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广告铺子的第一步,招生开画室,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推进铺子的开设了。
而对于广告铺子的定位,其实吴凡心里清楚得很,这毕竟不是九百年后,这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有报纸,甚至没有任何媒介,有的也只是最为原始的口口相传。所以,这个时代的广告业务也是很简单的,以绘画和文字为主。如果业务做得好了,倒是可以尝试往营销策划方面拓展。
他想等再过些时日,等学生们学得差不多了,就给中间的店面起个名字,挂个牌匾。至于广告铺子的第一单生意,他想一定要一炮打响,最好能做到镜花水月那样的效果。对于这第一单,其实吴凡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只盼着画室里的成果早早出现。
吴凡年初接的各家青楼妓馆的图册已经于七月中旬完成了,后面又接了几家最开始下单的青楼的图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到八月中把所有的图册都画完交付了。这一波的行首明星效应也便渐渐地冷静下来了,每日里也就是偶尔来一两位写真的顾客。
到八月中旬,图册加上个人写真,吴凡一共收了四万六千八百贯钱。
八月中旬之后,因少了图册的绘制,镜花水月也便进入了常规的运营,吴凡的空闲时间就更多了,他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画室的教学上了。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得快点,早日升等,要不然这每日里的吃喝、画纸、颜料等都是开销,还有每月的生活补贴,加起来都只是出钱,而没有进钱,时间长了怕是谁也承受不起。
每日里除了画个一两幅写真,便是去画室里看看学生们的临摹,对几个较为落后的学生稍微重点地手把手指导一番。然后便去看看门口的陈东平,他在过了人像临摹后,写生写得还不错。再然后便是去西湖边看看宋青鸾。他每次去看宋青鸾,都看到她的周围三三两两围着好几个人,这些人对于宋青鸾的绘画自是吃惊不已。一是没见过这样画画的,二是没见过画成这样的。吴凡看着不禁有些好笑,他以前倒想过来这西湖边写生,以此来让大家知道镜花水月的存在,但是自己没做,倒是让宋青鸾给做了。
宋青鸾虽然穿得和侍女差不多,但这美女还是偶尔被人认出来。让人不禁惊道:哎呀,这不是,露华楼的宋行首么?宋青鸾从来都是沉浸在自己的绘画里,不去理会任何人。这临安城里人早就知道,这露华楼的头牌宋行首竟然脱了籍,追随镜花水月里写过御真的吴待诏学画去了,人们不禁唏嘘,真是奇女子,不愧是画痴!但是,这临安城里真正认得她的人其实也并不多,要不是在这西湖边,也估计根本就无人能认出她来。
后来也许是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到了九月份,竟然每日里有很多人专门到西湖边来看这传说中的画痴。搞得宋青鸾慢慢就减少了去西湖边写生的次数,就算去也都是要戴个斗笠,罩个面纱。
对于宋青鸾的画,吴凡其实也没什么好指导的了,已经到了用颜料的程度了,其实很多时候她的细致程度已经不亚于吴凡了。吴凡觉得,宋青鸾未来一定比他画得好,她现在要想达到吴凡的程度其实也不会太久了,再多画画估计半年或者一年的也就差不多了,因为吴凡自己本身也就是业余的水平。但是未来宋青鸾要想突破吴凡的水平,虽说在吴凡看来那一定是早晚的事,但这个却并不容易。因为,毕竟是在这个时代,宋青鸾能看到的最好的样板也就是吴凡之前画的那幅春风露华图了。没有更好的学习对象,就决定了自己的见识格局,剩下的一切就完全需要自己去领悟,去突破,这就变得困难多了。
这样,每日里剩余的时间,吴凡就变得有些无聊了,他现在也会试着去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偶尔也会就一些问题请教宋青鸾或者陈东平。他对这个时代的颜料已经非常熟悉,加之近半年的高强度绘画的练习,他现在随意地临摹起一幅时画来竟是有模有样。除此,吴凡偶尔就会想想以前的事,想着有什么可以拿来做的。就算不是为了像水晶红那样偶尔赚个快钱,至少也能找点事来解解闷也行。
他想起来前几个月好像提过要画些女式内衣的样图给九儿,让九儿自己做些内衣来穿。他还想起来,之前九儿生日的时候,他还想着做个烤炉来实验做蛋糕。他便决定趁着现在有闲,就先把这两件事拿来做做。
吴凡以前做个一个国际大牌内衣的广告,画过故事板,也画过海报小样,所以他随随便便就画了些样图。主要是简约的胸罩和内裤,还有一件连衣裙式的吊带睡衣。这样图不仅仅是衣服的样图,还有画模特穿身上的效果图,就和时装设计图差不多。
晚上回到家,吴凡把样图给到九儿,并且仔仔细细和她讲解了一番。对于胸罩后面的扣子,吴凡就建议用传统的布纽扣,内衣的材质就用丝绸的来做。九儿觉得用丝绸来做太奢侈了,吴凡道内衣是贴身之物,一定要好,丝绸的才舒服。
九儿开始并没有用丝绸来做,毕竟第一次做也不知道尺寸多少,吴凡的图样也只是画出了内衣长的啥样,具体尺寸他根本也是不知道的。
九儿就用普通的布料裁剪缝制着,小橘好奇九儿在做什么,九儿就偷偷的把吴凡画的图拿给小橘看。小橘看到那上面只穿这两块布的裸女时,刷地脸就红了,道:“姐姐哪里来的这淫秽不堪的东西?定是那官人画的。”
九儿就忍不住嘻嘻地笑,她道:“这是官人设计的女子穿的衣服,画了让我缝制的呢。说是穿着很舒服,而且能防止女子的双乳衰老下垂呢。”
小橘红着脸道:“官人怎么知道这些女子的事物?”
