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疯癫组合忙(下)
云垂赏竹涛2025-09-04 14:033,418

  刘封这番“毒舌”,委实吓了简雍一大跳。

  “这…这…君子,这如何使得?君子放心,简某安心在此忙碌即可。”

  刘封头也不抬、继续奋笔疾书。

  “宪和叔父,明日你需出门一趟,赴襄阳城见一见刘景升。”

  简雍闻言有些发懵。

  “君子,见刘景升?”

  “然也!刘景升而今正忙于平定张羡之乱,无瑕、更不愿节外生枝,是故,宪和叔父此行必将无性命之忧。”

  刘封二话不说,先给简雍喂了一颗“定心丸”。

  简雍果然心中大定。

  其人其实本就不是胆小鬼,癫狂起来更是毫无顾忌、连老天爷都敢破口大骂。

  所以,简雍担忧的并非生命安全;

  他只是没搞懂,自己为何要去见荆州牧刘景升。

  刘封的想法,在简雍看来,属实过于天马行空。

  他这个凡人加俗人,跟不上此等幅度的跳跃思维。

  贾诩显然有些厌烦、嫌弃简雍这张碎嘴。

  于是其人代刘封答道:“宪和勿要忘记,某等尚需仰仗刘景升供给军粮!

  你只管说,袁、曹大战将启,张将军已投靠于袁本初,而刘景升本就为袁本初之盟友。

  以是故,刘景升无需出兵,只需供给某等军粮,某等自当竭尽所能,为其把守荆州门户南阳郡。”

  简雍这才恍然大悟。

  张绣停下笔,抬起头笑着向简雍补充道。

  “宪和先生勿忧,某实则不缺军粮,此举一为安荆襄豪士之心,二为攻伐章陵、阳安、汝南三郡囤积军粮。”

  简雍终于懂了,在场之人中,只有自己是最蠢的那一个。

  刘封仿佛有读心术、听懂了简雍的心声一般,复又对简雍道。

  “宪和叔父不必沮丧,小子先前曾与张将军、先生商议过此事。

  此外,宪和叔父此去襄阳途中,必将路过新野县,至彼处之后,叔父不妨打听一人。

  此人乃颖川士人,姓徐名庶字徐元直,其人本名徐福,叔父可用颖川口音、借故友之名寻徐福,定有所获。”

  尽管众人都已习惯刘封这“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神奇本领,但刘封此言一出,众人还是忍不住大吃一惊。

  见怪不怪的简雍,已然不会再多想什么。

  但贾诩却蹙起眉头暗想:颖川徐元直?老夫闻所未闻也。

  张绣则忍不住开口发问:“阿封,颖川徐元直何许人也?其人才干如何?”

  刘封表面虽然淡定从容,但在内心中,其人的吃惊程度,其实丝毫不亚于张绣等人。

  襄阳司马徽,莫非当真是隐世高人不成?

  为何身在宛城的张绣、贾诩,竟完全不知道徐庶之名?

  这不科学啊!

  于是刘封对张绣的这个问题,不答而反问。

  “张将军可曾听闻襄阳城外、水镜先生之名?”

  张绣一脸茫然。

  “襄阳城外水镜先生?阿封,此人姓甚名谁?有何高才?”

  贾诩忙不迭为张绣解围。

  “阿封,张将军与老夫在南阳郡,不过短短二三年,未听闻水镜先生,实在是不足为奇也。”

  贾诩的解释,在刘封看来苍白无力。

  所以,刘封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一点:

  水镜先生司马徽,确实不是如某个可耻教授所言的那般,是汉末三国的幕后黑手。

  人家确确实实,单纯就是个“躬耕于襄阳”、“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

  确定这一点之后,刘封就可以好好说话了。

  “张将军、先生,实不相瞒,前两日小子在宛城瞻仰城墙、门楼之时,无意间曾听游至宛城之襄阳人交谈。

  其人隐约提起“水镜庄”、“水镜先生”、“伏龙”、“凤雏”、“徐元直”等词,小子不好上前追问,便仔细聆听一番,这才得知……”

  刘封把自己在史书中看到的、有关司马徽及诸葛四友的记载,简略地向众人讲述了一遍。

  最后,刘封总结道:“据说徐元直正在南阳新野县游学,其人之才干不逊于公仁先生。

  宪和叔父途经新野县之时,不妨借寻故友徐福之名、以颖川口音寻访一番,或有所得焉。”

  按照徐庶曾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来看,其人的智力、谋略水平,比董昭还要强一些。

  但刘封未见过其人,所以无法判断,徐庶的水平究竟是一流谋士,还是准顶级谋士。

  总之,在刘封正发愁人手严重不足的当下,无论徐庶是一流谋士还是准顶级谋士,只要刘封能将其招揽过来,其人都能成为一大主力。

  简雍当即领命。

  简雍虽然癫狂而不拘小节,智力有时又让人捉急;

  但是,其人也有很多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

  简雍从不嫉贤妒能。

  刘封只见,简雍兴高采烈道:“君子,如今某等正缺良才,徐元直若当真不逊于公仁先生,哈哈,则某等何愁大事不定?”

