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临安城现水晶红
树荫微凉2021-06-10 09:405,120

  这腊月里忙忙碌碌过得特别快,镜花水月里依然冷冷清清,年前除了王三哥那一单就再也没有做成一单了。来店里看的人倒是有了五六个,有几个是周邦介绍过来的,有几个是看到了吴氏装裱铺里的写真过来的。看完自是无比震撼,流连忘返,细细琢磨一阵那些写真样品,但最终还是被镜花水月高昂的价钱给吓跑了。但每个来看的人吴凡都是热情接待,也是同一副说辞,贵有贵的理由,贵有贵的好处,临走时送上一张小样,客客气气送人出门。

  每日无事,除了偶尔画些小样练习一番,也就是发发呆。原先想好的找个好天气去西湖边写生也没去,因天气实在太冷了,呆在店里都冻手,何况在湖边。这样,吴凡也就和往常一样下午早早关了店,一路慢悠悠地走回去。一路走着就想些以前吃的菜哪些可以拿来做,也就一路找卖菜的,有时便买一些回家边做边教九儿、小橘她们。九儿和小橘她们自是有了口福,毕竟这宋朝时候的烹饪技术和九百年后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偶尔做了比较大一点的菜也会叫周邦夫妇过来尝尝,每次尝完王四娘总想着拜吴凡为师跟他学厨艺。

  其实吴凡发现最近九儿有点纠结,她和小橘上街的频率好像也少了许多,大概是过年的东西也买的差不多了,更大概是身上的铜钱有点紧张了。还好,之前做了那单写真,带回来一千六百五十钱,九儿拿到钱那纠结总算稍稍化解了一些。

  所以,近来吴凡想做些菜也是尽量考虑成本较低的家常菜来做,荤菜河鲜之类基本不考虑了,不过还好这宋朝的猪肉倒是不贵,偶尔吃吃也是可以的。但像吴凡这种无肉不欢的人,要是哪天没肉,那饭定是吃不下的。可现在就算猪肉也不是每天都敢吃得,所以他心里着实难受,这都已经混到没有吃猪肉的自由了,真他妈太难了。

  吴凡每日里从清波门回家都不是走固定的路线,他喜欢走不同的线路,看些不同的东西,反正他也无事。他发现这宋朝街市上的水果蔬菜品种还是很丰富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九百年后能吃到的这临安城基本也能吃到,当然不像九百年后一年四季想吃啥吃啥,这时代毕竟没有大棚,只能吃些时令的蔬菜水果。

  最近他发现一个令他有点小激动的事情,为此好几天都走了不同的线路,绕了好多路,仔仔细细观察了小半个临安城了。就是到处都有山楂卖,也很便宜,只要二十五钱一斤。但是,却从来没看见有卖糖葫芦的。他记得糖葫芦这种中国传统食品制作简单,好像起源很早,但这临安城里却从来没见过。于是他也观察了好几天,以免出现误判,回到家还专门向九儿和小橘描述了一番糖葫芦的样子、味道等,两位女子均表示没见过,他心里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他想马上就过年了,自己要是能做一些糖葫芦来卖,肯定能小赚一笔,至少解决下温饱问题,让九儿也少些忧愁。

  这糖葫芦看上去的确很简单,但再简单的事物,吴凡他从来没做过也是不敢贸然行事的。他先去街上了解了下制作糖葫芦的主要材料的价格,山楂二十五钱一斤,一斤大约六十颗。然后是糖,让他大吃一惊这糖太贵了,冰糖竟然要一百六十钱一斤,一斤冰糖能买三斤大米,就连沙糖也要一百一十三钱一斤。