九儿道:“听说官人的家乡男女平等,男女风气也十分开化,这些都视着平常事物,所以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小橘道:“也不知道官人家乡是哪里,这世上哪里真的有什么男女平等的事,想来也是官人说出来诓我们的吧。”
九儿笑着没有说话,继续缝制手中的内衣。这个时代肯定是没有海绵的,也就做不了垫子,所以吴凡在设计时是按照法式薄内衣来画的,就是用几块布拼起来,胸前两块三角形的连起来,然后两边两条向上的细带子是肩带,两侧是两条两指宽的带子连到背后扣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稍微难一点的就是要把两边的三角形稍微缝成一个空杯,让胸部能够很好的贴合。
而九儿第一次做出来的成品,就是把两块平面的三角形布缝了缝。晚上脱了衣服穿在身上,根本不贴合,也起不到承托作用。吴凡就拿着这失败的成品和她再次细细地讲一遍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两人还研究了一番如何改良缝制方法,还把具体的尺寸给确定了下来。
第二次做出来的内衣就像模像样多了,三角形也有了空杯,加上尺寸合适,穿上去就真的和法式胸衣差不多了,只是没有蕾丝,没有花边,就是很普通的素布而已。吴凡鼓励九儿下次用丝绸去做,还可以在上面缝上不同颜色的边。
至于内裤就简单多了,大致量了尺寸一次就缝好了。最后九儿便用藕色的丝绸缝制一套内衣,穿在身上实在性感极了。但看着九儿绾起的发髻,配着这藕色的法式内衣,着实让吴凡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白日里,趁吴凡去了店里,九儿便拉来小橘进了卧房。她便脱了衣服,只穿着那套内衣给小橘看,小橘看得目瞪口呆,然后忍不住发出“咯咯”的笑声,因为在她看来这实在太滑稽了。不过,看着九儿那纤长的身材,穿着这内衣更是凹凸有致,她不禁也觉得好像是很好看。小橘忍不住上前托了托九儿的胸,不禁喃喃道:“好像真的能托住呢。”
可惜那内裤,因为没有松紧需要系带子,穿脱不方便,也就失去的实际穿着的意义。不过,倒是可以睡觉时穿在里面。
另外,九儿后面还做了一件吊带的睡衣,丝绸质地穿上去真是舒服极了,尤其这夏末秋初时分,穿着睡觉着实舒适。
小橘看着九儿穿得不错,便也偷偷的背着吴凡,和九儿两个人一起给自己也做了一套内衣,和一件睡衣。
内衣做好了,穿上去还是像模像样的,而且九儿也觉得很舒服,尤其是那件吊带睡衣。至于胸衣,开始其实有些不习惯,尤其穿上去胸部立马就高耸了些。要知道这时代的审美,女子的穿着都是以修长不显身材凹凸为准,让胸部一下变得有些高耸不禁让九儿感觉有些害羞。吴凡想,这还是两片布的法式内衣,要是穿上那厚厚的海绵内衣,那且不是要钻地缝。不过,因为吴凡觉得可以防止下垂,九儿也就坚持穿着,过得几天便也习惯了
只是这内衣虽好,也只能自家穿穿,在这时代是无法拿出去卖的。
画完内衣的图样,吴凡就一直在回想以前看过的一个网红的视频,是自制土窑烤炉烤面包的。他便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他对这烤炉的理解,自己画了个图样,他觉得其实这个挺简单,比做内衣还简单些。但是,他没这个动手能力,这时代没有水泥,而且让他在这临安城里找些砖头、石板啥的也不是很方便。他便又找了之前帮自己翻修店铺的工匠。
工匠看完吴凡的图样,便一口答应了,笑道半天就够了,类似的炉子他在北边也是做过的。吴凡不知道他说的类似到底类似到什么程度,难不成这时代也有烤炉。做炉子的砖石材料自不必提,吴凡单独交待工匠准备几根小臂粗的竹筒,到时用。工匠虽有些不解,但也是一口答应。这整个炉子做好,工匠只要五百钱。
抽了一个下午,吴凡便让工匠在院子里靠着厨房的墙上搭建烤炉。先是搭了个底座,上面放上一块青石板,下面是空的,可以放柴火之类。石板上铺上一层沙子后,吴凡让工匠放上竹筒,工匠不禁有些不解。吴凡道这竹筒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工匠恍然大悟,他道倒是见过南边有人建竹筒屋,的确冬暖夏凉。
