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狐狸斗狐狸(上)
云垂赏竹涛2025-09-04 14:043,383

  董昭对此避而不答,转首看向李典。

  这一举动,充分暴露出,董昭也是一个老狐狸的本质。

  兖州之乱时,董昭是张邈、张超兄弟的人,所以其人不可能与张辽太熟。

  李典则不同。

  曹操果然看向李典。

  李典心念电转之后,只说了一句话。

  “回主公,逆贼吕布,曾对张文远有大恩!”

  李典说完,看向曹操。

  其人只见,曹操仍是脸带微笑、闭口不语。

  于是李典继续补充道。

  “请主公明鉴,张文远素来与泰山诸将不和,而鲁国毗邻泰山诸将镇守区域。

  有张文远在一旁虎视眈眈,典料定泰山诸将必将竭力阻拦刘玄德。”

  说完,李典躬身垂首、不再开口。

  由此可见,李典果然熟知兵法。

  而且,人家情商也非比寻常。

  曹操果然非常满意。

  “甚好!你二人且在此稍候,我这便令张文远至此!”

  言罢,曹操唤来心腹,吩咐一番后挥了挥袍袖。

  然后,曹操便捧起一卷简册,旁若无人、且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董昭、李典二人对曹老板的这种做派,显然早已习惯。

  于是二人垂首而立、肃然不语。

  好在二人并未等候太久。

  一刻钟不到,张辽便匆匆而来。

  建安四年的张辽刚过而立,还没有成长为那个“八百破十万”的猛将;

  如今的张辽,只是一个缺乏坚定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的青年。

  张辽出身于并州雁门郡豪族,其本姓聂,祖上便是在汉武帝时期,策划“马邑之谋”的名士聂壹。

  此时的并州雁门郡(大同、朔州一带),已经被鲜卑扶罗韩、步度根部所占据,是妥妥的大汉边郡。

  所以,张辽与李傕、吕布、马超等人一样,身上都带着浓浓的胡人风格及特质。

  董昭、李典二人只见,身高八尺、身材雄健、相貌堂堂的张辽,见到曹操后纳头便拜。

  “辽拜见明公!”

  曹操根本不给三人任何串口供的时间、机会。

  其人虽然头也不抬、仍在读着简册,却冷不丁开口道。

  “文远,若有机会,你可愿除掉刘玄德?”

  显而易见,这是一道送命题!

  其底层逻辑在于:若张辽对刘备恨之入骨,那么曹操同为杀害吕布的凶手,必然也是张辽痛恨之人。

  如此一来……

  曹操就算不杀张辽,也会增加对张辽的忌惮程度,从而加大对其人的猜忌、提防力度。

  历史上,曹操屡屡使张辽充当硬仗的“攻坚先锋”,便是明证。

  凡张辽担当攻坚之战,无论是对袁氏的“黎阳之战”、对乌桓的“柳城之战”,还是对袁术旧部的“天柱山之战”……

  基本都是有死无生、有去无回的险战、恶仗。

  这就是曹操的用人思路,即借“恶战”与“险战”,来试探降将的忠诚。

  甚至是使张辽威震天下的逍遥津之战(215年),曹操的敕令依然是令乐进、薛悌守城,而令张辽、李典出击。

  综上所述,张辽的回答,不但将决定董昭、李典二人的计策是否成功;

  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张辽的未来如何。

  所以董昭、李典二人,只觉各自的一颗心即将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们二人,不由目不转睛地盯着张辽。

  只见张辽不假思索道。

  “回明公,刘玄德实乃反复无常之小人也!吕奉先昔年曾对刘玄德有恩,其人却罔顾恩义、一心置吕奉先于死地!

  以是故,辽恨不能生啖刘玄德之肉、痛饮其之热血!”

  张辽在说出这番话时,曹操、董昭、李典三人,当然不可能准确得知其人的真实想法……

  但三人都明显能感觉到,张辽那极度愤怒的情绪。

  曹操放下手中的简册,站起身扶起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张辽,口中呵呵笑道。

  “文远啊,我亦为杀害你故主吕布之元凶,你莫非不恨我?”

  曹操此言一出,董昭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

  曹孟德竟然连装都懒得再装了?

  李典却看得分明:

  张辽的额头上,骤然沁出颇为细密的冷汗。

  李典心中偷笑起来。

  张文远啊张文远!嘿嘿!如今你可后悔?

  面对这道索命必杀题,张辽的回答如下:

  “请明公明鉴!明公杀吕奉先,是为大汉之公义,而刘玄德欲置吕奉先于死地,则是为一己之私仇,二者决不可相提并论!

  是以,辽深恨刘玄德,却不敢因私废公、怨恨明公!辽之心意,与昔年之义士臧子源并无不同!”