  不管怎样先要能做成功再来算成本和利润,于是这一日他中午就关了店,回家做起了实验。买来一斤山楂清洗干净,自己把家里的筷子拿了几根剖开了粗粗做了几根竹签,再把山楂串起来。然后放了些沙塘放锅里熬糖稀,糖太贵只放了点熬熬看。其实这做糖葫芦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熬糖稀,可他吴凡以前只是见过吃过,哪里知道怎么熬糖稀。这天下再简单的事情,若从来没做过做起来也是不容易的。这可不是写小说,拍电视,大侠们从来不挣钱出门却都是要好酒好肉的。

  他把糖放锅里硬熬,到最后那糖越来越少在锅里冒了些泡泡,看着那点糖稀连一串山楂也涂不满啊,而且他速度太慢,那糖稀太稠了稍微放一会就硬了根本没法弄。吴凡觉得肯定是自己方法配比出了问题,要是按他这样熬汤就算按九百年后的物价那也是做不起糖葫芦啊,这一斤糖下去也串不了几串啊。

  他重新做,这次学乖了,加水熬。锅里放几勺糖,然后放一大瓢水开始熬。可是熬了很久也没出现他想象的样子,估摸着是水多了,于是又加糖。就这样反反复复搞了一下午,终于给他做成了四只糖葫芦,一斤糖也没了。

  那糖葫芦看上去倒是有模有样,和他以前吃过的差不多。他尝了一下,味道比他以前吃的稍微差了点,刚刚水估计还是多了点,甜度没以前吃的那么甜,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让这时代的宋朝人来吃应该是很好吃的,看上去水晶透明,吃上去甜甜酸酸,一定不错。

  于是兴冲冲拿去给九儿和小橘尝尝。九儿和小橘看到这晶莹剔透如红宝石一般的东西十分惊讶,看了半天都不想去咬它,以免破坏了这美丽的外观。在吴凡的强烈要求下两人方才狠狠心咬下去。这水晶红宝石外面是甜的,里面是酸的,这年轻女子自然十分喜爱,忙不迭地道:“好吃,官人是怎么做的?”

  听得这两人说好吃,他就知道这事就有希望了。

  吴凡笑道:“这是我家乡的特色甜食,健脾养胃,非常适合老人小孩吃,你们喜欢吃么?”

  她们都道:“喜欢。”

  吴凡道:“如果我们做些来卖如何?”

  小橘一听忙睁大眼惊喜道:“哎呀,官人好主意,这个一定很多人喜欢呢。”

  九儿也高兴道:“是啊,官人,倒是可以做些来卖呢。”

  小橘道:“官人,这个甜食看上去跟水晶似的这么好看叫何名?”

  吴凡略微想了一下,他觉得叫糖葫芦不太好听,得改个好听的名字,道“就叫水晶红好不好?”

  “水晶红”两女都默念一遍,道:“这名字好听。”

  吴凡对九儿道:“做这个需要买山楂、沙塘,还有竹签。九儿,不知家里还剩多少钱?”

  九儿转身有点窘迫地把所有的铜钱全部拿了出来,吴凡一数加之前拿回来的那一单写真钱,一共才有两千一百三十钱,加上他自己身上的零用钱大概两百多,总计也就两千三百多钱。一家三口还得吃喝,就剩这点钱也根本动不了啊。

  他让九儿把钱收起来,说自己再想想办法。其实,他心里无比忧愁,如果要做这买卖就得借钱,可这临安城里他也认不得几个人啊。若要借也只能找周邦夫妇了,虽和人家称兄道弟关系不错,但是他知道真要和人开口借钱那就不一样了。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自古就有这话。三人想到家里就剩这点钱了,心里均不免有些焦急。

  第二日吴凡起来锻炼完去厨房时发现了个不好的事情,他昨天剩下的一只糖葫芦化掉了,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这大冬天的,糖葫芦一个晚上就化了那就没法卖了。他想是不是熬制方法出了问题,还得再做实验。

  这日照常,上午去开了店,中午便回家做实验。他又买了一斤糖,把昨天的山楂又串了几串,开始熬糖稀,现在他熟练多了。他按两份糖一份水的比例熬,而且为了加快速度他放的是开水,结果发现开水的效果比冷水好多了。很快就做出了五六串糖葫芦。

  傍晚的时候吴凡拿了两串糖葫芦去了隔壁周邦家,周邦夫妇都已经吃过饭在家闲聊。见吴凡过来手里还拿着两根红彤彤的,晶莹剔透的东西十分好奇。

  王四娘十分好奇地问道:“二郎手中是何物啊?”

