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香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确实好像是有点问题。起码晋朝可以说有动机来篡改这种历史的。”
冬香道:“木叔叔,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一旦露馅了岂不是让晋朝的统治者陷入了巨大的丑闻之中。他们会冒这种大不韪,来干这种伪造历史的事情么?他们就不怕后世嘲讽他们晋朝的皇帝不知羞耻么?”
阿木道:“你说晋朝还会知道什么叫做羞耻么,还会怕什么后世的舆论么?他们如果会有一点担心的话,那么岂会直接窜了曹家的位置。他们司马家既然连皇帝的位子都敢篡夺,更何况是一部史书了,篡改更加是没有什么难以做到和不敢做的。”
冬香道:“木叔叔,这只不过是你的一个猜测。这也不能够说明《竹书纪年》完全就是假的吧,起码这种猜测不会是绝对的证据。”
阿木道:“《竹书纪年》为什么说其是编造的。那就是上面年代记载的太详细,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你们想想《史记》写成的时候,司马迁离战国也没有多少年,那时候司马迁对于上古的年代,完全不可以考证了。但是《竹书纪年》里面不但有很多上古的事件,连年代都能够说的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冬香道:“这又有什么不可以思议之处呢,也许就是从上古时候的史官流传下来。一直流传到战国时候,然后有人将其变成了《竹书纪年》呢?”
阿木道:“这就要考虑到一个大的背景了,晋国当时只不过是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如果当时周王朝的时候,各个诸侯国都有这么一套对于上古年代十分清楚的历史典籍,那么就没有问题。可如果那样就不会一点都流传不下来。就算把范围缩小,大的诸侯国比如战国七雄都有一套记载了上古时代确切年代的历史书籍,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根本就查阅不到?”
冬香道:“可能是因为秦朝灭六国都给毁灭了,或者说秦朝灭亡的时候,都毁于战火了。毕竟《竹书纪年》也是经过考古发现的。”
阿木道:“就算你说的合理,那么为什么不见春秋战国时候的典籍里,引用过这么确切上古年代的文字。难道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历史是一种军事机密,还不被外人宣扬不成?”
冬香道:“可能就是这么回事,这也是有可能的吧。毕竟历史里有很多的军事秘密,当做军事机密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阿木道:“就算你说的可能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也只发现了魏国的这套《竹书纪年》,其它诸侯国的考古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完整编年体的历史典籍。这又怎么能够解释晋国这一个诸侯国,就有这么全的编年体历史的现象?”
冬香道:“这个,可能是因为其它诸侯国的考古还没有发现。或者会不会就晋国有这套历史,其它的诸侯国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没有也就不奇怪了吧?”
阿木道:“胡说八道,你也不想想晋国是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国而已,你要说那是周王室只有这么一套历史,那还有那么一点点说服力。但是晋国这样的一个诸侯国,保留关于周王室的历史编年体史书,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僭越,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你说这话才是一种没有文化的体现。”
冬香道:“那么是不是晋国跟周王朝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就把属于周王室保存的编年体历史给了晋国一份呢?因为晋国的文化水平高,所以周王室对晋国有特殊的偏好。想要让晋国保存周王室的历史传承,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呢?”
阿木道:“你说晋国的文化水平高,你可别逗人笑了。晋国不说是文化沙漠吧,估计也担当得起一句文化水平及其低下的称号。这可是在历史上闹过大笑话的。《左传》中襄公四年时候记载过一段故事,晋国可是丢过大人。”
秋香道:“那么是什么事情呢,还请教主给讲解一下。”
阿木道:“《左传》是这么记载的,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秋香和冬香两个姐妹又是一脸雾水的样子,完全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了。
阿木解释道:“穆叔去晋国,回报智武子对鲁国的访问。晋悼公设宴招待,金属乐器演奏《肆夏》第三章,穆叔不答拜,乐工歌唱《文王》第三章,穆叔又不答拜。歌唱《鹿鸣》第三章,穆叔三次答拜。韩献子派外交官子员问他,说‘先生因君命受辱,访问敝邑。敝邑用先君之礼,借用音乐招待先生,先生舍弃大乐,而一再拜细小乐舞,敢问是何礼仪?’穆叔回答说‘《三夏》,是天子设宴招待诸侯君主的歌舞,使臣不敢听闻。《文王》,是两国君主相见的歌舞,使臣不敢企及。《鹿鸣》,是君主用来嘉奖我们君主的,我敢不答拜嘉奖?《四牡》,是君主慰劳使臣的,我敢不再次拜谢?《皇皇者华》,是君主教导使臣说‘必须咨询于周。’,即要向忠信之人咨询。下臣听闻,‘访问于善为咨询,咨询亲人为询问,咨询礼仪为节度,咨询事情为商议,咨询危难为谋划。’下臣收获五善,岂敢不再次拜谢?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听明白是什么意思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