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红稻谷香
许青山2025-11-11 16:525,698

  我总是觉得剧中绵延的山峦、金黄的稻田是如此亲切和熟悉。直到看到延庆小河屯稻田———用质朴的植物筑就的梦境空间,才明白这亲切和熟悉来源于根植故乡的梦和期待,这实景的美和壮阔,让我更觉震撼。

  第一次到稻田,经历几番周折寻找,抵达时已然夕阳西下。抓着山头不肯下山的太阳,偷偷嘲笑我们,又默默等待我们。洒满整个大地的金色光芒,慈爱、宠溺、温柔,与几百亩金色的稻田交相辉映。微风拂过,金色稻浪翻滚,搅动金色光芒跃动,宛然是天与地在细语呢喃,讲述生命的奇迹与感恩,哺育与希望。

  斜阳下的稻田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甫一下车,我便被它调色板一样绚丽缤纷的美深深震撼。

  各种色彩在阳光下铺陈开来,主色调自然是大片稻田铺满视野的满目金黄,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向大地母亲致敬,空气里弥漫收获的味道;脚下是充满生机的苍茫的狼茅草、举着惹人怜爱的蒲棒的芦苇、不知名的顽强开放的杂色野花,她们摇曳在微风中,更摇曳在清澈透明的河水波纹里;四围从近到远依次是深绿、橙红、赭黄的树木,层层堆叠,笔直坚毅地向着天空生长;远方是淡淡暮色中逐渐变得深沉的墨色远山,趋近于水墨画一样的朦胧悠远;抬头,天空一碧如洗,澄净湛蓝,云朵洁白悠闲,轻舒曼卷大自然真是一位画艺精湛的画师,以大地铺成宣纸,用时间为笔饱蘸蓬勃生机的浓墨,须臾间潇洒书就粗犷灵动的大写意,细看,又是一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树影婆娑,瓜果飘香,稻谷香里诉不尽的丰收喜悦这是北国令人陶醉的秋色啊!

  郁达夫曾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我们何其有幸,不要不远千里,不要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在群山环绕的金色稻田饱尝浓浓的秋味。

  这里更是延庆金秋季节的网红打卡地。石径、稻海、风车、凉亭、木栈道,体贴人们的爱美之心。匠心独具的设计只是轻微点缀,便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休闲旅游深度融合,让普通的田野升级成摄影片场。木栈道古拙,九曲蜿蜒穿过田陌,让人既不践踏稻田又能置身稻浪,如置身童话里的绿野仙踪,随意取景都是绝佳构图的精彩大片。遗世独立的小小凉亭,妩媚的红,如娇羞的少女对着河水梳妆,蓝色的风车俏然而立,只偷下天空一抹颜色,就生动了整片原野。孩子们兴奋地笑闹奔逃,家长是紧紧跟随的摄影师,一路抓拍生动可爱的画面。女人是爱美的群体,一个斗笠、一件蓑衣,变身武侠小说里的侠女,一条纱巾、一副墨镜,摆个“POSE”就可以拍一部音乐MV。爱美的人让风景灵动。

  延庆稻米曾作为宫廷贡米,名重一时。蔡家河流域沿河土壤富含硒元素,出产的富硒稻米营养价值丰富。今天为了保护北京水源地,水稻种植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里是延庆区保留的最后一块稻田,仅有几百亩,观赏的意义远大于生产优质稻米的目的,为我们留下关于乡愁的美好记忆。在深秋稻谷收获季节,成为一道田园诗的风景线。

  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发朋友圈,美景赢来无数点赞和询问:“求这么美的地方的详细路线图。”也召唤出妈妈的电话:“真没想到,一片稻田能够这样美,你照相的手艺不错啊。”

  “您不是认为庄稼地没啥好看的吗?让您去还不去。”我挤对妈妈。

  “庄稼人谁把庄稼地当风景看。种稻是辛苦的活计,弯腰撅臀地站在水里一干就是半天,一头汗,两脚泥,抬头看天都没工夫,全部心思就是赶紧干完活回家吃饭。”