  吴凡一人递过去一只,道:“这是水晶红,大哥大嫂一人尝一串,这是我家乡特色甜食。”

  两人接过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觉着霎时好看。再吃上一颗,发现酸酸甜甜十分好吃。王四娘边吃边以手掩口,道:“二郎,这水晶红酸酸甜甜真是好吃。”

  周邦也忍不住道:“二郎这家乡甜食确实不错,我倒从来没见过。”

  吴凡笑道:“这水晶红里面其实是山楂,外面是精心熬制过的糖稀,吃上去酸酸甜甜,有健脾养胃之功效,尤其适合老人小孩吃。”

  周邦道:“还有如此功效,倒是个好东西,不如二郎做些来卖。”

  吴凡笑道:“小弟也正有此意,所以特拿来请哥哥嫂嫂尝尝。”

  王四娘道:“这个确实可以做些来卖,定会让人争相来买。”

  吴凡笑道:“大哥不知是否有兴趣和小弟一起做些这个来卖?”

  周邦道:“这是二郎家乡特产,唯二郎能做,我怎好参与。”

  吴凡道:“这水晶红其实制作也不难,只需山楂、沙糖以及竹签,每串本钱不过十一二钱,若按二十钱卖,恰逢这年节,那西湖边、御街上、寺观里到处是人,从初一直卖到十五上元节,若按卖出两万只算,就可得净利十多万钱。”

  王四娘惊道:“十多万钱?”

  周邦笑道:“这等好处,二郎有何顾虑不成?”

  吴凡道:“实不瞒哥哥嫂嫂,我之前开店翻修本钱也花了不少,恰逢年底,这写真馆也未接得几单……当然,做买卖谁也不敢包赚不亏,若哥哥嫂嫂不感兴趣……那小弟只好冒昧开口向哥哥嫂嫂借些本钱自己来做,上元过后便还哥哥嫂嫂,如若亏了,过完年我那写真馆也是能还得上的。”

  王四娘忙笑道:“二郎这是是哪里话,别说这赚钱的好处你想着我们,就算不是赚钱的事二郎既开了口,兄嫂自然是要帮的。”

  周邦道:“四娘说的是。二郎不要谈借,你我兄弟,自然一起做便是了。”其实这周邦夫妇虽都是性格爽直,但也算得精明之人。首先,他们和吴凡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对吴凡来说在这临安城认不得几人所以和周邦夫妇一见如故,反过来对周邦夫妇来说不也是如此,他们在这临安城是很多年了,街坊四邻都很熟,但真正交心的不多,像吴凡这样一见面就直呼兄嫂的就更没有,而且人家成亲都是自己操办的,所以人心就是这样难免相互亲厚了些。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对于吴凡的烹饪技巧他们见识过的,今天又吃了这水晶红,着实不错,的确是个赚钱的好法子,就算亏也是亏不了多少的。最后,既然吴凡开了口,也不好意思拒绝,不如就一起做了。

  吴凡忙道:“大哥大嫂,亲兄弟明算账。你们出钱,剩下的事有我们来做,赚的钱我兄弟二人平分,若亏了,亏的钱由我出,如何。”

  周邦忙道:“既然一起做,自然共担盈亏,怎能亏了算你的。”

  吴凡道:“小弟只出了力,未出本钱呢。”

  王四娘道:“这临安城有钱人家多呢,怎不见他们做出些水晶红来?本钱自然要有,但这做水晶红的技艺才是最要紧的。因此,你哥哥出钱,你出技艺,共担盈亏,都不吃亏。”

  周邦笑道:“不曾想四娘说话竟如此在理呢。”

  王四娘笑道:“当家的,怎可在二郎面前取笑妾身。”

  周邦笑道:“知错知错。”转头又对吴凡道:“二郎需多少钱?”

