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矛盾初显
凉面饼子2025-07-28 18:133,115

  舟山侯府,李兆的书房。

  李某人此时脸色并不算好看,眉头不展,虽然事情一切进展还算顺利,可眼下还是出了岔子。

  毛澄说道:“老师,新学能这么快让儒家开始重视,一来是新学确实有独到之处,二来还是因为老师你。”

  按毛澄和王守仁所说的,他回来之前,几个儒学世家的人,以及翰林院的官员都到府上提及科学的事情。

  话里话外不外乎,舟山侯也是儒家学子,如此弘扬旁门左道的学说,与身份不符。

  虽然言语上还没有要打压科学的意思,但已经有这个味道了。

  再加上此番科举,科学一门三鼎甲,科学的门人迟早会在朝堂上位居高位,到时候科学是不是就和儒学并驾齐驱了?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创立学生,大可不会引起儒家这么大的反应,正因为李兆屡立奇功,在皇上那里越来越得到重视,长此下去,以李兆的影响力,绝对会对儒家一脉造成威胁。

  当然李公子最后的目标就是,将腐朽的儒学打压,扶持科学上位,并不是说把儒学消亡,而是上儒学的地位不似现在这般一手遮天。

  只是李兆也没想到冲突会来得这么快,这才不到半年的时间。

  王守仁低着头,歉意的道:“都怪我,我不该与那群腐儒争辩,不然也不会闹成这样。”

  李兆宽慰道:“不必懊恼,即便你不与他们争辩,迟早也会出问题,学说之争向来如此。”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因为王守仁舌战翰林院群儒,这件事情在京城造成了不小的震动,甚至内阁都出面干预了。

  如果不是考虑到李兆才立下赫赫战功,孝宗发话将此事和解,怕是结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了了之了。

  王守仁这次辩论被后世称为:科学的第一次萌芽。

  朝廷从上到下都是儒学学子,不管是内阁首辅还是各部尚书,可以说儒学在华夏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儒学就像一棵大树,你想要挖掉这棵树,所有人都会站出来阻止。但李兆并不是要挖树,而是种下一颗新苗,待这颗新苗长成参天大树。

  李兆见五个学生都有些许低迷,尤其是毛澄,王守仁和王朴厚。这三人都在翰林院任职,虽然以三人的心性,并不会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却会觉得丢了老师的脸。

  想他们三人已经步入仕途,还要在老师的隐蔽之下,若不是李兆的保护,怕是翰林院都没有容身之处了。

  李兆看出几人的心思:“这次辩论赢了还是输了?”

  王守仁抬起头:“弟子赢了!”

  毛澄也骄傲道:“师弟站住知行合一的脚跟,猛攻儒学不务实,一战下来,翰林院上百老儒全部被说得脸红脖子粗。”

  “王师弟厉害呀,老师你是没看见,一个老儒当场气的晕了过去。”王朴厚附和道。

  李兆笑道:“赢了就好,若是输了我才真的生气,你们在外不必唯唯诺诺,我科学门人自是要挺胸抬头的做人做事,出了再大的事还有为师替你们兜着,舟山侯这三个字,就算是内阁如今也得掂量掂量。”

  几个学生心里大为感动,尤其是王守仁如果换成其他老师和学生,肯定免不了一顿教训,甚至逐出师门也不为过,可自己的老师不仅没有责备,反而是鼓舞自己。

  王守仁说道:“弟子日后一定小心谨慎行事。”

  李兆点点头,便是不再说此事。

  王守仁本就是个高傲的性子,这也让他一辈子吃了不少亏,这一次能吃点苦头也是好的。

  又过去几日,孝宗急召刘大夏进京,也派人通知李兆入宫面圣。

  说起来也有一段时间未曾见过老师,李兆早早就赶到皇城外等候。

  刘大夏的车架在门口停下,从车上走下来,李兆赶忙上去搀扶。

  刘大夏看起来精神欠佳,毕竟如今年岁不小,从浙江赶到京城也是吃不消。

  “学生未能在老师左右服侍,还望老师不要责怪。”李兆说道。

  刘大夏看着李兆,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和蔼的笑容:“做的不错。”

  简单的四个字让李兆心里无比温暖。

  虽然李兆和自己相隔千里,但李兆的事情刘大夏都知道,灭倭寇一战封伯,而后面圣封侯,一人出关败退阿黑麻六万大军,一举稳定西北。

  任哪一个老师能有这样一个弟子,那都是骄傲无比,刘大夏自然也是如此。

  看着李兆略微有些晒黑的皮肤,刘大夏说道:“人比以前还要清瘦一些。”

  “那西北可是风沙不小,学生这趟也吃了一些苦头。”李兆苦笑。

  刘大夏教训道:“日后做事切莫再如此鲁莽,你不是武将,不需要你去冲锋陷阵。”