  我遥望的田园诗是妈妈真实劳作的艰辛。

  相比玉米、小麦等几种农作物,水稻种植对自然条件要求最高:必须有水、有平整的土地、有比较固定的场所,遭受的病虫害也比较多;种植水稻也是工序最多、最耗人力的。

  农活中最苦最累的是耕地。牛马很早用于农耕,但延庆以山地和平原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高粱、麦子、黄豆等旱地作物为主,不是大面积种植水稻区,延庆稻田零星分散,从种到收主要依靠人力。临河的村庄会依着河流种植稻田,每家每户分得的水田面积都很小,村里人家又穷,也供养不起牛马,只能全凭人力。头年秋收之后,要立即深挖松土,第二年春天再进行深耕,把硬结的土壤翻松,这样水稻的根系才易于深入,水肥也易于吸收。

  水稻娇气,如若田地高低不平,高一点的地方没有水,稻苗就会旱死,低一点的地方水过高,稻苗又会被淹死。所以插秧之前须压地,把水田整理得平平整整。压地的大滚子是长长的一根木头,拖在水里的木头两边拴着粗绳子,压地的人把绳子挂在肩上向前拖行。受到重力加阻力的双重作用,粗重的木头在水里增加到一百多斤,力气小的人根本拉不动。

  “我们家没有男孩儿,压地的活儿只能你姥爷一个人干,他像牲口一样弓着背艰难前进,我站在田边,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好劳力拉上十来圈也会大汗淋漓。我们家只有女儿,力气小,拉两圈就没了力气,可农事不等人啊。你姥爷刚替换下来舒口气儿,就说自己歇过来了,继续轧地。那时候,我特别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个男孩子。”

  水田梳理得平平整整之后,才能育苗、插秧。插秧时正值谷雨前后,北方依然寒凉,人们穿着棉袄,高高挽起裤脚,光腿光脚踩在泥里,带着冰碴的水没到膝盖,渗进骨头。插秧一刻不能歇,累极了也只能站直身体四处看看,然后继续俯身弯腰后退着把秧苗栽进水田。之后还要施肥、浇水、薅草,随时观察情况灌溉或排水。水渠狭窄,水流和缓。农时有律,遇到集中灌溉时节,农人自觉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顺序接水,甚至从傍晚排队到天明。众多泉眼先后枯干之后,用水开始紧张,个别人就不肯遵守秩序,争吵偶有发生,争吵过后彼此还会互相帮忙。村民的心像这从高处流下的泉水,简单直接,有了不满就高声说出来;村民的心又像孕育万物的大地,博大宽厚,谁家遇到急难困苦,转眼冰释前嫌,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活,不求任何回报。

  如果说玉米是农村吃苦耐劳的野丫头,给点阳光和雨水就能茁壮成长,那么稻禾就是戏曲里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必须小心伺候,要不然就不给你收成。

  我理解不了,明明北方以种玉米小麦为主,为什么偏偏选择辛苦种水稻?如果为了食品多样性,去买大米好了,或者用玉米去换大米啊!

  母亲很无奈。我好像问了一个傻问题。

  姥姥、姥爷当年最愁的就是吃饭,怎么喂饱这一大家子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孩子们就像屋檐下刚咬破壳的小燕子,闭着眼睛张着饥饿的小嘴,等待父母觅食归来,可是他们盛米面的缸总是那么快就见了底儿。

  对于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每一块土地都是活命的指望,必须让每一块土地物尽其用,争取最大产出。自家院子里种满蔬菜;村南的旱地,以种玉米为主,路边撒上几粒向日葵种子,再放任一丛丛鬼子姜(学名菊芋,用于腌菜)自主生长;村北的涝洼地,挨着泉眼、挨着水边,用木棍一戳就能冒出水来,种高粱、玉米、小麦都长势不好,老一辈人顺势挖了水渠,把后山遍布四处的泉水汇集到一起引进村庄种水稻,在水田之间的田垄上,还要用捅火的通条扎几个小眼,点上几颗黄豆。到了秋天,多种作物同时丰收,让他们感到无限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一穷二白的人们来说,大米还承担着育养婴儿的责任。以前农家没有余钱,商店里也买不到奶粉,没有母乳吃的孩子靠喝米汤长大。老一辈人多种尝试之后,确认黏稠的米汤最适合孩子娇弱的肠胃。现在的我们明白,大米有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稻米中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蛋白质净利用率高,拥有含量丰富的赖氨酸。

