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说的对极啦,是协过于高兴了。我兄弟二人,多亏了诸位大臣辅佐,才能在今日团聚,兴奋之下,说话冒失了。这样吧,今日暂且散朝,我,与兄长,刘皇叔,王司徒,还有唐大夫去后宫进行家宴,其他事明日再议。如何?”
“谨遵圣谕。”刘备带头行礼。朝中的其他大臣也都觉得,这样是再合适不过了。
后宫承德殿,刘辩刘协一同拜祭了先祖,还有何皇后的灵位。在广安亭设下酒宴。
刘辩坐于上位,左右刘协,刘备,下面是王允,还有刘辩妻子唐姬的父亲唐瑁。
“兄长切莫悲伤,今日我们兄弟团聚,乃是天大的喜事,如今天下国泰民安,正是恢复祖宗荣光的大好时机。臣弟愿为兄长重掌帝位效犬马之劳。这些是国库的统计,和禁卫名单,请兄长过目。”
刘协一上来就没有把自己当做皇帝,与朝堂上的言行没有半点出入,这也充分显示出刘协想着退位的决心。刘辩自然是知道刘协话语的真诚,先是为了保全刘辩的性命,不顾其他人反对,坚决把刘辩封为汝阳王,这才造成了南北二帝。虽然刘协没能保全何皇后,但是对毒害何皇后的董卓也诛杀了。也算是为母报仇了。再一个,在私下的书信往来之中,刘协都多次表示,只要刘辩发出不承认刘协皇位的通告,刘协就自愿退位。因为刘辩一直都身不由己,一直都被袁术拿捏着,刘辩打心里就不愿意这么做。袁术多次要求刘辩发布对针对刘协的通告,刘辩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推脱。
南北二帝,虽然让刘协刘辩长期的分离,但是这对患难兄弟的感情却越来越纯粹。
“弟弟不必如此,兄虽然一直在南方,但是弟弟在洛阳的功绩,为兄还是早有耳闻的,若不是迫不得已,为兄这个皇帝早就不干了。”
“皇兄千万不可如此。这不仅是你我兄弟的事,同样也是事关祖宗基业的大事,如果继续由臣弟坐于皇位,或许在司隶地区,是有利的,但是纵观天下,皇兄才是担负着天下大任的人。除了司隶,其他州郡都会觉得臣弟可以以势取事,担任皇位,这会让各个州郡觉得,只要掌握了势力,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我们真正做到天下一统的道路就会变得更加崎岖。而皇兄来担任皇帝,天下人才会注重刘氏正统,才不敢为所欲为。所以为了天下安定,非皇兄不可。”刘协继续真诚的劝说。
“皇子协说的有理。”唐瑁表示出对刘辩登基的支持。
唐瑁的女儿一直是担任皇后的,刘辩登基对唐家绝对是有好处的。何况还是在如此安定团结的皇城洛阳。
王允对唐瑁的态度是不在乎的,唐瑁代表的是外戚,刘备代表的是皇族,而他王允所代表的就是世家大族了。
“二皇子,您执意让大皇子登基,当然是为了天下子民,一片公心,臣等悦服。可是二皇子打算何去何从呢?”这才是王允关心的。假如刘辩登基后,刘协继续留在洛阳,那么,一场内斗不可避免,然而现在刘协维持的皇权,绝对是有实力有势力的,这种长期的内耗,才是世家大族承受不起的。
唐瑁当然也想知道刘协准备何去何从,碍于身份,不能像王允这样直接问出来而已。
刘备则是沉默不语。
“诸位臣公,皇兄在南之时,我就想卸任皇权。这次皇兄归来,我刘协绝不是随口说说。我打算去青州即墨。决不能因为我兄弟二人,再引起朝堂动荡。”刘协一本正经的说。
刘协的表现,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年龄。沉稳冷静,有理有据,对自己的目标也有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刘协已经具备了一代明君的基本潜质。在王允的角度来看。当初支持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是完全英明的抉择。但是当面对少帝的时候,王允绝对没有像董卓一样,敢于弑君的勇气。可以说,当刘协提出退位让贤的时候,不管刘协有多么出色,他王允已经没有了抗争的理由。
即便是所有人都想支持刘协继续做皇帝,但是刘协不干了,前车之鉴,谁又敢胁迫刘协继续留任呢。
刘协如果能离开洛阳,那是最好的,如果刘辩昏庸无道,不是还有他们这些元老吗。刘协在外,也算是保留了一个选择权。前提是刘协必须离开洛阳,要不然,各个世家就会不知道如何抉择。动乱就在所难免。
王允现在奇怪的是刘协为什么选择即墨郡。
唐瑁和刘辩可能不知道即墨郡的特殊,王允和刘备可是知道,那里有一个可以改变天下局势的人,韩林。
“二皇子为何选择青州即墨?”刘备也是非常奇怪,难道韩林和刘协还有联系不成?于是赶紧出声询问。
“若说天下,唯恐官职小的有很多。自负清高拒官不受的也有很多。但是全心全意为别人求官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对青岛韩林有一些关注,敢问皇叔,有韩林这样功绩的人,天下有几人?”刘协向刘备询问。
“不瞒二皇子,就我刘备对我大汉的功绩,与韩林韩文德,相距甚远。此次在襄阳,韩林曾给他的几位手下立功德碑。这几人,共八人,前往西域之外,取回的,据韩文德所说是些种子,可以彻底解决我大汉天下所有百姓的吃饭穿衣的问题。整个功德碑上却从没有提过韩文德一个字。对于韩文德的品性,备,自愧不如。”刘备并没有故意贬低韩林,韩林的所作所为,刘备是发自内心的佩服的。
因为刘备本身就出身贫寒,对衣食住行的感触也最深刻。韩林所做的,确实是百姓们最需要的。
“宫中无事,我拜师大剑师王越练剑强体。王师有位弟子,叫做史阿,他就是这八个人之中的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