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往事
莒国小郎君2025-07-28 17:353,202

  二位少年走了过来,见适才二老还是满面春风,有说有笑,现在忽然各自闭口不语,神情暗淡。

  心下不由十分惊疑,又不敢发问,只是各立一旁手托茶具望着二老发怔。

  董寒雨抬头见二人发呆,便强抑感情,对二少年说:“你俩愣着干啥?还不快来拜见师叔。”

  洞然大师才欲阻止,却见那少年二人早已放下茶具,跪在地上各自向大师磕了三个头。

  董寒雨强笑地给大师介绍着:“这是玉龙,这是黑龙。”

  洞然大师只是“哦”、“哦”地应着,却似心不在焉。

  二位少年见二老伤心,又不知是何原因,也不好一旁打扰,才要走开,却被董寒雨先生止住了:“不要忙走,都坐下来。”

  二少年依从坐下,黑龙怯生生地问道:“师傅又要讲古吗?”

  玉龙乖觉,见二老形容有异,便没作声。

  董寒雨先生手拈长髯,声音异常道:“今日我要讲的是十几年前我与洞然大师的一段往事。”

  二少年一惊,但谁也没说话。

  那洞然大师也只是沉默不语。

  董寒雨先生若有所忆地望着篱外远山,片刻,才缓缓地敛了一下神,追忆起往事来。

  “我本名叫董克昌,字鸿兴,扬州人氏。这董姓乃是富甲东南的大姓望族,世代宦门,鼎食旺盛。

  然而,我却自幼失怙,寄篱于宗伯族门之下。

  年少时,留意经史,在族人点拨下,学就董氏五龙拳,一心一意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为了功名,致力帖括,寒窗十载,竟连战告捷,中了个二甲第七名。

  翰林院散馆后,我被点了个学政。

  正值春风得意,将走马受篆之时。

  一日,家中来了位僧人。这僧人的来临,却惹出了名噪一时的“学政失踪案’。”

  董寒雨一阵激奋,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平静了一下,接着回忆道:“这僧人就是一念和尚,我俩一见如故,很是投机。

  于是,秉烛夜谈直到天亮,这才知道,这位学识渊深的大师原来是位反清志士。

  他为躲避薙发之辱,遁迹空门,云游四方,专门结识天下英雄豪杰。

  此次,光临寒门也是慕名而来,他劝我不要为满清作走狗。

  从他口中我得知,自己的双亲原来死于扬州之屠。

  一夜长谈,如灵犀照顶,豁然明白。

  自此,我耻于仕清,绝了功名富贵之念,抛下了爱妻娇子化名潜风,那新点学政董克昌就这样突然失踪了。

  此后我四处游侠,联络豪杰,以反清复明大业为己任。

  康熙四十七年,我与洞然大师同赴大岚山与一念大师等众英雄聚义反清,大败浙江巡抚王然。

  康熙恼怒,汇集大内众高手,并请来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四品提点,正一真人张存义等一班降清武夫,齐赴四明围剿众英雄。

  这时,义军内部由于各门各派不和,已经有了内讧的端倪,那朱三太子并没来赴会。

  为争地位,各门、各会、各派相互倾轧,最终基本上形成了两大门派。

  一派,以一念大师为主;另一派,拥推军师施尔远为主。

  大敌当前,军心浮动,眼见无法控制混乱。

  于是,众人商议,暂时化整为零以避锐锋。

  各门各派为保存实力,有的连夜就率部溜了。

  一念大师眼见的反清复明大业竟因内部不和而葬送了,心事重重,忧愤成疾,吐血不止。

  那一日,我与洞然大师等人,护着一念大师转移到青云浦。不想,却中了清兵的埋伏。

  唉~四百多个弟兄与上千名官兵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战。

  一念大师不顾重疾缠身,身先士卒,挥剑上前。

  那巡抚王然中了一念大师的“追风霹雳镖”,当场就躺下了。

  众英雄士气高涨,视死如归。

  然而,义军由于连日劳顿,体力已然下降,且敌众我寡,实力悬殊。

  那清兵如蚁,越聚越多,似铁桶一般围住了众英雄。

  杀了半日,这时满洲铁甲援兵也到了。

  众英雄被冲得七零八落,生死不知。

  混战中,一念大师中了正一真人的‘风魔剑’,重伤在身,性命危在旦夕。

  我与洞然趁乱拼死保着大师杀出重围,走到寒水涧时,一念大师已然是不行了。一念大师圆寂前,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寻觅天下豪杰,卷土重来,再举义旗,并让我们迅速去金凤坡去通知袁天明….…”

  “袁天明?!”

  一直屏息聆听着的玉龙闻听到此不由大惊失声:“他不是我父亲吗!”