  “老师教训的是,学生知道了。”

  李兆知道这是刘大夏在关心自己,对于自己这个师父,李兆还是打心底里尊敬,虽然刘大夏是守旧一派的人,但对自己每一次要做的事情,刘大夏都在默默的支持。

  在李兆看来,历史上的刘大夏虽是守旧,但实际却有一颗革新的心,只是时事比人强,刘大夏并未做出革新,但即便如此,刘大夏也铸就了弘治年间这十几年的海晏河清。

  刘大夏接着小声道:“你那科学怎么回事,徐溥都给老夫写信了。”

  “科学就是学生以前和老师说过的,乃是务实治国的学问。”李兆回道。

  刘大夏早些时候就听李兆说过此事,只是他没想到这科学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连内阁首辅都惊动了。

  思虑片刻刘大夏摇摇头,接着道:“内阁朝臣这边为师帮你周旋,这段时间你就消停一点。”

  谁让自己是这小子的老师,刘大夏已经做好了给李兆擦屁股的打算,以他的人脉要处理这件事也不算难。

  “嘿嘿,老师才进京就得给我收拾,真是辛苦老师了。”

  “你小子,待皇上说完事,必须给老夫炒几个菜!”

  “是是是,学生有几道新菜就是给老师准备的。”

  一旁的何鼎并未催促师徒两交谈,而且心中还大为触动,朝堂上能有这份师徒亲情的,真是太少了。

  乾清宫内,王恕和徐溥已经到了,李兆大概猜到了是什么事情,不出意外应该就是张秋的河口决堤了。

  “臣刘大夏参见皇上。”

  “臣李兆参见皇上。”

  孝宗说道:“两位爱卿平身,刘爱卿朕召你入京,乃是因为张秋决堤,如今灾民遍地,朕欲派你前往张秋救济灾民,重修大坝。”

  刘大夏当即道:“灾情严重,臣即刻启程。”

  刘大夏回头看了看李兆,暗道,难道这小子能掐会算?

  半年前李兆就给刘大夏说过水灾的问题,没想到真的碰上了。

  王恕坐在椅子上,此时的王恕已经是日薄西山,这位三朝重臣快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次推荐刘大夏的人也是王恕,在众多大臣里,刘大夏和王恕的私交也算最好。

  王恕说道:“时雍这次去张秋,一定要督察好河堤的重建,这张秋水患自前朝已经发了四次,若是长此以往,平白给国库施加负担。”

  “户部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时雍别见怪,去岁国库收入也就两百多三百万两,着实捉襟见肘。”徐溥说道。

  孝宗皇帝微微一笑,难得大气的说道:“内帑拨银五十万两,救济灾民!”

  “啊?”

  除了李兆外,刘大夏三人都张大嘴,孝宗居然愿意拿钱出来赈灾?而且还是五十万两?这还是那个抠门的孝宗吗?

  见几个大臣惊异的表情,孝宗有点生气:“朕的内帑近来经营得不错,略有一些微薄收入,五十万两赈济灾民有何不可?”

  “皇上爱民如子,臣等敬佩万分!”徐溥马上说道。

  心里却想,皇上这是哪儿来的银子?五十万两对国库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孝宗居然能轻易拿出五十万两?

  想到最近有传闻,李兆在替孝宗打理内帑,徐溥老向李兆,心道,难道这小子还是一个理财高手?

  若是这样,那得想办法把李兆搞到户部啊!

  李兆被徐溥有点火热的目光看得有点内心发毛,难道本公子今天太帅了?叫徐溥这老家伙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不过皇帝愿意掏钱,这是大臣都乐于见到的事情,只要不让国库掏钱,那怎么都行!

  孝宗朝李兆说道:“水泥怎么样了?”

  李兆当即道:“回皇上,水泥已经量产,可以用来重建河堤!”

  等了这么久,水泥终于到了可以出手的时候了,如今江宁水泥厂的囤货,足够刘大夏将张秋的河堤修两遍了。

  听到这个答复,孝宗内心安稳了不少,他是见过水泥的神奇,有了水泥,那就再也无惧水患。

  “朕命你全程配合刘大夏重修河堤,若是办不好,朕就拿了你的爵位!”

  这话是说的相当严重,但也表明了这水泥确实厉害,不然孝宗也不会对自己任重的大臣说这种话。

  听到孝宗的话,刘大夏却是有些忧心,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前途已经不重要,若是影响到自己的学生,那刘大夏就愧疚了。

  刘大夏小声疑惑道:“什么是水泥?”

  李兆微笑道:“这就是学生送给老师的大礼,张秋的河堤从今往后,再也不会决堤。”

继续阅读:第64章:明察暗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开局一本百科全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