  吴凡道:“按两万串算,约莫十万钱。”

  王四娘又是一惊道:“十万钱?”她们只听着盈利十多万了,没算成本。其实十万成本若能真赚十多万,那是将近两倍利润,暴利啊。

  但一般人家,突然要拿出十万钱,那也是很多的啊。但周邦没有迟疑,转身便去拿了钱来交给了吴凡。这周邦家虽然以前还是不错的富裕人家,但南逃之后到临安安家下来已经算不上富裕了,家产全没了,也就是周邦靠着刚到临安房价很火的时候多赚了些房牙子钱。所以今日才能拿出十万钱来,若是再多估计就要犹豫了,毕竟也不能把家里老底都拿出来给人做生意啊。

  其实这时代,一般普通人家的全部家产加起来大概也就不过十万钱左右吧,若只算手上的现钱估计很多人家都和吴凡一样,撑不过一月。他周邦家现钱至少有二三十万钱,算是很不错了,毕竟是做房牙的,要不是最近田宅交易量少了很多,他也是很赚钱的。

  说到周邦做的这个房牙为什么赚钱,那是因为这宋代的房产买卖,是必须要经过房牙的,否则是违法的,甚至连房产都可能被没收。为啥?因为朝廷规定房牙不但要撮合买卖,还要帮朝廷抽税,所以朝廷规定房产交易必须要经过认证房牙才算合法,而且要买朝廷制定的合同去签,然后由房牙帮忙朝廷收房产交易的税,因此房牙的房牙子费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十。

  吴凡第二日发现,他昨天做的糖葫芦成功了,没有再化掉。他觉得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的,一是熬糖稀的手法略有变化,冷水变成了开水,比例略为调整了一下。二是山楂不一样,第一次做的时候山楂刚洗完就做,第二次那山楂已经晾了一天了,水分不一样。所以他决定后面的生产全部采用最新的熬糖稀方法,而且都是山楂洗完全部晾一天的。

  另外,他还决定每串糖葫芦只串五颗山楂。这是他综合考虑的,因为他认为既然都没见过这玩意,那他定的就是标准。以前他吃的糖葫芦都是八颗十颗的山楂,一次吃个够。之所以定五颗一串,就是要让人吃不够再来买,而且还能降低成本,一举两得。

  吴凡拿到了投资,便开始了水晶红的生产。离除夕也就还剩四天,时间还是很紧张的,这几天他便索性关了写真馆,毕竟拿了周邦夫妇的投资,也不好一边开着写真馆一边做着水晶红的生意,那就有点不够地道了。

  吴凡先厘定了个大概的计划,定了销售目标也就是生产目标,然后计算出各种生存配料的采购数量。至于销售计划,这个不用想,就是卖个糖葫芦而已,到时候雇几个人几好。

  目标是两万串,这个数当初他在和周邦夫妇说的时候也只是随口说的,如果临安城有二十万人,那就要每十个人买一串他的水晶红,对于这个数其实他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但既然已经说了那就要按这个目标去做。

  一斤山楂大约六十颗,每串水晶红五颗,一斤山楂就是十二串,两万串需要一千六百六十七斤,成本约四万一千六百七十五钱。

  一斤沙糖大约能熬四十串的水晶红,两万串需要沙糖五百斤,成本五万六千五百钱。

  以上这两项是主要成本,但也是比较好采购的,街市上到处都有,尤其沙糖。

  至于竹签虽是成本最低的,但却是采购周期最长的,毕竟要人工制作,得赶紧先去解决竹签的事。

继续阅读:第22章 水晶红转焦心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宋生存手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