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开银行
凉面饼子2025-07-28 18:123,514

  第二日行商司公布行商证的售价,价格让一众商人大感夸张。

  按平均价的竞价方式,最后居然硬生生的卡在一万零三百二十六银子的高价。

  这比盐引的价格还要夸张数倍,不过即便如此,那四百个报价最接**均价格的商人还是毫无怨言的交钱拿证,甚至于拿证后还开心的请客吃饭。

  李兆光凭一个行商证就赚了四百多万两银子,简直骇人听闻。

  “这批现银留下零头的十三万两作为行商司的经费,剩下的四百万就由为师带回京城了。”李兆吩咐道。

  祝允明回道:“按老师吩咐的办。”

  有这十三万两对于祝允明来说已经极好,出任地方官的人,最怕的就是前任留下亏空,账面上一毛钱都没有,那还当什么官?

  行商司作为新的机构,能拿到十三万两已经很不错,再加上行商司单单只负责边贸事宜,并不需要搞政绩,这十三万两全部用来运转内部,还能有不少的剩余让祝允明施展。

  牟斌在一旁暗暗咂舌,小小一个行商证居然能赚这么多钱,只知道舟山侯善于谋略,现在看来舟山侯更善于赚钱,难怪皇上如此恩宠舟山侯,这份赚钱的手段就不是任何人能比的。

  虽然行商证对这些商人来说至关重要,但也没料到居然会卖出如此天价。

  而牟斌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明朝看似繁盛,同样弊端无数的原因之一。

  明朝作为全世界掌控最多白银的国家,这个朝代足足有三亿两的银子从海外流入华夏,为什么明朝后期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甚至在明末的时候,各大家主张废除白银作为货币,但那个时候,即便废除白银,也改变不了积重难返的现实局面。

  说白了就是白银没有流入市面,全在勋贵地主以及商人的手中,资本没有得到流转,仅仅是将明朝的货物拿去交换白银,却没有将白银拿来创造二次价值,白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贬值,再加上后续的海外白银流入,就更是雪上加霜。

  而白银在西方国家,随着提纯白银技术的革新,白银对于货币的属性,是相对弱的。西方国家通过白银购入大量明朝的资源,这才引起白银的贬值,造成通货膨胀。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把白银拿出来搞事情,在局面不堪之前,让白银创造最大的价值,而不是放在地窖里发霉。

  李兆完全不担心这些人拿不出来钱,他要做的就是把钱从这些人的手里拿出来。

  同时这笔钱也是给孝宗的一剂定心药,如果没有这个数量的收入,孝宗怎么敢放出胆子跟文官对着干。

  从甘肃边镇离开,李兆直接赶往京城,接下来要不了多久,张秋的河口就要决堤了,届时他要忙的事情还多,如今边贸的生意已经走上正轨,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就行了,不需要人为,市场自己就会创造财富。

  尤其是在明朝的中期,这个时候的明朝可是号称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如果不是朝廷一度压抑商业发展,明朝绝对能领先西方一百年。

  回到京城,李兆刚到舟山侯府,何鼎已经在门口等着。

  “侯爷此番劳苦功高,杂家也不想这个时候来叨扰侯爷,不过陛下说了,您回来第一时间进宫。”何鼎苦笑道。

  如果说一开始送李兆进京时,何鼎只是对李兆颇为尊敬,如今对李兆则是打心底里的崇敬,这样一位战功赫赫又能替皇上赚钱的人,谁不想巴结,尤其是李兆如今才二十岁,这说明他的仕途还很长,他的权力还没有达到巅峰。

  李兆回道:“不妨事,那我随公公先进宫吧。”

  李兆朝赵石头说道:“把四车货拉进宫里。”

  何鼎也注意到李兆的车驾后跟着四辆马车,马车上全市黑漆漆的大木箱。

  “侯爷,这些难道是?”

  李兆笑了笑:“此去边关,自然是要给皇上带份见面礼啊。”

  李兆坐上何鼎的马车,带着四辆拉满白银的马车径直前往皇城,而这一次李兆并没有在皇城外下来,孝宗授意,李兆的车驾可以直达宫内。

  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的皇上太激动了,恨不得马上亲自数一数到底有多少钱。

  乾清宫,孝宗朝身边的太监问道:“昨日不是说舟山侯就快抵京了吗?怎么还没到。”

  “陛下,算算时间舟山侯应该是今天到。”

  “臣李兆,不负皇上所托完成任务,这次能击退阿黑麻,建立边关贸易,全都是皇上天恩浩荡,才能行事如此顺利,臣对皇上的仰慕之情,真是如同长江水加黄河水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啊。”

  人还未走进殿内,李兆的声音已经传进来。

  孝宗无奈的笑道:“这家伙拍马屁的功夫快赶上他的赚钱能力了。”

  李兆走进殿内,跪在地上,一脸激动的道:“皇上,臣回来了!”

  “好好好!”

