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三年。
东风浩荡,旌旗卷动,声若雷霆。
刘备端坐天子马车之中,在诸葛亮,张飞,赵云以及一众王军的护送下,缓缓进入长安城。
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刘备心情澎湃。
奔走半生的辛苦,终于在此刻得到了回报。
曹魏已经臣服,关羽奉命起荆州兵挥师东进,讨伐东吴,也是捷报频传。
三兴大汉,就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个织席卖履之徒,有朝一日,能以天子尊容,坐拥天下。
本章完。
敬请期待下回:
孙仲谋大摆迷魂阵,大小乔微雨燕双飞。
“哎!”
吴伯安用指头沾了沾口水,刚要再往下翻,却被书摊的老宋给一把夺了过来,没好气地丢在了一边书架上。
“我这还卖呐,沾了你三天不刷牙的嘴,你让我这书怎么卖?”
“谁不刷牙了,整个芙蓉镇,就没有比我吴伯安爱干净的人!再说了。”
吴伯安摸了摸自己的腰刀,高挑着眉毛。
“老子好歹也是芙蓉镇九品缁衣捕头,护着一方平安,看你两本书还不成?”
老宋坐在书摊前,摇着蒲扇,翻着白眼说道。
“没听说当捕头就能白看书的。行啦,晚饭也吃了,书也看了,赶紧巡街去吧!”
吴伯安却意犹未尽,摸着自己修得十分漂亮的络腮胡,连连咋舌。
“你说这人是有点儿本事哈,怎么能把故事写的这么好看呢……老宋,你天天印书卖书,这人是谁,你知不知道?”
“我要能认识,还在这里卖书哩。”
吴伯安抱着膀子出神,没有说话,像块木头一样呆呆立在那里。
老宋知道他整日没个正形,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那儿子也完全是随了他,而且是变本加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
此时陆陆续续十几个人来买书,无一例外,买的全都是署名“罗先生”的《三国演义》刚刚更新的几章。
不多时,书架上摆的几十本,全都销售一空。
这本《三国演义》,自打在大梁地界横空出世,立刻就成了年度最佳读物,忠义如关公,智广如诸葛,仁义如刘备,枭雄如曹操,国人津津乐道。
在大梁国内,甚至还出了许多周边,比如“青梅酒会”,出自书中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金陵城的读书人,在每年九月青梅成熟的时候,聚在一起饮酒赋诗,讨论时事。
再比如“三英会”,便是出自书中“三英战吕布”,是习吴之人聚在一处相互切磋打擂台的集会。
还有三国人物的糖人儿,字画,在这个小说还并不盛行,故事很匮乏的大梁朝,《三国演义》的出世,显然给生活单调的大梁国人带来了很多色彩。
以至于有了“不读三国,不知英雄”的说法。连京城的文武重臣,甚至于皇帝,都对这本书手不释卷。
虽然《三国演义》炙手可热,可书中作者究竟是何人,谁也不知道。
大家知道的,顶多此人或许姓“罗”,因为此人在书中自称是“罗先生。”
可这个罗先生,究竟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个什么出身,全都无从查起。
但是有传言说这位罗先生就住在金陵,而且不过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我说,老吴啊。”
老宋一边数着铜板,一边对倚着书店门板上发呆的吴伯安说道。
“我是为你好,你也真该好好管教管教你儿子了。同样是二十来岁,你瞧瞧人家,写书能写得火遍大江南北。
再看看你家那个,种地扛不动锄头,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整天吃喝嫖赌,混吃混喝,今天调戏调戏这个老板娘,明天欺负欺负那个小丫头,吊儿郎当正事不干,成个什么话儿!
你现在当着这个捕头,是因为县太爷是你家亲戚。可将来县太爷要是调走了怎么办?别说你儿子了,就连你这个缁衣捕头,也被连累死!”
