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坚死后至孙策渡江之前(191至195年),小一辈儿中的老大哥孙贲,一直是孙氏集团的头面人物。
这些相关线索在《吴书》、《吴历》、《江表传》中俯拾皆是。
孙策称孙贲为兄,亦可为其年龄佐证。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策在攻下豫章郡后,令孙贲镇守郡治南昌县时……
(孙)策谓(孙)贲曰:“兄(敲黑板划重点!)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
比孙贲年龄更有趣的问题,是孙贲之弟孙辅的年龄。
按《孙贲传》记载,孙贲“早失二亲,弟辅婴孩,贲自赡育,友爱甚笃”。
由此可知……
孙贲与孙辅的年龄差异极大。
孙贲丧父时,孙辅尚处于婴孩阶段,是被兄长抚养长大。
这与亲爹在本质上,似乎并无区别。
这就是古代“长兄为父”的由来。
不妨试想一下:
被自己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弟弟,感情怎么可能不好?
然而……
就算是这个幼弱的孙辅,年龄也要大于孙策之弟孙权。
在孙辅与曹操“遣使相闻”时,孙权征召孙辅,对他说“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
按照孙权称孙辅为兄可知……
孙辅的年龄,也要长于孙权。
按孙辅在婴孩阶段即被孙贲抚养的记载看,孙贲兄弟年龄至少相差十二三岁以上。
而孙辅的年龄又大于孙权。
由是推之,从年龄看,孙贲的年龄,必然属于孙权父辈的年龄。
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孙权十九岁提领江东之时,孙贲恐怕已经在三十五岁以上。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策统事时,曾与曹操家族广泛联姻。
在原本的历史上,建安四年(199)年时……
孙贲之女,嫁曹操之子曹彰;
曹操侄女,则嫁孙权之弟孙匡。
按孙匡之子孙泰,被称作“曹氏之甥”来看,双方的婚姻都是实婚,而非“口头许诺”或“待年于国”。
按照孙匡迎娶了曹氏之女并生子(孙泰)的记载看,孙贲之女,当时无疑也已成年。
按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的意见,十三岁基本处在两汉成婚年龄的下限。
按照《黄帝内经》记载,女子的生理周期,以“七岁”为倍数,通常“二七”为成熟年龄。
古代虚岁十四,恰好是后世周岁十三,女子天葵初来之时。
综上所述,早在孙策在世时,孙贲的子女年龄便已不小。
这也符合,孙贲彼时至少有三十五岁的推论。
这里要注意一点:
在宗法专制社会中,年龄是巨大的优势。
因为占据年龄优势的人物,更容易在与同辈人物的权力竞争中胜出。
此处以魏明帝曹叡为例。
曹叡是孝子丕的长子,再兼甄夫人(洛神甄宓)“擅室数岁”(《世说》注引,这里指的是甄夫人善妒),这导致孝子丕早年未能广布子嗣,因此曹叡的年龄远超诸弟。
曹叡在极端不受宠的恶劣局面下(曹丕曾多次考虑立曹礼为太子),依然从夺嫡之争当中胜出……
由此可见,其年龄优势,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孙策死时,孙贲兄弟的情况也类似。
孙策虽然靠实力打出了一片基业,但因为过早离世而导致根基尚浅,不仅是江东大族心怀怨恨,连宾旅寄寓之士(即淮泗、外乡人士)也未尽为用。
在此背景下,曾经占据过孙氏集团最高领导地位、而且平辈之中年龄最长的孙贲,实际处在一个相当微妙的境地。
在原本的历史上,从曹操的联姻对象来看,其一是孙羌、孙贲父子系(孙贲之女);
其二是孙坚、孙匡父子系(孙策之弟)。
毋庸置疑,这两个派系,都是孙氏集团中最具实力或潜力的代表人物。
由此可知,在曹操看来,如果孙策意外身亡,孙贲兄弟,将无疑是东吴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
抛开诸多阴谋论不谈……
曹操做出如此布局,可谓是未雨绸缪、思虑深远!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策死后,曹老板又针对交趾刺史部、江东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布局。