  臧子源便是臧洪,其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暗中被关中朝廷策反、背叛了故主袁绍的小人。

  这种人,在本质上,与吕布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见利忘义之徒。

  臧洪之所以死守东郡,不是因为什么忠义,而是在苦等其背后的主子、关中李傕朝廷的救援。

  以臧洪那可怜的政治智慧,根本不可能想到,其只是贾诩轻轻动了下手指、布下的一枚呼应吕布、祸乱关东的棋子。

  这种棋子,贾诩(演义中那个坏鬼书生李儒,就是贾诩的马甲)有的是。

  曾经的壶寿、公孙瓒、朱儁、吕布、陈宫、张扬,以及仍健在的张燕,都曾做过类似的棋子。

  连吕布都败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人救援臧洪。

  毕竟,其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这枚棋子布置起来,也只需关中李傕朝廷一封诏令、一张画得极诱人却永远吃不到的大饼,没有任何成本,说弃也就弃了。

  反正对于李傕、贾诩等幕后黑手来说……

  臧洪这枚棋子能让袁绍、曹操一度焦头烂额,便已充分发挥出高出成本上千万倍的价值、利润。

  但话说回来,张辽的这番话,其中蕴含深意,需要细品。

  所以说,出身边郡豪族的张辽,文化水平虽然相比于中原士人远远不足,但人家毕竟还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

  当然了,无论是站在汉帝刘协、关中霸府扛把子李傕,还是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弃暗投明的臧洪都绝对堪称义士。

  综上所述,张辽这番高见,委实打动了曹操。

  后者拊掌大笑。

  “哈哈哈!文远尽管放心,我必以匡扶汉室、一统大汉为己任!文远只要跟随我,必将成为大汉之名将!”

  这番既能装笔、又显得冠冕堂皇的话,恐怕连曹老板本人都不信。

  张辽却演上瘾了。

  其人当即热泪盈眶、拜倒顿首。

  “辽必为明公扫清障碍、攻坚克难!”

  在这一瞬间,曹操的感性又又又一次超过了理性。

  其人同样流出眼泪、再次扶起张辽。

  “文远!先前你遇主不明,以至于蹉跎多年、名声不善,但今后我必使你威震华夏、名垂青史!”

  不得不承认,曹操在感性之时,确实极富魅力……

  比起其在理性、冷静之时,要可爱一亿倍。

  像他们这种英雄,果然都是有两副面孔的。

  曹操、张辽主臣二人,在一番惺惺相惜之后,董昭趁着曹操仍是以感性为主,便上前行礼道。

  “主公,既如此,何不遣张将军率部曲赴鲁国,一同围杀刘玄德?”

  曹操含笑颔首。

  “公仁此计甚妙!”

  说着,其人看向张辽。

  “文远,你自率部曲赴鲁国,待刘备将抵小沛之时,与臧霸、吴敦等泰山诸将骤然出兵,围杀刘备于小沛!

  此外,若臧霸等泰山诸将心怀不轨,你亦可及时规劝其人!”

  董昭不愧是洞悉人性的老狐狸,他早已料到,曹操心中,实际上也对臧霸等泰山诸将不信任。

  因为,臧霸等人与为邻多年的刘备,二者之间的交情,可要比曹操深厚许多。

  【作者题外话】:……我是谙熟人心的分割线……

  张辽在徐州时(196-199年)是吕布任命的豫州鲁国相。

  在建安四年(199)曹刘联军讨伐吕布时,张辽未曾参与抵抗。

  因为张辽本传记载,吕布败死下邳之后,张辽“将其众降”。实际就是“以兵属”的另一种写法。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魏书张辽传》

  下邳歼灭战时,彭城国相侯谐、骁将成廉等人先后战败被擒,至于高顺、陈宫等心腹大将,则随吕布一同遇害。而此时张辽居然“悠游在外”,直到吕布已死,才率众归诚。其心态与立场的可憎,是不言而喻的。

  吕布被杀前,曹操的“披荆棘吏”(创业功臣)王必进言,称“吕布尚有偏将在外,因此不能赦免吕布”。

  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强虏)。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献帝春秋》

  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杀掉吕布,那游离在外的将领们,自然会归降”。

  王必口中的将领,恐怕主要就是指张辽。

  曹操对张辽的任用,最初是颇为忌惮的。基本都是使其充当硬仗的“攻坚先锋”。

  无论是“黎阳之战”、“柳城之战”还是“天柱山之战”,基本都是有死无生、有去无回的恶仗。这与曹操的用人思路有关,即借“恶战”与“险职”来试探降将的忠诚。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张)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魏书张辽传》

  甚至威震天下的逍遥津之战(215),曹操的敕令依然是令乐进、薛悌守城,而令张辽、李典出击。

  (诸将)乃共发教。(曹公)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其原因无外乎乐进与薛悌,是出身兖州且未曾叛变的“心腹”,而张辽与李典,一个部曲甚众、一个反复无常,所以被逼出战,试探忠心。

  可见,张辽在降曹十六年后(199-215),依然未能完全获得主君信任。直到合肥一战成名,靠八百死士大破十万吴兵,才奠定自己的地位。从此超越于禁,一跃而成“五子良将”之首。

  不由感慨,似张辽般轻狡反复的边地武夫,在战火与鲜血的洗礼下,竟逐渐成长为智勇兼备、舍生忘死的名将,乃至名镌青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古人诚不我欺。

继续阅读:第二十九章 狐狸斗狐狸(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