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阎锡山想拉拢李云龙加入晋绥军,其实也是为了壮大晋绥军的力量。
在阎锡山看来,最好的情况是李云龙能带着整个新一团一起投靠晋绥军,这样对他来说,好处才最大。
赵刚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看着李云龙问道:“老李,那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怎么处理?当然是坚守自己的信仰,绝不动摇!作为一名穿越者,李云龙清楚知道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明白民心最终会倾向何方。
而且,他穿越前在特种部队服役时,就是个信仰坚定的人,现在自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
李云龙笑了笑,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说:“什么怎么处理?看着就行呗。”
紧接着,他收起笑容,严肃地说:“阎锡山的心思,我太清楚了。要是我真打算加入晋绥军,当初就不会这么卖力地发展新一团了。”
他话头一转,说起了另一件事:“这次在虎亭据点的战斗中,我们缴获了不少物资和装备。我打算趁这个机会,再给新一团扩编两个营!”
要知道,现在新一团已经有五个步兵营了,要是再扩编两个步兵营,总兵力就达到七个步兵营,整体实力肯定会大幅提升。
按照李云龙制定的计划,要尽快把新一团的人数扩充到一万人,之后就对平安县城发起进攻。
其实,以新一团现在的兵力配置和作战能力,拿下平安县城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部队里配有24门步兵炮。
不过,李云龙得考虑到,攻下平安县城后,还得有能力守住它才行。
夺取地盘往往比较容易,可要守住地盘就难多了!
一旦李云龙带领部队攻占平安县城,日军肯定会调集大量兵力反扑,所以接下来必然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而这样的战斗,需要有充足的兵力作为支撑。
李云龙的计划是把平安县城这座大县城打造成根据地,在这里建立兵工厂和野战医院,平安县城对他来说就是事业发展的起点。
要是能把平安县城这样的大县城当作防御阵地,肯定比在这些偏远山区好得多,能调动的资源也会多不少。
赵刚点了点头说:“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真是扩得太宽了,竟然把主意打到我们红军队伍上来了。”
李云龙微微一笑,说:“没关系,要是下次阎锡山还敢把主意打到我们这儿,我就向他要些装备,趁机敲他一笔,哈哈哈!”
虽说这种做法不太光彩。
但确实是个好办法!
赵刚笑着用手指了指李云龙,说:“老李啊,你这个人……哈哈哈……从来都不会让自己吃亏!”
山城原本是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城市。
如今,它却成了国民政府的陪都。
和山城比起来,天府之国显然更适合作为备选都城。
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盆地的中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土地肥沃、面积辽阔,航运业十分发达,而且四周都有山脉环绕,地形易守难攻,人口数量充足,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府之国的战略重要性大幅下降,远不如山城。
天府之国的发展速度比较慢,交通主要还是靠航运,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公路网,更没修建铁路,这对大城市的搬迁非常不利。
其次,天府之国四周都是平原,要是失去空中防御力量,很容易遭到日军轰炸。
最重要的一点是,天府之国地理位置太偏僻,距离中原地区的交战区域很远,这很容易让民众觉得政府在躲避战事,在西南地区苟且偷安,也不利于鼓舞全国民众的抗战士气。
所以,委员长最终决定选择山城作为陪都。
山城的航运条件比天府之国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设备可以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直接运到山城,不用再通过陆路运输。
除此之外,山城多山且常年多雾,这种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防空,却让日军的航空兵难以实施轰炸,从而削弱了日军的空中优势;
从地形来看,山城控制着长江航道,只要守住宜昌,
就能把日军阻挡在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之外,而且山城四周都是山脉,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根本难以进入,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我国抗战的有生力量。
国民政府迁都山城后,日军多次调集大量兵力进攻山城,却都没能成功,他们的轰炸行动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在群山环绕的山城,一栋庄严肃穆的办公大楼内,坐落着委员长的办公室。
突然,一阵“嘟嘟嘟”的敲门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彼时,委员长正全神贯注地分析着当下的战局态势,听到敲门声后,他抬起头,沉声说道:“进来!”
随着“嘎吱”一声轻响,办公室的门被缓缓推开。
走进来的人是戴笠。
委员长见戴笠到访,放下手中的文件,开口问道:“雨农,今天一早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
戴笠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的负责人,手握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报网络。
必须承认,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任务包括窃取日军与汉奸的情报,以及对日军军官和汉奸实施暗杀行动。
戴笠连忙回应:“委员长,我刚收到一份关于第二战区军情的重要消息,想着立刻赶来向您汇报!”
委员长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追问道:“哦?具体是什么军情?”
戴笠回答:“是关于李云龙所带领的新一团的情况。”
这份军情并非由第二战区正式上报。
按照常规流程,若是战区上报的军情,会通过正规军事渠道传递,不会经过军统和戴笠这条线。
这份情报是军统自行侦察获取的。
在戴笠的用心经营下,军统从最初仅有十几名核心成员的小规模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拥有五万多名特工和在编工作人员,而散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外围人员,数量更是高达二十多万。
军统成员的来源极为广泛,既有从各类特务特训班毕业的学员,也有从其他机构和部门借调的人员,还有从优秀士兵中提拔的人才,此外,不少成员是军统自主培养和发展的。
军统的组织架构极为严密精细,依据承担任务的不同,内部的“组”划分为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等多个类别,每个组通常由十人左右组成。
也正因为如此,在晋绥军、中央军以及红军的队伍中,都有军统安插的眼线。
所以,即便第二战区长官部的阎锡山没有上报这份军情,戴笠也能及时掌握情况。
这正是军统的厉害之处,它无疑是委员长最为得力的帮手。
李云龙?
新一团?
委员长微微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问道:“哦,我想起来了,关于他们的军情具体是什么内容?”
此前在苍云岭战役中,李云龙成功击杀日军第四旅团旅团长佐野忠义,这件事当时就引起了委员长的注意。
要知道,能击毙一名日军少将,绝非一件普通的事。
这完全称得上是一项重大战功!
如今又有了关于李云龙新一团的军情,委员长自然十分感兴趣。
毕竟,若是普通的军情,根本没必要劳烦戴笠亲自前来汇报,既然戴笠专门赶来,这份军情必定有特殊之处。
戴笠缓缓说道:“根据军统获取的情报,昨天李云龙的新一团在晋西北地区的佛子坳,对日军的战地观摩团发起了伏击。”
“这支战地观摩团是由日军华北方面军挑选军官组建而成,担任领队的是服部直臣少将,他的编号是‘四零三’。”
“就是这样一支战地观摩团,遭到了李云龙新一团的伏击,最终新一团成功歼灭服部直臣少将以及上百名日军军官!”
“除此之外,新一团还对虎亭据点发起进攻,不仅成功摧毁了虎亭据点,还将设置在虎亭据点内的第四旅团临时指挥部里的所有军官全部消灭,其中包括刚刚上任的第四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
“简单来说,在昨天一天的战斗里,李云龙的新一团成功击毙两名日军少将、上百名日军军官,还有将近两千人的日伪军作战部队!”
不得不说,军统的情报收集能力确实十分出色。
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获取到如此详细的情报。
要知道,当时军统局的外勤单位已扩展到三十多个区站、三百多个工作组(队)以及多个直属工作组,在编人员数量也从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三千至四千人,快速增加到七千多人。
从 1939年开始,军统局的影响力进一步延伸到海外的东南亚地区,在该地区多个国家建立起组织网络,人员规模迅速扩大到五万多人,
此外还拥有近二十万人的特务武装力量,其特务势力在当时达到了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