具体如下:
首先是,孙贲进一步受到曹操拉拢。
按《志林》记载,袁绍破后(200年十月下旬),曹操授予……其布局于交趾刺史部的棋子张津为零陵、桂阳太守,授孙贲为长沙太守。
注意:彼时,孙策已故去(同年四月)。
按照张津彼时为交州刺史,孙贲为豫章太守的记载来看……
曹操这道敕封无疑是遥署、虚封;
何况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这三郡,彼时均在刘表手中,孙贲也不可能真的去长沙赴任。
不过从曹操的示好行为中,依然可以看出,他对孙贲的刻意拉拢。
按照《朱治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后,孙贲“畏惧,欲遣子入质”,可见双方藕断丝连,长期私下来往,未曾间断。
比孙贲“遣子入质”行为更加露骨的,便是孙贲之弟孙辅直接与曹操串谋,阴谋颠覆江东政权的事迹。
按照鱼豢《典略》记载,孙权出行东冶时,孙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乃遣人赍书呼曹公”。
东窗事发后,孙辅被孙权幽禁致死。
孙权“出行东冶”是关键线索。
东冶县在会稽郡,山越人秦狼曾在此聚众为乱。
按《吕岱传》、《蒋钦传》记载推断,东冶之乱应发生在孙权继位(200)之后不久。
这里还要特别注意: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权继位之初时,曾遭遇江东实力派人物的集体挑衅。
庐江太守李术、定武中郎将孙暠(被虞翻及时压制)等人纷纷叛乱;
地方上的骚动更是不计其数!
以上诸事,惊得吴老夫人询问董袭“江东可保安否”,更是逼得孙权焦头烂额,花费数年时间才将叛乱弥平。
嗯……
这个时空中,刚好处于这一时期!
同理,孙辅意欲颠覆孙权政权的行为,同样发生在原本历史上的这一时期。
孙贲兄弟由于具备曹氏姻亲的特殊身份,因此政治立场十分可疑。
孙羌后裔,在东吴政坛的地位远远不及孙静后裔,或许与此有关。
而且,孙贲、孙辅兄弟的事迹,还牵扯出来东吴继承权的隐患问题。
而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孙策兄弟,在东吴政坛的地位升降。
在孙策统事之初,因为他受制于三互法,导致他的地位不高。
所谓“三互法”即任官避籍制度。
也就是说,本州之人,是绝对不能任本州刺史的!
因此,吴郡富春出身的孙策兄弟,无法出任吴郡太守;
孙策更不可能出任扬州刺史或扬州牧!
因此,他只能暂领会稽太守、以做权宜之计。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身为江东领袖的孙策……是会稽太守;
孙贲是豫章太守;
孙辅是庐陵太守(从豫章郡拆分出来的郡);
周瑜领江夏太守;
朱治领吴郡太守;
吴景领丹阳太守……诸如此类。
换言之,作为江东首脑人物的孙策,在自身地位上(会稽太守)与宗室和诸将并无本质差异,均为两千石。
后来孙策屡次向汉廷求赐将军封号,也是希望能借将军身份的加持,稍微凌驾于群臣之上,方便其发号施令。
孙策死后,孙权的资历、声望、才干皆不及其兄,因此诸将更不把孙权放在眼中,连最起码的君臣礼节都不复存在。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从身份上看,还是从实力上看……
即位之初的孙权,都显得十分孱弱、无力服众,因此,导致江东叛乱迭起。
前文中周瑜考虑到的内患,当然也包括这些问题在内。
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孙权在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坐稳了江东之主的椅子,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先后击败黄祖与曹操,翌年(209年)又被刘备表奏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
孙权这才在身份上,彻底甩开孙氏宗室与诸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
孙贲等人在此之后,便再无越礼的记载,大概也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