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飞精心策划的联军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一支由大理国大将军武明思的侄子武桓率领的部队,搭配着乃溪文麾下的一千精干族兵,共计四千人,从屏边地区悄然出发,穿越了蜿蜒曲折的两座山岭,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广德府的地界。
武桓年轻气盛,胸中豪情万丈,对于此次任务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听闻广德府的守军不过几百人,且并未察觉到交趾方面有大规模军队靠近的迹象,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轻蔑之意。在他看来,这简直是一场手到擒来的胜利,不仅能够彰显大理国的军威,更能为联军的整体胜利添砖加瓦。
“传令下去,”武桓站在一处小山坡上,远眺着那座孤零零的府城,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联军全体准备攻打广德府城。记住,我们要速战速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座城池。”
这支四千人的队伍迅速整理好阵型,士气高昂地向着广德府城进发。广德府城,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府城,更像是一座中原地区常见的县城,城墙虽不高大坚固,但足以抵御一般的小规模袭击。此刻,城墙上的守军正严阵以待,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紧握着武器,眼神中透露出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随着联军的不断逼近,广德府城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守城的将领深知,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攻防战,更是关乎大理国与交趾之间复杂局势的关键一战。他迅速调集了城内所有可用的兵力,加强城墙上的防御,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向附近的友军求援。
然而,武桓并未给守军太多准备的时间。他一声令下,联军如潮水般向城墙发起了猛烈的攻势。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城墙上的守军虽然英勇抵抗,但在联军强大的攻势下,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交趾方面的守军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擅长山地作战,身形灵活,利用城墙的优势不断对联军进行骚扰和突击。武桓见状,不得不分出部分苗兵来应对这股突如其来的威胁。这样一来,原本就人数占优的联军在攻势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广德府城内的守军趁机加强了反击力度,他们利用城墙上的火炮和弓箭对联军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一时间,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战斗异常激烈。
然而,武桓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这场战斗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誉和军队的士气,更是联军整体战略计划中的一环。他迅速调整战术,将联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对城墙进行攻击,另一部分则负责围剿乃溪文的苗兵。
在武桓的指挥下,联军逐渐找回了主动权。他们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不断对广德府城发起猛烈的冲锋。终于,在一次猛烈的攻势下,城墙被联军攻破了一个缺口。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无法抵挡联军的洪流。
随着城门的失守,广德府城彻底陷入了联军的掌控之中。武桓站在城墙上,俯瞰着这座刚刚被征服的城池,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他知道,这场胜利不仅是对自己指挥能力的肯定,更是为联军的整体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昏武桓的头脑。他深知,这只是联军行动计划中的一步而已。
武桓深知广德府作为一座小城,其战略价值在于其地理位置而非防御能力。易攻难守的特点意味着这里不宜作为长期据点,而是应作为灵活作战的一个跳板。按照林一飞精心布置的战略规划,武桓的任务是在广德府区域迅速取得几场胜利,以此为诱饵,引诱杨自龙麾下的部队深入广德府背面的山区,那里早已由联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只待敌人自投罗网。
在成功占领广德府后,武桓迅速做出了部署。他命令乃溪文率领其麾下的一千精兵留守城池,利用他们对地形的熟悉和战斗经验,确保广德府不被迅速反扑的敌军夺回。而武桓自己则带领着剩余的三千人马,在广德府周边的村庄进行集结,表面上是为了巩固战果,实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伏击战做最后的准备。
为了维持联军的补给线并削弱当地民众对敌军的支援能力,武桓的部队开始对这些村庄实施粮食强征。虽然这一行为在道德上备受争议,但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下,确保军队的给养成为了首要考虑。村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在联军的强大武力面前,也只能无奈接受。
与此同时,武桓并未放松对敌情的监控。他深知,杨自龙和黎恒虽然矛盾重重,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很可能会暂时放下私怨,联手应对。因此,他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在广德府周边进行密切侦察,一旦发现敌军动向,便立即上报。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武桓的耐心逐渐得到了回报。侦察小队报告称,杨自龙和黎恒的联军已经开始向广德府方向移动,显然是被他们在广德府的胜利所吸引。武桓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为了确保伏击的顺利进行,武桓开始对留守广德府的乃溪文进行最后的指示。他要求乃溪文在敌军接近时,适当展示出防守的薄弱,以引诱敌人更加深入地进入山区。同时,武桓也调整了自己部队的部署,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就这样,武桓和他的联军在广德府周边布下了天罗地网,只待杨自龙和黎恒的联军踏入这片死亡之地。
却说杨自龙和黎恒的联军,这支由黎恒之子黎平与杨自龙麾下小土司白玄德分别率领的队伍,自出发之日起便暗流涌动。两队人马因过往的恩怨,彼此间缺乏信任,更勿论协同作战。黎平年轻气盛,坚持认为广德府作为交趾国的门户,必须尽快收复,以彰显交趾的威严;而白玄德则老谋深算,他担忧宋国与大理联军的诡计,认为盲目进攻只会落入对方的陷阱之中。
两人在战略上的分歧,使得联军在行进途中屡屡错失良机,行进速度大大减缓。黎平多次提议直接进攻广德府,均被白玄德以谨慎为由驳回。然而,随着广德府失守的消息不断传来,黎平的急躁情绪愈发难以遏制,他开始动摇军中的士气,声称白玄德胆小如鼠,不敢应战,这无疑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最终,在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白玄德迫于黎平及其支持者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妥协。他同意先集中兵力攻下广德府,但前提是黎平必须保证在行动中听从他的战术安排,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黎平虽心有不甘,但为了大局着想,勉强答应了这一条件。
联军在达成这一共识后,终于加快了步伐,向着广德府挺进。黎平心中暗自盘算,一旦夺回广德府,他不仅要向父亲黎恒证明自己的实力,更要让白玄德知道,谁才是这支联军中真正的领导者。
而此时的广德府,在武桓的精心布置下,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乃溪文依照武桓的指示,故意在城墙上布置了一些看似薄弱的防守,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在城外进行游击,不时骚扰联军侦察小队,以混淆视听,让联军误以为广德府的防御力量空虚。
当黎平和白玄德率领的联军抵达广德府外时,眼前的景象似乎印证了白玄德的担忧——城门半掩,城墙上守卫稀疏,一切都显得那么轻而易举。然而,黎平却将此视为胜利的曙光,他迫不及待地命令部队发起进攻,誓要一雪前耻。
白玄德虽然心中疑虑未消,但既然已经做出决定,便不得不全力配合。他指挥部分人马负责攻城,另一部分则负责警戒,以防不测。联军在黎平的带领下,如潮水般涌向广德府,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联军杀到广德府城下,正欲一拥而入,城门的突然紧闭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击在他们的心头。城墙上,乃溪文指挥着一千苗兵,他们手中的弓箭如同愤怒的蜂群,伴随着搜集来的滚木雷石,对联军展开了猛烈的还击。每一支箭矢,每一块滚木,都承载着守军誓死保卫广德城的决心,让白玄德的人马一时间伤亡惨重。
黎平见状,脸色骤变。他原本以为广德府已是一座空城,只需轻轻一推便能占领,没想到却遭遇了如此顽强的抵抗。他心中虽有懊悔,责怪自己太过冒失,但身为联军统帅,他绝不能接受就这样败退。于是,他迅速调整战术,指挥着自己的人马同时准备攻城,誓要与守军一决高下。
广德府城下,喊杀声震天动地,风声鹤唳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