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继续的观察发现,小萧海的运气爆棚还不仅限于此,对面的余候府余晋山侯爷与萧铁云萧武侯,同属于当朝天子所器重的两位武候,萧余两家祖上历经三代均同朝为官,两家相邻,世代相交,互相照应,两家的关系自是没得说,民间素有有“萧余百年之交”的说法,
余家到了这一代人丁开始单薄,用当地阴阳的话说便是富贵尽出,龙气枯竭,余晋山的正房辛氏仅育有一女,其余偏厅则均无生育,大有断了香火之势,不过余侯自安天命,将香火传承之事看的比较淡,信奉个人福禄天定,一切随缘,
辛氏所生之女取名彩儿,活泼可爱,甚是乖巧,深得余候高兴,彩儿与小萧海算是同日降生,彩儿出生在酉时,小萧海则出生在辰时,当年二人刚出生之际,两家都请过生命先生,二人的八字简直就是良辰佳偶,天作之合的一对。
据说二人在还未满月之前,发生过一件怪事,一次彩儿半夜哭闹的甚是厉害,她的乳母以为小孩是饿了,给她喂奶都没有效果,怎么逗,怎么哄小彩儿,都没有用,对方仍是大哭不止,一时间乳母束手无策,
后来惊动了辛氏和余侯,二人轮流抱着哄了半天也是徒劳,小彩儿愣是不买帐,深夜小儿哭啼本是常见,辛氏抱着小彩儿走进院子里,小彩儿的啼哭声才消停了一些,可不久却再次大哭起来,
便是在此时,余候同时听到萧候府上传来的婴儿啼哭声,略思片刻,顿有所感,脑海里灵机一闪,通知管家,开了府门,深夜带着辛氏去了对面的萧府家,
一进入萧氏的府内,令众人诧异不解的是,小彩儿再也不哭闹了,而且同样被徐氏抱着的小萧海也停止了啼哭,余萧两家相互对视,有些不信这个邪,徐氏在萧候的示意下,尝试抱着小彩儿向后院走去,同样辛氏也向着廊前走去,双方没走几步,小彩儿与小萧海同时哇的一声再次啼哭起来,
而且这一次比之前任何时候哭的都要凶,声音更大,从此小萧或是小彩儿只要哭闹哄不好的时候,两家便将两人放到一块,哭闹声一定马上停止,爽试不爽,到了后来余候干脆提议将两小孩放在一块儿,
每家轮流哺养一个月,于此小萧和和小彩儿一起玩耍,一起吃饭,同床共眠,这样一起过了五岁,常言道三岁看大,五岁看到老,小萧口齿伶俐,机智灵活,记忆力超好,不仅喜背诵诗词而且也喜欢舞刀乱棒——当然这些都是小孩的玩具,并非成人的兵器。
关键的是小萧有一颗善良的心,爱护小彩儿,从小有好吃的,好玩第一个先给小彩儿,小萧的零食,玩具除了小彩儿,谁都不能碰,就算是家长也不行,他认的就是这个死理:哥哥必须要照顾妹妹,给妹妹的东西,谁都不能碰!
小彩儿也不奈,聪明乖巧,嘴上就像抹了密似的,处处都维护哥哥的权威,谁要是在背后议论小萧哥哥的不好,这个小丫头便会立即站出来,横眉冷对,忿忿不平一番,就算是萧家的家长训斥也不行,她一定会去稚声稚气的回护一番,直到家长哭笑不得的告饶为止。
两小孩的事迹被传为奇谈,一度还曾得到当朝天子的赞赏,终于在他们五岁的那年,也就是林小岚出关的那年,在当朝天子的有意撮合之下,最终捅破了藏在余萧两家心底的那张薄纸,
余萧两家原本就是世代交好,一直互相照应,两家小辈如此投缘,两边的家主虽早有联姻之意,但毕竟还是要顾及一下天子的感受,回避别有用心之人,因此双方一直回避,将想法藏在心中,并未点破,
如今天子亲自赐婚,那就不一样了,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谁还能有话可说?
于此小萧与小彩儿从这一年便结成了娃娃亲,余萧两家联姻,可谓好上加好!
小萧海与小彩儿从此便是名正言顺的青梅竹马,也是名副其实的两小无猜,两家大人的关系也如同小孩的关第一样,和气一团,精诚一心。
如此被世人看好的一对婚姻,羡煞旁人,二人常被世人传讼,作为前世集了大阴德在此世获得福报的典范,被用来教育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今生要多行善事,
二人便是在世人的关注中,更是在林小岚的羡慕中过去了十三载,这一年小彩儿年芳十八,如清水出芙蓉,貌若天仙,小萧海则生的健壮如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十八般兵器,也是样样都来,不仅深得萧候喜爱,更是被余候爷十分看好此子前途。
余萧两候皆已年过五旬,位极人臣,富贵如厮,小萧与小彩儿婚事成为了他们晚年最大的期盼,除此之外,再别无他求,就算是林小岚也希望他们二人早日成亲,也好了结二位侯爷的心事,他每次看到小彩儿和小萧海的时候,都会发愣好长时间,已长成美人胚儿的小彩儿简直就是萧明月的翻版,看到小萧海的时候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这一年春天早早来临,余萧两家便开筹备着两人的婚姻,准备于仲秋为两人举办婚礼,之所以没有马上进行,也是因为此时西部边陲有外敌频频侵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往常一样,每当此时,武候必定要首当其冲被派上战场,
而恰在此际,传来东南边陲告急,有羌、狄两族进犯,大兵压境,形势比往年严峻,而且刻不容缓,
最终余候被派往东南平定祸乱,西部则由萧晋山负责,各自统领精兵十万。
二候均是战功赫赫老臣,从无数场战争中一路杀过来,不仅深谙兵法,而且擅于带兵和驭下,平日里军纪甚明,铁律如山,这样的军队自然无往不利,有常胜军之美誉。
果然不负众望,不出三月,战乱被彻底平息,萧晋山斩杀外敌近二十万,折损兵卒两万,余候也是成绩喜人,灭东南蛮夷三十万,羌、狄两族几近全军覆没,不过余候折损也较严重,十万士卒只剩下不到三成.
但总的来说此战大获全胜,使得其他少数民族从此不敢有窥探觊觎中原之心,只有府首称臣,面北而拜的份。
可当此捷报传回皇城半月,也不见天子作任何表态,反而数日后皇城传出天子口谕:令余萧相会于西部边陲静候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