竹筒上在铺砂石和薄石板,然后再在上面搭建半球形的炉子,这个其实是相对来说最难的步骤。但是,对这时代的匠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工匠用打湿的沙子堆了个半球,然后用棉纸覆盖住,再在上面涂抹一层厚厚的混着稻草的红色黏土,为了保温,吴凡让他涂的稍微厚实点。工匠笑道,差不多就好,多了容易倒塌。炉子上自然是没忘了开个小门,以及顺着墙修个烟囱。
第二日下午,吴凡将炉子里的沙子掏了出来,再配上个小木门,这烤炉便也就做好了。
九儿和小橘看着这小小的炉灶,觉得十分好玩,只是不知道官人为何要在厨房外搭建个新的灶。吴凡只道是做家乡小吃,具体做啥,怎么做就是不说,说等做好了让她们尝尝。说不定还能拿来卖钱呢。
有了炉子,自然就着手开始烤面包了。可是吴凡从来没有做过面包,倒是以前几乎天天早餐吃面包。他以前看那面包的包装上,面包的配料好像不少,除了面粉、鸡蛋、糖、油之类的,还有各种添加剂。但是这时代都是纯天然的,哪里有什么添加剂。
吴凡自己先绞尽脑汁回想着以前吃的面包,自己便初步写了个配方:面粉、鸡蛋、糖,加水和面,各种分量随机,然后自然发酵,因为没有酵母。然后做成圆形,刷上一层菜籽油,放入烤炉。他想得很简单,烤出来的面包自然入不了口。第一次烤出来的面包,因为火候时间的把握不足,导致颜色不均匀,不好看,而且吃起来很结实,很干涩。
很结实,是没有发酵好,得解决发酵的问题。他想到隔壁周邦夫妇都是北方人啊,他家娘子王四娘经常在家做面食,不如去请教她。王四娘啥也没说,直接递给他一团老面,笑道是放在面里一起和就好了,和好的面团要多静置一会,让其蓬起来。
吴凡之前看到街上有卖羊奶的,便买了些回来准备用羊奶来和面,但是他发现这羊奶实在太膻了,根本没法直接用。他想了想,便问九儿要了几朵茉莉花茶放在里面一起煮,煮开后还真有效果,不但去了膻味,还有股淡淡的茉莉味。这第二次试验,不但加茉莉羊奶和面,而且还放了些猪油,以期让面包吃起来不那么干涩。这加了王四娘的老面果然有效,那面团竟真的变得蓬松,有原来的两个大了。
这第二次还真的成功了,烤出来的面包单看上去就是像模像样的了,外表金黄发亮,倒是让人很有食欲的感觉。吃上去虽达不到吴凡以前买的面包那样松软可口,但也算得上是真正的面包了。吃上去也不会干涩,还有股茉莉的清香味,就是不够甜,估计糖放少了。吴凡是没见过面包坊里真正面包是怎么做的,其实做那些面包、蛋糕什么的都是需要下重手的,糖、油都是一大坨一大坨地放的,像他这样撒点糖,放点油,看上去倒是健康,可哪里会好吃。
随着后面吴凡做的多了,他也慢慢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多少面粉放多少糖,多少油,多少鸡蛋等都有了比例和具体的分量。第三次开始,他便把做出来的面包拿给九儿和小橘吃,她们觉得太好吃了,怎么能做得这么松软。然后吴凡就教她们做,她们学完才知道,这面包这么松软好吃,原来是放了这么多东西在里面,这可比包子、炊饼贵多了,临安城里普通百姓如何吃得起,拿街上去卖估计是没人要的。
吴凡笑道:“至少这面包能吃,可那写真又不能吃,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要来花几贯钱去写真呢?因为需求不一样。这面包在这临安城里并不是要卖给普通百姓吃的,而是要像写真那样卖给有钱有闲的人吃的。”只是他现在可没时间和精力去开什么面包店,等以后再说吧。
之后吴凡便时时回想着以前吃过的面包,和九儿、小橘三人没事的时候就研究着自己来做,诸如葡萄干面包、杏仁面包、蜂蜜面包、豆沙面包等。做得好吃了,吴凡便拿些去画室给学生们尝尝,但是都需要先临摹。
吴凡后面还尝试做了几次蛋糕,他把鸡蛋蛋黄蛋清分离后,用九儿点茶的茶筅来打泡蛋清,然后按照做面包的套路来做蛋糕。但是,他不知道其实蛋糕要比面包复杂多了,做了几次都没成功,他也就失去了兴趣。他本想着等小橘过生日的时候做个生日蛋糕的,现在也只能做个生日面包了,到时在面包上点个蜡烛许个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