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1968到1972年间,我爹短暂负责过东北某山区县的管理工作。此县以盛产药材著称,同时也是重要的药材集散地。
由于社会秩*序混乱,药材专家纷纷靠边站,小年轻们提前走上舞台,占据了各个重要岗位。一时间,药材生产、鉴定、出品乱作一团,接连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此时的县*政府领导班子是三个人,我爹作为军*代表负责主持工作,另二位分别是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
“药材不像粮食,是治病救人的。”我爹忧心忡忡地说,“再这样下去要出人命。我看非改改不行了。二位看怎么办?”
干部*代表看了下年轻的群众*代表,有点胆怯地嗫嚅道,“其实原来挺好的,是不是适当把老专家请回来……”
群众*代表是个小年轻,高中还没毕业,乳臭未干,年轻气盛,啪地一拍桌子,厉声喝道,“宁吃社*会*主义的草,不吃资*本*主义的苗。不能向黑**低头……”
“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军*代表也不客气地打断了小年轻的口号式谈话,“要解决实际问题”。
还是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黑不黑,查查看。经过细致地检查档案,以及广泛的群众座谈,很容易就发现绝大多数老专家是不“黑”的。
有的老参农,只因为自家有些颗家传的珍贵药材,有的老专家,只因为历史上被国*民*党抓去当过几天军医,就被上*纲上*线,过火打击。
因此,我爹主持会议,力排众议,决定立即恢复被错误打击的专家的工作岗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山区药材又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输送各地,救死扶伤,积德积善。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参农,发自肺腑地表示感激,一定要请“救命恩人”王代表到家中坐坐,说有“宝贝”,一定要让恩人开开眼。
王代表再三重申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按捺不住好奇心,还是跟着老参农去家里看“宝贝”。
老参农一路小心。到得家中,老参农马上回身关门,引领我爹到里屋一个仓房,架子上凌乱地放着一些破旧农业用具。
老参农回头看看没人,又关上仓房门。移开木架,下面居然是一个地窖入口。
二人打着手电筒先后爬下来进入地窖,只见几排木架,各分几层,每层都摆满了药材,一包包一瓶瓶,灵芝、大黄、五味子等等野生药材。特别是有几颗老山参,粗如小儿手臂。
见我爹看得入神。老参农开口说道,“这就是我的宝贝,我老婆都不知道,我打算到了传给儿子。这几颗老山参传了几辈了,怕是有上千年。大恩不言谢,你捡喜欢的随便拿几样吧。”说着,就把顶大的一颗山参递给我爹。
我爹早已经转移了注意力,一边推开老参农的手,一边指着一个大玻璃瓶问是什么。
这是老参农用一颗千年老参泡的药酒,年头多了,酒色金黄明亮,老参根须舒展,全须全尾,看起来十分诱人。
“东西我是不会拿的。”我爹咽了咽口水,顿了顿接着说,“老哥,这酒我尝两口?”
“行啊,别说两口,都拿走都行。”老参农小心翼翼放好山参,找出一个酒勺,装了五钱左右的一小杯递给我爹,“劲大,不能多喝。”
我爹闻着酒奇异香,百爪挠心,接过杯来一饮而尽,一线热气直冲丹田,顿觉脏腑百骸温暖舒适,“好,好,好酒!”
杯子又递过来,老参农不好拂逆,连斟了几杯,就再也不肯加酒了。
“王代表,我看你年轻,身体强健,才敢多斟几杯。但是真不能再喝了,这酒劲大,容易出事。你救了我的命,我不能害你。听我的,以后想喝随时来。”
我爹听劝而归,当晚鼻血喷涌,血流不止,几乎有性命之忧,县医院折腾了许久才止血。其后多年都有流鼻血的毛病,很可能肇始于此。可见药力之强,酒劲之大。
受此惊吓,我爹没好再去老参农家看“宝贝”,离开时,在药材供销社买了几颗山参自己泡酒。
这酒一泡数十年,今天还在哈尔滨安稳存放着,每次看到这酒,我爹都会回忆起老参酒的传奇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