  众人同时笑着赞同此言。

  然后……

  刘封复又对简雍道:“宪和叔父此行须速去速回,纵然徐元直不愿同来……”

  简雍打断了刘封的话。

  “君子只管放心,简某此行,必带徐元直归来!”

  刘封笑了起来。

  “甚好!叔父返回宛城后,还需赴义阳县一行。小子已听闻,义阳县有一小宗帅名魏延,字文长,此人善养兵卒、作战勇猛,乃难得之将才也。”

  在历史上,徐庶、魏延二人,其实都是刘备在建安六年(201年)驻扎新野之时招揽到的人才。

  刘封早在策划逃跑计划之时,就已经想到了南阳郡的这二人。

  其中徐庶与程昱那个倔老头儿一样,都能文善武。

  其实,汉末的士人,一般都会习武,区别只在于有高有低。

  比如刘晔、鲁肃的武艺,其实都不低。

  以徐庶这个大师兄的身手来推断,刘封有理由怀疑,石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等水镜先生的徒弟,武艺应该都不低。

  要知道,就连简雍这个看来颇有些不着调之人,那都是经常要上沙场、与敌军厮杀的。

  人家简雍之前在刘帮主的涿郡帮中,或许是个白纸扇;

  但后来,简雍一直都是一名“能文能武”的武将。

  简雍听罢刘封的命令之后,心中默默盘算了一番。

  宛城到新野城,大约有一百三十里(东汉一里大约为四百二十米,为避免看官们折算起来麻烦,因此本书沿用现代的五百米一华里)。

  新野城到襄阳城,大约为一百五十里;

  简雍携两骑、在换乘疾行之下,夏天日行约为一百五十里……

  从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汉元帝刘奭永光五年《失亡传信册》简牍可知:

  驿骑携带公文自西汉西京长安城出发,至凉州敦煌郡境内的悬泉置,全程大约两千多公里,45天之内必至,平均日行百里。

  但这是跑长途,受限于马力。

  两汉路况大抵相同、也皆无马镫,因此在跑短途之时,一日两骑换乘、加上夏天天长,日行一百五十里可谓轻轻松松。

  在后世路网发达、平坦的情况下,驴友们的骑行速度,比这可要快得多了。

  一言蔽之,简雍粗略计算一番之后,便决定明日清晨卯时启程。

  速度快一些的话,大约正午时分,简雍就能赶到新野城。

  【作者题外话】:……我是忽悠瘸了的分割线……

  《刘馥传》中最有记录价值的事情,便是他在官渡之战时“单马造合肥”。

  当时曹操“方有袁绍之难”,可知时间背景当在建安五年(200)前后。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刘馥传》

  建安四年(199)年末,曹操所置扬州刺史严象被孙策部将李术所杀。

  按李术时为庐江太守的记载看,曹操当时在扬州设置的刺史,其治所应该距离庐江不远。

  有趣的是,刘馥抵达扬州之后,却没有前往扬州旧治,而是跑到淮南“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刘馥传》

  按《续汉书郡国志》,合肥县隶属九江郡。

  袁术称帝时(197)改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而九江(淮南)、庐江二郡也是扬州在江北的辖区。

  (袁术)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僣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书袁术传》

  由此可知,严象死后,曹操无力收复被孙策集团夺占的扬州刺史旧治,更无力惩治驻兵庐江的李术。

  因此新任扬州刺史刘馥便只得另辟蹊径,在临近庐江的九江郡“单马造空城”。

  说得再直白一些,《刘馥传》的叙事方式,属于典型的讳败为胜。基本可以视作自文其丑,同时为尊者讳。

  幸运的是,建安五年(200)即刘馥上任的同年,孙策遇害身死。

  庐江太守李术遂举兵叛乱,与孙权展开了内战。

  初,(孙)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孙)权,而多纳其亡叛。--《江表传》

  以此为契机,刘馥总算躲过了孙氏集团的军事威胁,顺利在合肥地区发育起来。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刘馥)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刘馥传》

  从可见史料来看,刘馥在合肥督造之城,质量十分堪忧。

  建安十三年(208)城墙淋了雨,便“欲崩”,不得不“以苫蓑覆之”,险些酿成大祸。

  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合肥)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刘馥传》

  至于《魏书》把“刘馥督造合肥”比喻为“董安于督造晋阳”,实属溢美之词,不可置信。

  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刘馥传》

  佐证便是魏青龙元年(233),曹营的满宠满数十督造了“合肥新城”。

  《魏书》、《吴书》对合肥新城的记载甚多,俯拾皆是。

  侧面说明刘馥督造的合肥旧城,早已不堪使用。

  青龙元年,(满)宠上疏曰:“合肥(旧)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新)城以固。”--《魏书满宠传》

  说白了,“单马造合肥”其实就是被硬塞给刘馥的一个功绩,否则……

  曹昂的舅舅刘馥,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履历?

继续阅读:第五十八章 南阳始布局(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