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皇甫嵩,朱隽等人其实是一直纠结的。
南北二帝之时,从少帝离京到袁术重扶少帝登基,王允一直清楚其中的缘由,蔡邕曾经把韩林所有的安排和计划都与王允单独讨论过。一开始王允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董卓几乎是按照韩林的剧本走下来的。直到董卓身死,牛辅等董卓的死党被诛杀,朝堂的局势一下子就稳定下来。
重掌大军的刘备,对献帝那是恭敬有加,在朝堂上也是素行仁德,从没有居功自傲。
冬小麦的出现,刘备确实强势了一把。
在得到献帝刘协的支持下,刘备采用让地降赋的办法,使献帝拥有了大量的可以自主的土地和人口。
具体办法就是,利用手中掌握的冬小麦种子,让各个世家让出一定的土地和人口,这些土地和人口完全由皇帝亲自掌握,并派出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耕作,就像曹操制定的屯田制差不多,区别就在于这些人直接效命与皇帝,而曹操的屯田制还要被曹操抽调大量的粮食产量,小部分作为岁赋。
而让出土地和人口的世家,则会享受很高的赋税减免。
不让出土地和人口的家族,一是得不到冬小麦的种子,另一个就必须按照人口统计数字,缴纳很高的赋税。很多世家则都选择了让出土地和人口。
洛阳集中的世家和大族,何其多。积少成多。献帝手中一下子就充盈起来。
当然,各个世家同样可以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但是刘备手中的军队可不是假的。
刘备也不像董卓一样采取强取豪夺的办法,只用统计土地人口的准确数字的办法就让各个世家给妥协了。哪个家族没有一些黑户口,这些黑户口就是为了逃避赋税的。让出一部分,可能比自己隐藏的还要少的多。
在一片和平的氛围中,洛阳从一盘散沙,过度成为皇帝的中央集权。整个司隶地区,封建制度恢复到正轨状态。如果说稍显不足,那就是天子过于年幼了,后宫之中,没有了宦官和外戚的干政。但是没有了宦官和外戚的干政,世家大族又选择了妥协,朝堂上更显得清明与顺畅。
刘备的西去凉州,也大大的缓解了世家大族的压迫感。对大汉的归属心,又重新燃烧起来。
因为他们的皇帝足够英明。这一点在图书的出售中,充分展现出来。
由于书籍印刷技术的独有性,对于图书的价格,世家大族是没有选择权的,但是皇权是高于一切的。献帝刘协在听取了王允等人的意见后,果断通令袁绍,降低司隶地区的书价,并且提高司隶地区的书籍数量。如果袁绍不同意,刘协不介意利用皇权,集合各州之力征讨袁绍。
韩林一再的降低书籍的价格,给予了袁绍对司隶地区降低价格的空间。
袁绍当然不敢直接抵抗献帝刘协的命令,在整个书籍的销售这段时间,整个司隶地区是得到实惠的,何况还有巨大的地区差价,让各个世家都有利可图。这与他们拥有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是分不开的。所以献帝刘协在以司隶地区为中心,在整个大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声望。
但是大汉的格局现在还不是以献帝刘协为中心,还有个少帝刘辩在寿春被袁术等人所扶持着。
这次的襄阳之行,达成了南北归一统的中心思想,至于书籍印刷技术拍卖会的事,其中的陷阱韩林也解释过了。只要实现了大汉归一,他袁绍敢不把书籍印刷技术上交朝廷吗?
相信袁绍是没有勇气站在整个大汉的对立面的。即便他袁绍敢这么做,韩林的做法已经充分证明了,消灭袁术,简单轻松,消灭袁绍,同样易如反掌。
书籍印刷技术,韩林为袁绍争取了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这次袁绍把书籍印刷技术带到了冀州,三个月之内,天子不会问袁绍索取书籍印刷技术。韩林解释的原因就是等过几个月,袁绍可能就会自动献上书籍印刷技术的。
其中细节韩林没有解释,但是以韩林一贯的作风,不会对大汉不利的。用几个月的时间来避免一场军事争端,王允觉得还是值得的。
这些已经都不成为问题了。现在少帝回归洛阳,皇权又成了最大的争端。
献帝刘协自从登基以来,除了董卓还活着的那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英明睿智,是王允服侍过的帝王中最出色的一位,按照王允的心理,那是绝对站在刘协这一边的,但是刘辩却是他王允给救回来的。前翻迫使少帝退位,虽然王允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但是还是容易让人诟病的,这次少帝回归,作为献帝刘协的兄长,更有资格登上皇位。兄弟二人的选择,成了王允最大的问题。这种选择性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朝堂上的又一次动荡。
英明神武的刘协,又一次做出了英明神武的决断。
所有的大臣都没有想到,刘协会如此的果决,面对皇权而毫不动心。在刘辩刚刚回归洛阳,第一次朝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协商的情况下,刘协要主动退位。
所有的大臣,连劝解都不知道怎么劝解。
刘协的英明果决早已经深入人心,这与他幼小的年龄极不相符。也是更多大臣愿意忠心辅佐的原因。
现在如果劝解刘协不要让位,得罪的就是即将当皇帝的刘辩。这种站位问题,在朝堂上可是生死交关的。
刘备又一次表现出超凡的魄力。
“两位皇子,两位都是先帝遗孤,家事也是国事。朝中诸位大臣,从先帝之时就忠心辅佐我大汉,不能让我们刘家的家事,影响朝中的团结。以卑职来看,不妨我们与诸位大臣,私下先讨论一番。”
先把两个皇上定性为两个皇子,这样一来,让所有的大臣也都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