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乾明的身前多了几份经过张大学士精心挑选的答卷。这些答卷的主人,都是这场殿试中的佼佼者。最终的三甲,将从这些优秀的贡生中诞生。整个大殿内弥漫着紧张而期待的气氛,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李乾明坐在龙椅上,十分从容的同时也还带着一丝威严。他并不需要亲自翻阅每一份答卷,因为有专门的读卷官为他代劳。
读卷官手持一份墨卷,恭敬地来到李乾明座前,开始清晰地念出第一份答卷的内容。
李乾明边听边微微点头,脸上的表情并没有太大变化。当读卷官念完后,他沉思片刻,评价道:“这份答卷的回答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匠气太重,缺乏深度和灵感。”他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你可以念下一份了。”
读卷官立刻领会,转身去取下一份答卷。而殿下的姚仲豫,作为刚才那份答卷的主人,此刻脸上的表情十分微妙。他是会试的第三名,本以为自己有机会在殿试中冲击前三甲,没想到却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李乾明的话在姚仲豫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他知道,虽然自己的答卷没有被直接否定,但这样的评价已经意味着他与前三甲无缘了。
此刻,姚仲豫的心中五味杂陈,有失望也有庆幸。失望的是自己未能脱颖而出,庆幸的是至少保底有个官职可以做。
随着读卷官继续念出下一份答卷,场内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每个人都期待着能够听到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害怕听到那个令人失望的评价。
众人屏息以待,整个大殿内安静得仿佛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读卷官站在龙案前,面无表情,手中拿着答卷,动作稳当而有力。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开始逐字逐句地念出答卷的内容。
随着读卷官的念诵,李乾明的眼睛逐渐变得明亮起来,就像久旱逢甘露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当读到关于“痛革官弊”的建议时,李乾明不禁低声赞叹,声音中充满了赞赏和欣喜。
底下的贡生们则是相互打量,用眼神交流着:“这是谁的答卷?竟然能让陛下如此称赞?”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份出色的答卷究竟出自谁手。
然而,李乾明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打断了读卷官的念诵,对读卷官说道:“我意已决,本次殿试的状元就是他了。”
读卷官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犹豫。他躬身道:“陛下,还请三思啊。其他墨卷臣还未读完呢,是否是有些操之过急了。而且,这也不和以往的规矩啊。”
李乾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他说道:“你是在教朕做事吗?”
读卷官顿时脸色一变,慌张地跪下磕头,口中连连道:“臣请皇上恕罪。”
李乾明挥了挥手,示意读卷官起身。他缓缓说道:“念你也是无心之失,这次便放过你了。”
接着,他继续道:“你想来应该没体会过自己的想法都被人指了出来,那种心有灵犀的共鸣,那种被理解的喜悦。不然你就不会怀疑朕的决定了。”
李乾明的话让读卷官默然,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法阻止李乾明的一意孤行,心想,真是不知道那卷子的主人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
随着李乾明的决定落地,整个大殿内一片哗然。贡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这份让皇帝如此赞赏的答卷究竟是何人所写。他们的目光在殿内扫视,试图找出那位即将成为状元的幸运儿。
而此时的苏离,依然保持着平静和谦逊。他并没有因为可能的荣誉而骄傲自满,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里程碑。他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在朝堂上施展才华的场景。
李乾明看着底下的骚动,微微皱眉。他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待到大殿恢复平静后,他缓缓开口:“朕知道你们都在猜测这份答卷的主人是谁。朕可以告诉你们,他就是苏离。”
听到这个名字,贡生们倒是因为礼数原因不能交头接耳,但在同时在殿内的官员群体里炸开了锅。苏离的名字在他们中间并不陌生,他们觉得苏离的本事有概率成为状元,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够在这次殿试中成为被皇帝提前钦定了的状元。
读卷官此刻也感到十分震惊。他回想起自己刚才对李乾明的劝阻,心中不禁有些惶恐。他偷偷瞥了一眼苏离,发现这位新晋状元依然保持着淡定和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李乾明继续说道:“苏离的答卷不仅文笔流畅、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国家大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他的‘痛革官弊’的建议,正是朕心中所想,也是朕决定点他为状元的重要原因。”
听到这里,贡生们对苏离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纷纷向苏离投去羡慕和祝贺的目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苏离未来在朝堂上大展宏图的场景。
而此刻的苏离站起身来,向李乾明深深一礼:“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负所望!”
李乾明继续道:“苏离,你此次的答卷让朕深感欣慰,尤其是你关于‘痛革官弊’的见解,切中时弊,发人深省。朕希望你今后能继续发挥你的才华,为大乾朝的繁荣稳定添砖加瓦。”
苏离闻言,心中也有些激动。苏离知道,这是李乾明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于是他再次叩首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所望,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为大乾朝效忠。”
李乾明点点头,脸上流露出满意之色,对苏离的表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缓缓转身,对着身旁的总管太监郑重地吩咐道:“传旨下去,即日起,苏离接任度支郎中一职,全面负责大乾财赋的统计与调度工作。同时,为表彰其卓越才能与贡献,特加封苏离食邑百户,以示朕之深厚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