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每年自愿移民殖民地和帝国政府强制移民殖民地的人数就那么多,奥属东非占据了绝佳的地理位置,又占据了帝国政府本土化政策的扶持。
反观奥属东印度,不仅地理位置远离奥斯曼帝国,气候属于热带,而且在政策上,帝国政府就是单纯的把奥属东印度当作一块可竭泽而渔的殖民地。
所以在抢人大战上,奥属东印度一直都不是奥属东非的对手。
这次奥斯曼·努里在库尔德地区抓的游击队俘虏正好暂时解决了奥属东非和奥属东印度的燃眉之急。
库尔德游击队在奥斯曼帝国本土算作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但是去到殖民地那就是帮助奥斯曼帝国巩固当地统治的帮手。
十九世纪末期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没有宽宏大量到帮助其他受压迫民族的地步。
这群库尔德人不管是去到奥属东非,还是奥属东印度,他们马上就会蜕变成为既得利益者,然后站在奥斯曼帝国的一方压迫殖民地的土著。
......
奥斯曼·努里在得到穆拉德的肯定后,迅速让前线的帝国陆军完成对库尔德游击队的清缴和对游击队俘虏的人数的统计。
一个半月后,一纸电报从库尔德地区发往了伊斯坦布尔。
库尔德地区的帝国陆军统计出来,在整个库尔德剿匪行动中,一共有三万两千余名库尔德游击队向土军投降或被俘虏。
扣除其中允许留在库尔德地区的俘虏后,依旧还有三万一千九百二十三名库尔德游击队要被流放到奥斯曼帝国海外的殖民地。
帝国政府从总参谋部口中确定完人数后,立即把这个消息放给了奥属东非和奥属东印度的总督府。
奥属东非首府马萨瓦。
马萨瓦有着与伊斯坦布尔连通的电报线,因此当帝国政府公布有移民的消息后,马萨瓦的奥属东非总督府立马得知了这个消息。
在奥属东非当了二十多年总督的辛克此时早已经对进部不感兴趣,辛克算是明白了,伊斯坦布尔的那群官僚就是属英国人的,真是谁好用就往死里用。
帝国政府的官僚们就是看中了辛克在奥属东非的发展能力,所以便一直按死了辛克的上升通道,把辛克留在奥属东非继续当总督。
当然,帝国政府也是懂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的道理,虽然辛克不能动了,但是辛克还有儿子啊!
帝国政府给辛克的许诺就兑现在辛克的儿子身上,辛克儿子年仅三十五岁便已经成为了埃迪尔内省的桑贾克贝伊,有望在四十五岁之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本土行省总督。
所以为了自己儿子的仕途,辛克就只能任劳任怨在奥属东非给伊斯坦布尔当牛做马。
至于让辛克在奥属东非当了这么久的总督会不会有风险,这点就是帝国陆军该考虑的事情,帝国陆军在奥属东非驻扎的一整个步兵师可不是木偶人。
马萨瓦总督府的辛克在收到伊斯坦布尔发来的电报后欣喜过望:“这三万人奥属东非至少要把两万五千人抢到手!让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的联络员去找帝国政府。”
“不!”话说到一半,辛克又改变了主意:“还是让我亲自去一趟伊斯坦布尔说服大维齐尔,这可是三万来自本土的移民!”
说干就干,辛克作为行动派当天就安排好了自己离开奥属东非后的工作,第二天便直接登上了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轮船。
辛克乘坐的轮船从马萨瓦到伊斯坦布尔的航道上,沿途的地方政府一路亮绿灯,通过苏伊士运河时,苏伊士运河管理部门更是直接给辛克乘坐的轮船插队。
毕竟,辛克‘东非之王’的称号摆在那里,红海海域这一块的奥斯曼地方政府都要给辛克面子。
要是惹怒了辛克,之后稍微在某些事情上卡上一卡,比如红海海峡处的检查、货物进入奥属东非的海关,这些都足够让周边的奥斯曼地方政府喝上一壶了。
奥属东非经过辛克二十多年的治理,这里已经从原来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东非乃至阿拉伯半岛的经济中心。
辛克的轮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尚且平静的东地中海,在东地中海地区,辛克的威名虽然不如在红海区域,但是有帝国总督这个名头,沿途的地方政府依旧不敢对辛克怠慢。
在东地中海上,辛克乘坐的轮船又是两天的航行,最终辛克抵达了奥斯曼帝国的心脏——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