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旖旎,乃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据传,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因羡慕黄帝在此地升天,欲效法之,西巡陇西、北地二郡,登崆峒山问道神仙。
崆峒山风光秀丽气魄宏伟,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
“崆峒”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而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故而,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
《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古籍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崆峒,遂以国为姓,又因为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之命山名。
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见这里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外界尘嚣,从而影响修炼。
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与房子一般大小的巨石,不能再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称之为二郎石。
从此以后,崆峒山大变样,摩天压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罗棋布,奇石到处可见,整日白云缭绕,紫气蒸腾。
广成子居于混元洞,感到寂寞时,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下棋消遣。时间一长,其驾下的玄鹤,朝夕闻道,也变成一名仙童,随侍左右。
两位仙师坐于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两端,旁边有一株弯身而立状如伞形的古松,对弈时极为神乎其神,都不动手,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
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地前来拜师问道。
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
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
这次前来崆峒山问道时,黄帝已经四十来岁,做国君也有二十余年,不免摆起威仪排场,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开路,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压阵,另外还有文臣武将等一百多人紧随其后。
这一日,车队浩浩荡荡过了泾河,来到崆峒山下,却不想,山势层峦叠嶂,岩崖危峻,无路可行,只得停车帐于山下。
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
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
女节想了想,随即,笑着献上了一计,“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山来。”。
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君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这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禀报,“仙师,轩辕氏在山下。”。
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
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
当广成子在云端现身时,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以极为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道:“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空中,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完,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
见广成子这样说话,黄帝顿时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再仔细想想仙人的话,不由得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
在他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
毕竟黄帝的悟性很高,认为广成子说的很有道理。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叫《内经》。
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治武功显赫彪炳春秋。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
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
长者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好。”。
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
长者把黄帝上下打量一番,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了。
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
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就迫不及待地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
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
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
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
回国后,黄帝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
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
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
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当时,宫中大臣跟随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
七年前春末夏初百花盛开的一天,就在混元洞前面、鼎湖旁边的一块很开阔的草地上,两个身着青色道袍的青年道士,神态凝重,相视而立,任凭凉风吹拂长发飘飘,巍然不动。
“师弟,师傅尸骨未寒,你就想夺掌门之位,未免心太急了一点。”少许,身材修长但略显单薄的三眼道长冷声说,“等埋葬了师傅,就召开一次大会,让众师兄弟投票选举掌门人,如何?”。
师傅无为子今日凌晨刚刚在混元洞羽化升天,师弟铁一峰就耐不住跳了出来,想篡夺崆峒派掌门之位,令他这个大师兄很是愤怒至极。
在这之前的日子里,看在师傅的脸面上,自己又是大师兄,三眼道长对铁一峰或明或暗的挑衅,很大度地容忍了下来。
可是,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师傅的灵堂前,铁一峰气势汹汹地公然向自己叫板,要自己将掌门人的职位让于他。
孰可忍孰不可忍?为了崆峒派也为了自己的名誉利益,看来,只能在鼎湖边的草地上,昔日的同门师兄弟撕破脸皮决一胜负了。
在动手之前,三眼道长还心存幻想,企图再一次劝阻铁一峰这个有着犟牛脾气的师弟,让他清楚,同门师兄弟之间,应该以大局为重。
不料,听完师兄的这句话,铁一峰脸上即刻泛起一股浓浓的嘲笑,很不屑地说:“大师兄,如果依照你的缓兵之计,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脑袋可能就搬家了。”。
随即,又冷笑数声,目光凌厉逼人,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大师兄,没有了师傅的庇护偏袒,我看你还能蹦跶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