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你什么有相和无相,你如今来到了我这东来城,就要守我东来城的规矩。很多国家都对你们沙门人排斥,甚至一些国家专杀沙门妖僧,你若想要当妖僧蛊惑人心,我于回不介意发动全城的城卫力量,将你诛杀在此,哪怕你实力再强也无济于事!”
那人叫做于回?端木轩顿时明白,那个放出羽毛灵光的修道者,看来就是城主的手下大将,也是这里的统领。统领比城卫长还要高两个地位,至于那个武者,很可能就是之前世子大人所说的烈山吧。
烈山和于回,一人是副统领一人是统领,二者实力也不等同,修炼方向也不同。
只看那叫做于回的修道者,冷静的招手,远处一排拿着墨家神秘弓弩的城卫,忽然蹲在地上,瞄准了那个僧人和郑钧。
“郑钧!”端木轩立即站出来。
此刻他们的注意力从僧人和郑钧身上,转移到了端木轩的身上。
端木轩看了一眼那烈山和于回,抱拳道:“久闻二位的大名,世子大人可是说过的,你们二人对东来城的帮助很大。”
“世子大人?你是?”那烈山凝重的看了一眼端木轩和郑钧。
“想来,此人就是和世子大人同坐一车之人,我已经知道是谁了!”那于回明显知道内情。
当日就是他接到了王室的消息,让他去接待那李庆瑞。
后来,李庆瑞在烈山那里学了几手本事从而得以突破,按理说,这都是有渊源的。
“我也知是谁,原来是你!你一直没有出手,反而是你这位朋友出手,你是什么意思?”烈山道。
“我没有什么意思。”端木轩看着众人,各方百姓都议论纷纷,猜测这年轻瘦高男子是谁,会不会有僧人那样的爆发力?还是只是一个弱者?可惜端木轩没有展示自己的想法,而是对这二人道:“我此番出现,一是为了我的朋友,二是为了化解你们与这僧人的恩怨,三则是希望我们互相认识一下。”
“第一条和第三条我们可以保留,但是第二条中那僧人已触怒了我们。”于回道:“公然在大街上招揽佛子佛孙,这分明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还与我们斗,如此妖僧,应当斩首。”
“错了。”端木轩道:“古语云,守正直而佩仁义。你们此法并非正直仁义之心。”
“什么古语,我怎么没有听过?”于回道:“我看是你自己说的吧。”
端木轩笑了笑,这并非他自己说的,而是朱熹所说,他虽然不知春秋战国很多语录,可对在他了解过的时代背景语录,却历历在目。他用朱熹来压人,却是大材小用,况且这话过于简单而已,让对方讥笑。
端木轩道:“你们是不守仁义之举,就跟这句话一样: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这却不是朱熹所说,而是同时代的王阳明所说。
大意很明显,此话乃是说良知说人自身独有的,良知之外就是无知,最后说二人不知良知在,不知良知说谁,这是一处贬论!
那于回脸色铁青,被端木轩的话语给激了。
而烈山开始没有听懂,直到了他思考了一下,他这个大脑袋也明白了一些,大概就是说他不懂良知为何物,而在这里妄作罢了。
端木轩吐出这两句话,他也是急中生智,自身本就是大户人家出身,学究不说天人,但是各种经典都知道一二,只是在炎黄星没有春秋战国,没有孔孟之学,因此他无法用孔孟之学来辩驳。纵然如此,用这朱熹和王阳明的话,却也堪比孔孟之圣。
不是说二人本身的人品如何,但是他们的话语,确实精辟,有如孔孟学说之精悍。
于回没有说话,烈山却道:“你跟我们说这些没有用的,你当你真的是孔孟?你以为你能达到那个地步?如你达到,我给你磕一百个响头也未必不行。”
端木轩冷笑:“你这脑袋当然不懂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实力面前,的确一切都是废话。这样,如你接得下我十招,我给你磕头,如不能,你给我磕头!”
那烈山刚要答应,却被于回当即制止:“烈山,不要冲动,此人故意引诱你而已!”
他的确担心这端木轩,他刚才在斗法之时,可没有注意到端木轩此人,这端木轩隐藏之深,难以想象。
于回道:“你的话语的确暗藏机锋,如你真人如话语这般做人做事,我也服了你。”
僧人也是宣了一声佛号:“这位施主,看来你领悟之深,让我佩服!可惜施主你身上戾气太重了,这戾气让我感受到了无比恐怖,恐怕心魔重重,前路障碍,我也看不见,摸不着。故而你也不要用激辩而惹人注意,你戾气如此,激辩再机智,也只是魔头乱心,而不是正法而已。”
僧人居然不帮自己说话?
那边的于回冷笑道:“看,这僧人都不帮你,说你是戾气重,是一个魔头,你觉得你是还是不是?若是不是,我立即抓了这个僧人,说他诽谤世子大人看中的人,若是你承认了,那么也不好意思,我也要上报王室,就算是世子大人维护你也不可能救得了你。”
“魔本有外魔和内魔。”端木轩却是没有在意这个于回的话,依旧和僧人来辩论,“你只看到我的外魔,是戾气,却看不到我的内在,光明磊落,天地无涯而我心也无涯!人间万法,本就是求同存异,哪怕是真魔又如何?只要不杀人,就是正法,就是大道。”
僧人也凝重起来,端木轩这句话出自他自己的本心,并非是什么外道邪魔之言论。
在端木轩脱口的时候,他也感受到了,这是端木轩没有思考就道出来了的。
也就是说,他的本心其实是向着“正道”,心有正道,纵然魔头,也只是外魔,并非内魔,内魔无法拯救,才是最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