  《说文解字》里说“黄”,从田从光,地之色也。在妈妈的心中,地之色的金秋既是成熟的代名词,更是辛苦劳作的代名词。金色的稻米只是用来吃的,唯一的作用是果腹,她盯着的是水稻叶片上的虫眼、赤足踩进泥水的冰凉,是夏日炎炎头顶暴晒的艳阳、打谷场上脱粒时张牙舞爪迷人眼睛的麸皮。在我们的头脑中,这金黄的稻田象征丰收、幸福,链接唯美、浪漫,是童话意境的营造、孩子写生的现场,是骑着自行车穿梭其中成为电影主角的想象、拍下美照发圈炫耀的素材。同一个字,同一幅场景,之所以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源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妈妈的青春记忆深刻的一个字就是“穷”,她总要对我说:“干这点活儿就叫苦?我们当年”也总会对她的孙女们说:“呵,这也不香,那也不好,我看你们就是吃得肚皮白了,我们小时候哪里能吃到白米饭,连窝窝头都吃不饱”她们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出生的一代,面对大家小家同样一穷二白的家当,唯有咬紧牙关用汗水浇灌黄土地,她们的青春只有黑白灰的衣服,所以心中也只有黑白灰的色彩,她们看见金色的稻浪能够想到的只有白米饭。

  我们的祖辈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人与土地互相驯化过程中,积累着朴素的经验,代代传递。如同我们不懂他们算不清账的节俭,他们也不明白我们多样化的要求。今天的我们,能拿着科学书,对照热量表,计算如何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增肌减脂,首先要感恩上一代人不懈努力解决了温饱。这是时代快速发展在两代人之间划出的幸福鸿沟!

  人生百年,不过沧海一瞬。妈妈唏嘘这百年巨变。小时候的她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有一天食物的种类和品质会如此丰富,食物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开支,其中水果、蔬菜的需求会远远超越了对粮食的需求。妈妈的妈妈也想象不出,女儿们可以像男人一样外出工作。她们都没想到,稻田除了满足吃的需要,还有了审美的意义。

  与家人一起看纪录片《埃塞俄比亚———翻山涉水上学路》,介绍当地的小孩穿越沙漠,顶着五十多度的烈日走十五公里去读书。孩子问我:“她们为什么不坐汽车去?为什么不在家门口读书?”我蔑视她:“你这是‘何不食肉糜’!”我问我的母亲,既然辛苦为什么还要种水稻?其实跟孩子一样问出了“何不食肉糜”!

  我要带妈妈去她家乡最后那片稻田,让她穿越时空,看一看青春错过的美。我不知道她能否看见金色稻浪油彩一样炫目,还是眼前恍惚出现当年的同伴,那群穿着黑蓝灰衣服、大声说话爱笑爱闹、挽起裤脚辛勤收割的长辫子姑娘们。

  不同的感觉叠加在同样的稻田印象中,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又是梦境?如何才能区分?她的真实是我的梦境,我的真实是她的恍然如梦。同一片稻田的昨日今生,是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

  驱车前往稻田的路上,经过一个拔地而起约二层楼高的土墩。妈妈告诉我那是“下阪泉楼”,属于平原烽火台。小河屯稻田位于传说中炎黄二帝交兵的阪泉之野古战场,到了明清时期,延庆区扼守长城关隘,除了在山峦之上筑长城、建烽燧,在延庆平原地区也有不少烽火台分布。史料记载延庆境内的平原烽火台以县城为中心,向周围呈线状辐射展开,“下阪泉楼”就是延庆州城西北方向的军情信息传递和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天烽火台的雉堞已经消失,外表砖石脱落,只剩夯土台,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苍翠。

