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虎只是带领五百人,行动相对灵活。
涉及到十万人大军就不一样了,其中涉及到排兵布阵,况且大梁派来的还是二十万精锐,人数上就有了察觉。
以应天军的实力,不可能大获全胜,顶多就是僵持不下,也获得不了多少战功。
到时候姜淼也没有提及封侯的底气,就算提起朝中大臣也有合适的理由阻拦。
可惜他们对应天军的实力还是不够了解,不然绝对不会默认姜淼所说。
应天军个人实力上确实不如黑甲,可在大型军团战上,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他们的装备优势太大了。
“王爷,此战事关大楚国祚,敢问王爷准备何时发兵,有几成胜算,吾等也好提前为王爷出谋划策。”
姜毅知道张迁这老东西不会那么好心,肯定是别有图谋。
不过,十万大军行动必定隐藏不了,他索性借助此震慑一下朝中文武。
“昨晚的袭击必定引起了不小的骚乱,大梁军暂时不会行动,所以本王决定主动出击,今日便发兵。”
“胜算的话,区区五百人就搅的大梁军天翻地覆,本王大军出征,一天内必定会拿下大梁军。”
听到姜毅所说,满朝文武皆是一怔,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姜毅到底是哪来的信心,十万人可做不到五百人那般行动自如,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张迁眯了眯眼道:“王爷,战争可不是儿戏,你确定十万应天军能战胜大梁军?”
“本王可没说要带领十万人出征,大梁军又不是傻子,我们能想到突袭,他们怎会想不到,指不定就会派人攻打京城,为了京城的安危,本王要在京城留下三万人驻守,只带七万人出征。”
姜毅可不是一头脑热,觉得应天军天下无敌,而是要做好防范。
大梁那边还好说,有不良人和黑甲盯着,能及时作出应对的方法。
可他出征后,京城这边的情况就不好掌控了。
先前姜瑜确实是表明不会在这节骨眼动乱,可那谁说的好呢,姜瑜野心勃勃在确定应天军会赢的情况下,很难会放弃这个夺 权的好机会。
况且他身边还有张迁这些老东西在背后推波助澜。
七万对二十万,在场的大臣不得不怀疑姜毅被冲昏了头脑,有些异想天开。
老狐狸张迁说那么多,不就是为了引导姜毅冲动,赶忙接过话茬,“既然王爷有信心,那老臣便先一步安排取胜后的事宜,不过此战关系国祚,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还请王爷立下军令状,为大楚将士增添士气。”
军令状可不是说立就能立的。
若是此战失败,姜毅将会承担一切后果,就算有人想救他都救不了。
“好,那本王就立下军令状!”
明知张迁是想坑害他,姜毅还是应承下来,他想帮助姜淼扭转局势,就必须打出不菲的战绩,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皇兄,还请三思后行!”
战场风云变幻,谁都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姜淼也担心出现差错,赶忙出声想要劝阻。
可惜姜毅心意已决,“还请陛下安心,此战大梁军必败无疑!”
姜淼了解姜毅,知道他不会干没把握的事情,也就没有在多做劝阻。
倒是张迁不准备轻易放过姜毅,“王爷,大梁来犯的事情全权由王爷负责,老臣也放心,只是不知王爷准备何时处理国库欠款一事?”
几乎所有大臣都竖起耳朵倾听。
姜毅轻笑一声,“大楚国库空虚,自然是越快越好,等此战结束本王就会着手,到时候,还请诸位大人不要让本王为难。”
张迁眼中闪过阴险的笑意。
现在定下收款的时间,也意味着姜毅彻底走到了朝中大臣的对立面,不会再有人想要支持他。
那些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不会管什么大楚不大楚的。
先不说此战并不是亡国战,就算是,新君也需要他们来稳住大楚局势,根本不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姜毅死在战场上。
就算不能亲自动手,他们也会暗箭伤人。
只要姜毅一死,不管胜败,他们的帐都会彻底成为烂账,以后也没人会像姜毅这般站出来催收。
“陛下,战事过早不过晚,臣恳请陛下容臣先行一步,回军营部署战术发兵,尽快赶走大梁军。”
现在朝堂上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至少在姜毅出征的时间里,那些大臣不会造次,虽说此举日后会给他带来不少麻烦,谁让姜淼是他的妹妹呢。
“皇兄,这未免有些仓促了,现在辎重还未备齐,难道要将士们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吗?”
姜淼多少对带兵打仗的事情有些了解,七万兵马看着不多,可每天要消耗粮食巨大,若是不准备齐全还怎么打仗。
当然,她也清楚户部现在拿不出那些粮饷。
“陛下不必忧心,我应天军虽是勤王而来,事先也准备了不少粮草以防特殊情况,足够撑到战争结束,遂恳请陛下下令,容臣即刻发兵。”
姜毅也是担心昨晚的事情惊吓到大梁,导致大梁直接撤兵,他也就少了个发财和打击大梁实力的机会。
二十万大军随行携带的粮饷不是少数,若是拿下他必定能大赚一笔,况且这二十万大军被覆灭,大梁不说伤筋动骨至少也得肉疼一段时间。
短时间内大梁必定不会在兴兵,给大楚足够的恢复时间,姜毅也好着手帮助姜淼处理朝堂上的隐患。
“皇兄下定决心,朕也就不多做劝阻,亲自送皇兄出征。”
“就不牢陛下费心了,不过是二十万大军而已,完全是小打小闹,陛下只需安心等待军中大捷即可。”
姜毅向姜淼行了一礼,转身迈着豪迈的步伐朝金銮殿外走。
看着他那信心十足的背影,许多还在观望的大臣和墙头草,心里不由产生了动摇,认为姜毅还这有可能凭借七万大军战胜大梁。
姜淼收回视线询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有本要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