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虽是好笑楚六小姑娘对于楚喻梅这个蔫坏蔫坏的小孩的误解,但他没有揭穿,一个是不想挑拨兄妹俩的矛盾,
楚玉姝和和苏廷年,各自披颜婳和流年的马甲,借着九州阁做中间人,一来一回地寄信,很快也就混熟了。
苏廷年对于这位楚六小姐从不熟到熟悉之后的感受是:和她的哥哥楚喻梅一样会来事,只不过大概是身份上的原因,比较收敛些。
而楚玉姝对于苏廷年的感受是:文如其人,的确是个见识广,很能聊天的家伙,似乎有点愤青(?)懂的很多,可能是哪家致仕的老大爷。
在楚玉姝孜孜不倦地建议、暗示和推动下,苏廷年终于被她的精神给打动了,出本了一系列由楚玉姝订好了核心思想:
万恶的封建家长制,遏制了人才的发展。
孝顺不是愚孝。
路是自己走的,不是父母长辈帮忙走的!
……
然后,由苏廷年以此来扩张,写成小说。
三年以来,一共写了六本短篇,大多是以爱情故事来体现的。
第一本书,主角是因为父母的劝诫和束缚,悲苦凄惨一生。
如一本《农女大丫》。女主大丫就是个很听父母话的老实孩子。她嫁人前,和同村的二丫一齐被一位老绣娘看上,要带去绣坊当绣娘,但大丫的爹娘劝她,说坐那活太累,而且等到从秀坊出来后,都成了老姑娘了,不好。
于是大丫拒绝了老绣娘的好意,老绣娘以为是大丫不相信自己,给大丫展现了自己的绣活,但大丫依旧是没有答应。老绣娘只好带着二丫走了,走前还道:“可惜了。”二丫还说大丫太傻,大丫只是笑笑,心里觉得是二丫傻,居然不听父母长辈的话,背井离乡。
到了待嫁年纪,同时有两个媒人上门说亲,一个是庄稼汉,一个是秀才公子。大丫看上了秀才公子,因为她觉得庄稼汉粗里粗气的,太凶。而父母却说,秀才公子都考了三次都没中,嫁过去,考不上,还得干活养丈夫,考上了,就大丫的木讷性子,不一定能笼络秀才的心,还不如嫁给庄稼汉,离得近,有什么家里都帮的到,于是大丫嫁给了庄稼汉。
后来大丫生了两个女孩,庄稼汉对大丫的态度变得恶劣,经常随意大骂。大丫受不了,回了娘家。父母说,大丫没有生儿子,的确是理亏,要忍,忍到生儿子就好了。于是,大丫继续忍,并按父母找的“神医”开的生子两方开始服用。
……最后,大丫因为被丈夫言语暴力,再加上“神药”,三十来岁就去世了。死后,她看到了儿时的伙伴二丫,她如父母预料那般,三十来岁了都没有嫁人,但她和其他绣娘一起闲话着,一起刺绣,时不时还去酒楼聚餐,身边还有弟子服侍……她看到了秀才郎,他还是娶了一个农家女,后面考试两三次没有中榜,看妻子太操劳,就开了个书塾,虽然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
这本书写出来后,反响很大。
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刚开始发行,还有不少读者纳闷怎么流年先生不写江湖豪客,开始写家长里短了,结果看着看着就入了迷。
尤其是在大丫嫁人那段,年轻人讨论激烈,中年读者也加入其中讨论,其中大致分为了两派。
一派是说,这大丫父母不错,考虑很周全,很为女儿着想,没有嫌贫爱富。
一派是说,秀才怎么就不好了?才落榜三次,落榜了十次才中的都不少呢!
楚玉姝收到流年分享过来的读者评论后简直要气死,重点呢?就没有人觉得这大丫在婚姻大事上该有一点点自己的主见吗?!!
楚玉姝给苏廷年发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愤怒。
苏廷年回信安抚小姑娘:不急,不急,慢慢来。
再到后面结局。终于有人开始了讨论,说,大丫是不是后悔了?
读者们纷纷寄长评投稿。
苏廷年笑着看完了,丢了一些不堪入眼的,把剩下的寄给小姑娘来选。
楚玉姝大海捞针,总算是找到了合乎自己心意的两条长评,至于其他长评,她则是挑了文笔都很好很中肯的放上去。
楚玉姝捞出来的长评,一条是评论大丫这一生,不是说运气问题,恰好父母帮忙选的就不好,而是她太过听父母的话,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但却不说出来反驳,都是按着父母的要求活着,最后熬死了自己。她肯定很羡慕二丫,也很后悔自己曾经没有坚持嫁给秀才郎。大丫的父母不爱大丫吗?那肯定是爱的,但他们终究不是大丫。他们只能从自己的经验里给大丫建议,却不可能真的从大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条评论是说二丫。二丫是与大丫相反的例子,她没有听从父母的话,跟着老绣娘走了,去外闯荡,最后成了老剩女,有弟子服侍,有朋友相伴。但她后不后悔呢?没能结婚?读者觉得她不会。因为当初来找大丫和二丫的老绣娘,是梳着姑娘头的,可见也是老剩女一枚,是一种暗示。二丫是深思好的,决定走这一步,所以不会后悔。而大丫后悔吗?文中有描写过,大丫是想要当绣娘的,觉得即使像老绣娘这样,到老了也梳着姑娘头,也不算什么。但她因为父母反对而放弃……(往后是对流年大师话本里的一些细节的细扒,然后吹了一波流年的彩虹屁。)
待读者们的长评精选出来后,投稿过长评的读者人手一份,然后每日来九州阁买书的前一百个《农女大丫》的读者也能免费获得赠品。
普及开来后,才引起了读者们的讨论,楚玉姝计划的第一小步,才总算完成,在年轻人当中树立下一个思想:父母的经验有些的确是正确的,但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