  我们路过妈妈的村庄,妈妈感慨老家屋后的蔡家河比几年前清澈了很多。蔡家河是妫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区域之一。曾经这里河道破损严重,河边芦苇和杂草丛生。每年夏季,沿途村庄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冲进河中、冲到农田,村民每年都要下地挖沟排水。为了将“龙须沟”变成“生态河”,延庆坚持多年治理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加宽和加固、建设人工湿地景观,对沿线各村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依托平原造林工程,延庆用四年时间在蔡家河流域营造出近四万亩的景观生态林,栽植云杉、油松、元宝枫、栾树等九十余种乔灌苗木,种植蒲公英、波斯菊、鼠尾草、千屈菜、水生鸢尾、狼尾草、荻等地被花卉、水生植物。这里是一幅以绵延的青山为背景、以河流为主脉、花溪呈九曲、彩林绕四园的风景画卷。这是一条陪伴着两岸人民不断奔流向前的河流。

  曾经是妈妈家责任田的区域,像镜子镶嵌在大地上,能够倒映天光云影的块块水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白杨树林。斑驳的白色树干,随风飘舞如蝶的落叶,女儿又欢呼着跑跳玩耍。曾经广袤的稻田,伴随着蔡家河流域的治理,已经变成绿化带,抵御风沙,守护北京的蓝天,更成为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要基础景观。

  妈妈一个劲地念叨:“可惜了,可惜了!那可是用山泉水灌溉出的水稻啊,打出来的是连米汤都香甜的米啊!”

  妈妈怀念自己种出的水稻,更怀念旧时光里的人。亲戚上门,蒸一锅米饭,一院子都能闻到饭香,主妇们会盛出一碗又一碗,分享给大杂院的近邻;拜年买不起点心,舀出五六碗新米,再炸些炸糕、油饼、排叉,走亲访友不失体面;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偏偏有时会育苗失败,但这才不会让农人发愁呢,挨家挨户问问,自然有人先插完秧剩下秧苗,送苗的人家还会帮着你一起栽种,忙完后各自回家吃饭,谁也不多计较相濡以沫何如相忘于江湖。我们在进步中所有的改变都不是失去,我们留恋的情谊其实并未远离,只不过化了妆以新的面貌出现。

  不巧的是,抵达时成熟的庄稼已被机器收割。妈妈呆呆地看着倒伏在大地之上的金黄稻禾。我以为她觉得遗憾,安慰她明年一定早点来。妈妈却是在怀念,被我打断了回忆,“没关系,咱们去你说的九曲花溪看看吧”。她开始期待新的景物。当生活一天天变得富足,机器代替了人力的辛劳,我看见妈妈心中爱和美的种子也在悄悄发芽、长大。虽然已是银霜染白了鬓发的年纪,但从她们眼角唇边的笑容里,我能够看到青春之花在悄悄绽放。

  延庆最美是秋色,可惜稍不留意,没能邂逅,就要苦苦等待一年。其实又何必要害怕错过?每个奋斗的今天,都是明天宝贵的收藏。

  我没有食言,第二年,第三年我带着家人重访稻田,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二〇二〇年九月,紧邻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的延庆阪泉体育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骑行训练基地、二〇二〇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举办地。最美稻田纳入延庆阪泉体育公园之内,盛装迎接二〇二二年冬奥会,接待八方来宾。延庆阪泉体育公园中驿站、座椅、卫生间、停车场、指引标牌,一应俱全,田园景观、池塘水湾、烽燧遗址、森林绿道、景观水系相互交错,拥有单圈五公里和十公里的专业公路自行车赛道,以及三十三公里徒步健身绿道,实现了“体育+旅游”“体育+生态”的纵深发展。周边还有特色民宿、稻蟹岛、古崖居等景区。随着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我带着家人在稻田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从拍一两小时照片就走,到后来半天骑游,再到全天郊游,再到在附近住下周边深度游。最美稻田成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市民不同需求的最好休闲之地。

  一片稻田留住了我们的乡愁,更教会我发现、记录生活的变化,感恩、珍惜美和幸福。

  

继续阅读:古寺听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童谣年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