  孝宗连连点头,原本他只希望能劝退阿黑麻所部就已经够了,但李兆这一次不仅成功拉拢阿都剌因,同时还靠着边军和阿都剌因的军队,成功将阿黑麻六万的军队打散,如今阿黑麻是难以再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

  此一战可以说朝廷未来十年不用再担忧西北,这着实是让孝宗松了一大口气。

  “你小子干得不错,朕看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就知道阿黑麻不是你的对手。”孝宗笑道。

  李兆低着头:“都是靠皇上的龙威,吐鲁番这些蛮夷感受到了龙威,这才溃不成军,臣不敢贪天之功。”

  “好了好了。”孝宗挥挥手:“你这溜须拍马当真是不脸红,你再说下去,朕这张脸就得红了。”

  孝宗示意将大殿的门关起来,接着问道:“行商司如何了?”

  “回皇上,行商司已经抽检完毕,行商司的提举正是我从翰林院要来的祝允明。”李兆说道:“不出意外,行商司一年的商税能达到上百万两,连带御用监手下的官牙,皇上您的内帑已经可以比得上国库了。”

  这才是孝宗想听到的,丫丫个呸的,一个小小的甘肃边镇,一年居然可以赚这么多钱?孝宗心里怒骂那些走私的商人,一个个的赚的盆满钵满,如今也该轮到朕这个天子来坐庄了。

  李兆咳嗽了两声,朝外面道:“抬进来。”

  宫内的侍卫,一个接一个往里面搬着箱子,看得孝宗眼花缭乱,一番操作下来,足足四十个箱子。

  孝宗走下台,呼吸变得急促,虽然他已经提前知道了这些箱子意味着什么,但此时直面这些银子的时候,难免有点激动。

  就像是你中了五百万,和你领到五百万,这完全是两种感觉。

  孝宗亲自打开一个木箱,里面满满的全是白银,每一个都是最大的五百两银锭。

  李兆汇报道:“皇上,此次出售行商证,以每张一万零三百二十六两的价格出售,总计四百张,收取白银四百一十三万零四百两银子,臣给行商司留下十万两的衙门开支,剩下的四百万两皆在于此。”

  四百万两,足足四百万啊!这相当于国库近两年的收入,而自己的内帑至少得十七八年才能有四百万两。

  孝宗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种笑容何鼎跟了孝宗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简直比他当年迎娶张皇后的时候还要开心。

  “皇上,这些银子都充入您的内帑。”李兆说道。

  孝宗大声道:“干得好,你小子干得好!朕看这户部以后还怎么驳回朕的旨意,不就是钱吗?朕现在有的是钱!”

  李兆接着说道:“皇上,您是想把银子放在内帑里看,还是拿来钱生钱?”

  李兆不辞劳苦把四百万两银子搬进宫里,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给孝宗过过眼瘾,毕竟这银子在孝宗手里也没用,拿给他才能利益最大化。

  “嗯?此话怎讲?”孝宗疑惑道。

  李兆接着道:“臣欲开办一家银行,所谓银行,就是钱庄,臣想让朝廷的宝钞重新得到百姓的信赖。”

  明朝又纸币,名为大明宝钞。后来朝廷尝到了印宝钞的甜头,导致宝钞的发行过量,从而影响物价开始疯狂的上涨,虽然宝钞的发行由大明控制,但是百姓的资源却是在自己手中。

  以前大明宝钞的实际价值跟铜币几乎不相上下,可随着大明宝钞的大量发行,这些宝钞的价值开始大量的缩水,到了永乐元年之时,一石米的价值已相当于宝钞10贯。

  可以说拿宝钞来擦屁股都会嫌弃,而李兆要做的,就是建立明朝稳定的货币体系。

  “真能让宝钞活过来?”孝宗也来了兴趣。

  李兆解释道:“说来并不困难,只需要把宝钞真正提升到银等价的级别,那百姓自然会相信朝廷的宝钞,所以第一步就是建立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开银行。”

  “如果真能让宝钞活过来,这四百万两朕都丢给你。”

  孝宗虽然爱财,但同时也是有头脑的皇帝,正因为这一点,李兆才敢说从孝宗手里借钱这种话。

  李兆接着道:“皇上对百姓如同亲子,臣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皇上您看这样可否能行,这四百万两臣只取走两百万,建立银行后由您占股百分之六十,臣只取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五拿出来民间集资,给您留两百万,这宫内也需要开支不是。”

  接着李兆又阐述了民间集资的方法,以及如何稀释股权,一番讲解下来,孝宗居然听懂了个大概,这倒是让李兆颇为惊讶,毕竟孝宗从未接触过金融,居然能一点就通。

  果然守财奴的天性,让孝宗对和钱有关的东西都很了解。

  听完李兆的方案,孝宗抑制不住的开心,这开银行没想到还能赚钱,这集资的钱大大超过了他投进去的两百万,自己占了六成的股份,这银行不就等于自己的吗?那这些钱不就都是自己的吗?

  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危险,但也无所谓,谁让他是皇帝。

  “朕允许你开设银行,具体事宜,你且方便行事,遇到困难就给朕说。”孝宗这是直接给李兆开起了绿灯。

  李兆心里暗道,这资本主义的萌芽不就来了吗?一旦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那日后即便是出现白银大量流入的问题,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大明的危机就能化解三成!

  【作者题外话】:求收藏,求银票,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第63章:矛盾初显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开局一本百科全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