主武事,而以三卿为禁卫武官,负责执掌中军。

  所谓中军,亦称禁军,即戍守都城的部队。

  地方上的戍卫部队则被称作州郡兵。

  当然了,在天杀的汉灵帝时期,中军、州郡兵皆已糜烂不堪,否则不会有汉末乱世。

  但从职责上而言,中军仍然分为三部分,分别由三卿执掌。

  三卿,即护卫皇帝的光禄勋(秦为郎中令),护卫宫城的卫尉(秦为中大夫令),以及护卫京师的执金吾(秦为中尉)。

  按照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考证,光禄勋的词源应来自“大麓阍”。

  远古时代的都城依山靠水,因此处在山麓、负责看守门房的人,便是大麓阍,即光禄勋的谐音梗。

  光禄勋又名郎中令,可知它是郎官之首脑。所谓郎官,即宫廷警卫。

  “郎”通“廊”,本意是指在宫禁门户中站岗的人,所以光禄勋可以视作皇帝个人安保的总负责人。

  光禄勋系统的职责很明确,即“主殿中侍卫”。

  皇帝就寝时,郎官负责宿卫寝宫的门户;

  皇帝出行时,郎官则负责在左右护驾。

  举个例子:

  羽林郎、虎贲郎,以及左署、右署、五官署的主官左、右中郎将及五官中郎将,皆归光禄勋管辖。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这出身绝对不低)为羽林郎。

  摘自《魏书董卓传》

  徐庶所说的“全城缉拿袁绍使臣”这种事,原本应该是“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的执金吾(吾音玉,秦代名为中尉)的职责。

  但在东汉,执金吾属官只剩下丞一人、缇骑二百人、武库令一人,基本沦为一个看守兵器库房的清贵闲差。

  历史上,臧霸在曹贼孝子丕时期,便沦为了“执金吾”这一闲差。

  原属于执金吾的职责,渐渐被落到了城门校尉头上。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也领缇骑;

  在汉武帝时,其又“增屯兵”,与执金吾“徼循京师”的职能高度相似。

  所以,身为外戚的伏完,任看似为比两千石小官,实际上却相当于满清九门提督、而且拥有兵权的城门校尉一职,绝对不算屈尊低就!

  恰恰相反,伏完这个有实权的城门校尉,比徒有虚名的车骑将军董承老贼,权利还要重许多!

  师从于山野隐士司马徽的徐庶,对东汉官制不甚了了。

  因此,听罢桓典现场教学之后,徐庶方才明白,自己没有找对人。

  这时,桓典却呵呵一笑。

  “如此亦无妨!元直放心,犬子身为许县令,自有张榜之权;兼且……

  老夫与伏公颇有交情,稍后便由老夫将此事转告于伏公,请伏公出动缇骑、缉拿袁绍使臣即可!

  元直不必担忧,因事涉袁绍,故而曹孟德麾下之觇候、细作即便探知此事,亦决不会加以阻拦。

  只是,元直无比小心行事,以免为曹孟德之觇候、细作……”

  说到这里,桓典便不再开口。

  他毕竟不是刘封,没有“毒舌”兼“乌鸦嘴”。

  这是一定的。

  而且,或许曹操已经暗中下令、肃清袁绍隐藏在许都之中的细作。

  这时,桓范向徐庶躬身行礼。

  “元直兄为解救忠汉之士,不惜冒此大险,弟甚感钦佩!只是……

  还望元直兄在见过董承老贼之后,便及早离开许都,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情况,或许会比桓范所说的更加恶劣。

  因为就在昨日,刘封已经向徐庶说明,一旦徐庶坐实“袁绍使臣”之身份,将会面对什么后果。

  值得庆幸的是:谁也不清楚,袁绍使臣究竟是何人。

  然而,还有一个坏消息……

  桓典突然道:“元直,你务必要提防董承老贼,以老夫观之,其人极有可能加害于你!”

  徐庶一怔,不解地看向桓典。

  桓典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元直不了解董承老贼,刘玄德逃出许都,至今已一月有余。然则……

  许都始终风平浪静,以是故,董承老贼误以为其行事隐秘,故而曹孟德对其之奸谋一无所知。

  由是故,元直,你在见过老贼之后,老贼极有可能将杀你灭口!”

  【作者题外话】:…………我是行事须谨慎的分割线…………

  两汉的禁卫官职,虽然名目繁多,但线索十分清晰,按照护卫对象与活动范围而言,可以分为三级。

  最核心的层级,便是负责皇帝个人安保的光禄勋(郎中令),其下辖的主要力量,便是由官宦子弟组成的郎官系统。

  散郎(侍郎、议郎)负责顾问应对;

  郎中、中郎则负责皇帝的寝宫护卫与出行安全;

  在虎贲、羽林出现之后,光禄勋的职能进一步完善。

  在核心层级之外,便是负责宫城安保的卫尉(中大夫令),他们负责在宫城之中巡逻。

  另外由于两汉的宫城一般建设在城市南边,因此卫尉系统,也被称作南军,这一系统的卫士人数在京师的护卫力量中占据最大的比重。

  在殿中与宫城之外,便是负责京师治安的执金吾(中尉),即北军系统。

  随着时间推移,执金吾的地位与权势不断下降,其执掌也被八校尉(五校尉)与城门校尉所瓜分。

  虽然它在名义上仍然是北军系统的首脑,但实际的直辖权力已经严重遭到削弱。

  北军之中的八校尉,在西汉时主要卫戍行宫、园林,在东汉时被裁减为五校尉,开始“绕宫屯兵”。

  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宫府各警,北军五校绕宫屯兵。--《续汉书礼仪志》

  由此可知,五校尉的活动范围虽然仍在宫城之外,但已经逐渐接近皇帝的居所,并与光禄勋、卫尉系统互为表里。

  换言之,本该在名义上宿卫京师(主要是宫城之外的地区)的两汉校尉系统,终不免成为皇帝的私人禁脔。

  至于“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的北军首脑执金吾,在东汉时代沦为“主兵器”的清贵冗散,也可以视作一种巨大的讽刺了。

继续阅读:第九十五章 许都风乍起(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