  原来,这玉龙乃是袁天明的独苗儿子,自幼丧母,随着父亲住在金凤坡北溪村。

  那袁天明乃是一介寒儒,在村中教授私熟,以束修翎口。

  玉龙还清清楚楚地记着,他六岁那年,一天,他正与文凤妹妹在村东池塘边玩耍。

  那文凤是四年前袁天明收养的孩子,虽说不是亲兄妹,但两个小孩从小一起生活,整天形影不离,比亲兄妹还亲。

  二人水边玩得正在兴头上,突然村里人叫犬吠,传来一片惊惶嚣嚷之声。

  兄妹二人闻之一惊,又见自己家的方向腾空滚起阵阵浓烟,不由心里发慌,忙手拉着手跑进村,向家里奔去。

  才近家门,便见有一些官兵执刀仗剑守在门前,杀气腾腾,从院里不断传来刀枪击撞及喊杀之声。

  玉龙见状忙拉着文凤转到东墙下,从一个墙洞钻了进去,向院中一看,两个小孩不禁大吃一惊。

  只见,一群官兵各仗兵刃正恶狠狠地围着满身血污的袁天罡厮杀。

  那袁天明乃是一个读书人,武功平平,怎抵得住这班如狼似虎的一群赳赳武夫。

  斗了三四十回合,众官兵一声发喊,眼见着刀光下袁天明倒于血泊之中。

  那文凤胆小惊怕,不觉失声叫出声来。

  众官兵一怔,循声发现了两个小孩,便有人虎扑上来。

  两个小孩被这伙凶神恶煞般的样子吓呆了,眼睁睁地看着两条人影恶鹰似地蹿了过来。

  正在这危急时刻,突然墙外又翻进两条黑影,直奔那两个扑来的官兵。

  只一回合,那两官兵就躺下了,两个小孩惊骇地看着这两个救命之人。

  原来是一僧一儒,二人身手功夫端的了得,杀退官兵,那和尚左右腋下各挟着一个小孩,那先生背了袁天明,双双飞身出墙,摆脱了官兵……

  玉龙只记得当夜埋葬了父亲后,那和尚带着文凤走了。

  自己便随着董寒雨先生四处流离,后来才在龟峰山落了脚。

  十几年来董寒雨先生对玉龙无微不至,教他习武读书,但总是回避关于袁天明的死因,更绝口不谈自己过去的事,只是说他是袁天明的朋友,那带走文凤的洞然和尚也是袁天明的朋友,此外从不多说一句。

  今日听来,方知义父竟是如此一位顶天立地的抗清志士。

  那么,自己生父袁天明想必也是因反清而死的一位英雄了。

  想到此,玉龙不由凝神注视了洞然大师一会,有些迟疑:“大师,文凤妹她……”

  猛地,他又打住了话,发现二老神情速变。

  那洞然大师到此,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禁喟然长叹一声:“唉!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一言难尽啊……”

  于是,他接着回忆起他的经历来了。

  “我和克昌兄埋了袁先生后,克昌带着玉龙去江宁投奔一念大师的弟弟张复明。我则带着文凤去河北寻找濮尔柱,顺便路过山东时与那朱三太子报个信,让他也暂时避避风头。

  到了曹州后,由于身为僧人携带着一个小女孩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为防万一,我将文凤托在了一家小店后,便孤身一人去寻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五年,湖州长兴起义败露后,朱家次子、幼子皆被官府先后缉获。

  只有朱三太子在董戴臣和濮尔柱的保护下才得幸免落网。

  他潜到曹县不到一年,那董戴臣就死了,濮尔柱由于与其子侄不和,也上了河北。

  那时,朱三太子已是个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销蚀了他的雄心,到此丝毫再无振作的样子,只是闭门念佛,指望着子侄们与人佣工苟延偷生。

  当朱三太子听说起义失败的消息后,竟毫不惊异,仿佛早在预料之中。

  我告诉朱三太子起义失败,他的行止难免不会被官府探听到,我劝他权且躲避一下。

  朱三太子闻听只是惨淡一笑,说什么此生颠簸,四海飘零,整日地东藏西躲,眼见如今年迈力衰,再也无力回天了,运限所至,非人力能回。

  说罢,早已潸然泪下······

  我见那朱三太子已抱定必死之心,不可强挽,便欲作罢告辞。

  临别前,朱三太子摸出了一个黄绫匣帙,颤巍巍地递与我,说里面装的乃是先父崇祯皇帝的‘受命永昌’之御玺。

  几十年来,他一直携带身边。

  如今,自觉大限近临,子侄中也无一二出类拔萃的人选,因此他托嘱我携带此物去找朱一贵相商。

  朱三太子再三叮嘱我,话里话外地透露出当今天下帮派如蜂,各门各派勾心斗角,已有人探得此宝所在,只因慑于他在江湖的威望,故而投鼠忌器,然觊觎之心绝未收敛。

  他一直欲选择一武功高强有信义之人守保此玉玺,然濮尔柱为人性情刚愎自用,难免露迹出事。

  董戴臣又死了,朱一贵远在福建,到此只有托付与我了。

  他让我找到朱一贵后二人携手护宝,将来择一真正有功德的人授与他,以此玺为信物,号令天下,再兴大明。

继续阅读:第26章 二老谈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双刀客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