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学的认识,从懵懂到敬畏,经历了漫长的二十年。记得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我正好二十岁。
我不知那是否可以称为写作,彼时我只想记录人心暖意和世间烟火。起初,我的写作停留在日记纸上,那是基于本能的倾诉和流露。文字之于我,是自由的港湾,借此停留生活的快乐、宣泄内心的愤怒、表达自我的观点。不知不觉间,文字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孤独时陪伴我,在失落时温暖我,在幸福时拥抱我。文字化入生命,流淌进血液。文学变成一束光,照亮了我模糊的梦想。
我向着那束光跋涉。是的,跋涉。现实与梦想之间是遥远的距离,想要开辟两者之间的航程,需要艰苦地探索。我的文字不再满足于记录,进而追求观察并寻觅、回忆并质疑,在不断质问、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层层揭开表象,抵达真实。书写过程是深思熟虑后的痛苦,千锤百炼的修改更是一种砥砺,打磨的其实远非文字,更是我的思想。逐梦文学二十年,让我认真对待写下的每一篇文字,不再如初始时那般随心所欲。文字让我敬畏,文学让我敬畏,文学这束光,照亮了我抵达更深层自我的密林小径。
回望过往,我最清晰的记忆是纯真的孩提年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自小生活在农村,童年、少年的日子清贫简单快乐,甫一出生便和改革开放逐浪同行,及至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我开始在城市感受时代的变迁。这是我的成长轨迹,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轨迹。我和我的同龄人,乘上经济发展的高铁,从田园牧歌的农耕时代跨越到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亲身感受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成长伴随着失去,很多朋友奔赴不同远方,无数日子丢失在过往岁月。随着年龄增长,曾经珍惜珍爱珍藏的那些人和故事,一不留心就变成褪色的老照片。当相纸酥脆泛黄,银盐介质开始模糊,沧桑边缘开始碎去,宛若一首抚慰过童年的歌谣,纵然曾经刻骨铭心,也会在转瞬间,化作时光长河上的粼粼波光。我越长大便越害怕遗忘,于是我选择了记录。我相信,我们的童谣年代值得被书写。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诗中说:“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能够忍受黑暗。”我将真诚装进行囊,义无反顾踏上文学这条路,一路行来,追逐阳光,对峙绝望。此刻,当我捡拾路上的断简残篇,汇集为这本小书,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它们呈现给读者评判。我愿意告诉所有人,文学是太阳,将继续照耀我今后的旅程。
光在,路在,我在。我将继续奔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