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小慢慢地穿上那小衣,看了看铜镜中的自己,身材纤细的她皮肤光滑,米色小碎花映衬着肌肤如玉,这胸衣的带子不太好绑,费了好天的劲儿才绑成了一个蝴蝶结,再将上面的肩带调整了一下,娇小玲珑的胸部一下子看起来鼓了起来。
瞧着竟是很好看呢……周小小对着铜镜看了好一会儿,抿嘴笑了笑,又去试那小裤,这裤子有些大了得再改一些呢!
她换好自己的衣服又去找晶晶,把自己的要求说了一遍,也就是小裤改小一点儿,然后内衣的肩带调短一点。
“晶晶姐姐,这个穿着特别舒服,而且……来大姨妈的时候,那小裤也很方便,你也做两套来穿吧。”周小小认真地说。
晶晶迅速摆手:“不,不了!我觉得肚兜挺好的。”
周小小笑了笑,打了声招呼又回了屋子。她这每天晚上也是很忙的,每天都要敷面膜,外加熬四物汤,前几次因为大姨妈,断了几天,从今天起可得重新接上……
二楼的小炉灶就是好,熬点汤汤水水的实在方便,周小小熬了四物汤,喝下以后,开始烧水泡澡,洒上一点山脚采来的野菊花,再敷上祛斑美白的面膜,在这桶热热的木桶里,洗去一身的污渍与疲惫,每晚的这个时候,是她最享受的时光。
做完这些后,洗净了衣服坐在露台上晾头发,初秋了,天气已经凉了下来,披上一件外衫都感觉有些冷了。周小小听见了晶晶屋子传来的剪刀声音,她有些疑惑,平时阿婆早就上楼了,今天怎么一直没有听见她的动静?
就在她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见楼上传来了一声吱呀的开门声!晚上明明是把一楼的门锁了的,这会儿是阿婆出去了吗?
周小小站在露台上往下窥去,惊讶地发现自家门口竟站着一个黑乎乎的身影!那身影看起来挺宽大的,靠在门边,似乎正在对屋里的人说话!
那是谁啊?周小小睁大眼睛看了好半天也没看清,直到她要走,里面的人拿了煤油灯出来后,周小小才看见了来人……拿煤油的是阿婆,而她面前的,是一个臃肿肥胖的妇人,走着路一身肉感觉在甩,穿着一件玫瑰红的衣服,看起来圆滚滚的。
两人说了两句,那妇人就告辞了,紧接着楼下传来了关门和阿婆上楼的声音。
周小小摇了摇头,摸了摸快干的头发,回屋睡觉。同样按惯例按摩了一阵胸部,香香甜甜地睡了过去。来到镇上住这些日子,每天晚上都能睡得很好,大概是这里远离了百花村,会更有安全感吧……
第二天一早,周小小刚刚换好衣服走下楼,正在煎饼的阿婆盯了她一眼:“换一套吧。”
“为啥?”周小小看看自己,就是平日里常穿的那套半新不旧的青绿色粗布衣呀!
阿婆愣了一下:“一会儿有个同乡婆婆过来,你这身衣服不体面。换那套新的吧。”
周小小点了点头,应声上去换衣服去了。阿婆很少会提这种要求,估计来人很重要吧。
这天同往常一样开店做生意,今天没有狼牙土豆卖了,竟有好多客人过来询问,周小小忙说等过几日,店里就要推出新菜品了,一楼的铺位也要利用起来,请大家关注一下。
“好,到时一定要捧场,周姑娘做什么都好吃,我那小孙子可是喜欢得很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说。
挎着篮子过来买卤菜的妇人也说:“正是,我家那老爷子,喜欢老周家的卤菜呢,拿回去配着喝几杯,味道极好的。”
周小小一边听着他们夸赞,一边捂嘴偷笑。自己也没想到,这些方子在古代这么受欢迎呢!之前还担心过这些南方人吃不惯麻辣的东西,谁知道担心竟是多余的。
中午时候,阿鑫回来了,一来就忙着送餐,码头那边订了十来碗水面,阿鑫和阿婆用食盒加着餐盘,提了过去。这种送餐的事情,阿婆也从来不让晶晶和周小小干,在她看来,抛头露面做生意本来就是无奈之举,更不能让未出阁的黄花闺女去码头上,与那些赤膊大汉打交道了。
忙碌了好一阵后,终于闲了下来,祖孙四人吃过了午饭,在摊子上守到了快收摊的时候,忽然从集市方向来了一个人!
一开始,周小小以为她是进店吃饭的客人,可是那妇人却四处看看,并不点吃的,而且眼睛尽盯着周小小和晶晶两人打转。
周小小越看越觉得古怪,再然后,阿婆就热情地迎了上去,招呼她坐了下来,两个人小声地嘀咕了起来,头埋在一起,声音也压得很低,不走近根本听不清她们在说啥。
那妇人说着说着,就抬起头来,看看周小小,眉眼里都是笑,周小小就在这一瞬间认出了这个人,看她那胖胖的身材,俨然是昨晚到她家来的那个妇人,只不过,今天换了一件紫色的衣服而已……
又过了一会儿,阿婆把小小唤了过来,对着那妇人说道:”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女,刚满了十五。”
那妇人站起身来,拉起周小小的手一阵细看:“这姑娘长得俊呢,就是单薄了些,能帮着家里一起做生意,倒是个能干的。”
周小小很不习惯与陌生人这么亲近,很想把自己的手从这妇人的手中抽出来,想了想又觉得不太礼貌,生生地忍了下去。
那妇人拍了拍周小小的手,看向阿婆:“你放心吧,我定会帮着说个好人家。”
周小小听后,心中大惊:“阿、阿婆,你这是做什么?”
阿婆还没说话,那妇人噗呲一声笑出声来:“这孩子害羞了!得了,我改日来吧,我先回了!”
说罢,她一扭一扭地往外走去,阿婆急急地追了上去,掏出一个小钱袋,往她手里塞去!那妇人半推半就地挡了一会儿,笑眯眯地接了过来:“我记着你的话的,你放心好了!最多三日,必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