老宋话说的是真不好听,可吴伯安并没有生气。
因为他知道,老宋这还是保守的说了。
前几天还因为和一个外地人抢一个青楼的姑娘,最后没抢过,竟伙同几个狐朋狗友,趁着天黑把人家拐到巷口里揍了一顿,把人家两条腿打骨折了,赔了几十两诊金,差点儿没把吴老爹给气死。
不过后来那人竟然把诊金退回来了,像是受到什么惊吓一样,仓皇离开芙蓉镇。
虽然儿子不争气,但来得也是很不容易。
吴老爹年轻的时候,也不务正业,在芙蓉镇当了个流氓头头,二十来岁大小伙子,天天在村口看狗打架。
无奈何吴老爹长得实在颇有几分姿色,又专会调戏女孩儿,不知怎么,就勾搭上县城里王财主家的千金了。
王财主看不上年轻的吴老爹,小情侣干柴烈火,偷偷约会了好久,直到最后王小姐都有了身孕,王财主才只好同意把女儿嫁给吴伯安。
孩子出生,取名吴狗蛋,因为贱名好养活。和他同龄的叫什么狗屎,毛蛋的也有。
不过现在狗蛋长大了,认识了几个清客相公,多少有了些见识,觉得他们都叫什么德华,国荣,彦祖,城武的,就自己夹在中间叫什么狗蛋,实在丢人。
于是狗蛋就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兆祺。
兆者,广大也。
祺者,吉祥也。
通俗点儿说就是好运多得根本用不完,出门就行大运。
当时吴老爹只当他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这两个字,根本就没想过这是不读书的儿子自己取的。
而且兆祺两个字,用苏州话说起来老像是“找鸡”,因此吴老爹每次从青楼把儿子抓回来的时候,都要骂他“名如其人”……
“你说怎么办呢。”
吴老爹蹲在青石板上,见老宋从店里端出来一盆煮好的毛豆,顺手抓了一把。
“孩子打小就没了娘……”
吴兆祺的母亲王氏,在吴兆祺三岁的时候就生了场大病,去世了。
这么多年吴老爹一直没有再娶,又当爹又当妈。
连他自己也承认,吴兆祺现在不学无术,其实就是自己从小给惯的。
此时一队官兵排队走来。
吴伯安眸色一凛,站了起来。
他认得这是县里的官兵,看样子是来抓人的。
果然,官兵们走到老宋的书摊前就停下了。
一个长官摸起书架上刚摆出来的《三国》,翻看了几页,接着大喝一声。
“带走!”
两个官兵上前,把老宋给扣下了。
老宋吓得大叫:“官爷!我是本分人啊……”
“本分?”
长官将书在老宋眼前晃了晃。
“敢贩卖禁书,还说本分?方才买你书的那些人,全都给扣押了,你这个卖书的,还有跑儿?!”
禁书?
老宋懵了,这书不一直很畅销么,怎么就成禁书了?
朋友被抓,吴伯安不能坐视不理,过来对长官说道。
“长官,我是这镇上的捕头,这人我熟悉的,不是违法乱纪的人,您看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这就是个卖书的,也不是写书的……”
“你谁啊?”
长官冷声问道,他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公职人员,是从兵营调来的。可不是吴伯安这种关系户能够比的。
因此任凭吴伯安在芙蓉镇如何吆五喝六,此刻见到真正的军人,还是难免有些泄气。
“我……”
吴伯安张了半天的嘴,愣是说不出话来。
长官白了他一眼,见他穿着捕头的衣服,想起他是楼知县的亲侄子,不再搭理他,将手一挥。
“带走!”
官兵押着老宋走了,留下几个,进了书店里,翻箱倒柜,搜查剩下的禁书。
“老吴!老吴!救救我!”
被押走的老宋回头朝吴伯安大喊道。
吴伯安呆呆地怔在那里,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
赶紧去找自己儿子!
这本破书,连自己都看过,虽然从来都是看白书,没花钱买过。
但不保证自己儿子不买不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