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能者之将 力挽狂澜(四)
信笔行书2025-07-02 21:353,725

  仁雄一愣,有一个人的声音,在太阴营弟子的惊呼声和烈火的焚烧生中断断续续传来,听得极是模糊,大叫道:“是谁,你刚才说什么?”

  外面那人又道:“我乃伏羲,仁雄是否安好,刚才叫我所为何事?”

  仁雄暗叫不好,心中猜疑不定,又无法辨认那个模糊的声音是否真是伏羲,高声说道:“你想骗我,我才不会中计,伏羲怎么可能不死?”

  外面那人道:“不信你就出来看看!”

  仁雄道:“好,我这就出来。”,说罢,左臂在马臀上重重拍了一击,战马吃痛,但它才刚刚迈出一步,身子忽地猛地一滞,仰天嘶叫一声,随即翻腾倒地。仁雄心头一惊,趁势滚落丈余,抬头瞧见是那个千夫长趁着自己没做防备,爬到战马身畔,运力折断了马腿骨。这战马一死,自己如何能够从火海中脱身,胸口怒火腾然上涌,喝道:“老匹夫,你为何阻我脱身,找死么。”

  那千夫长满脸血污,望着自己惨然做笑,却说不出话来,仁雄大步走进,一脚将他踢死。对这谷外说道:“你们把伏羲的尸首丢过来吧?”

  外面那人又道:“你我血海深仇,为何要与你这将死之人同赴火海?”

  这时,大火已然迫近,耳畔的将士多有为烈火烧死,仁雄耳中清静了不少,对这一句话倒听得还算清楚,脸色一变,惊道:“什么,你真是伏羲,你没死,你为何没死,不可能?”,这一句话说得又是惊惶,又是诧异,只是此时烈火腾舞,热潮滚滚,旁人再难听见。

  外面传来了一身朗笑,再也没了声音。

  那人正是伏羲,他之前抵御仁雄掷来的飞锤,那一锤实在太过突兀,那时他左右皆是兵将,躲不开身,只能力挡,毕竟他自幼修炼的《凝雾掌法》及《六十四卦》,两者皆是以招式的奇、巧、精为取胜之道,又如何能与这位神力将军拼比劲力,好在那一柄倒刺乌金锤为自己枪芒从中斩断,撤去了不少劲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如此,也教他胸口血气逆腾,郁气积压,半天喘不过气来。

  直到现在方才回到谷中寻问情况,这一处山谷是他落军此处时,早已在自己谋略当中拟定下“推石封山,瓮中之鳖”之计,原策是故作败退,由数百名洵山不死族的死士拥护,引得祝融大军深入谷中,然后用早已埋伏在山谷顶上的将士推石封堵敌军前后去路,以飞石火箭制敌。又因谷道深长,枯草密集,这一计原本可以困住二十万大军,只有要祝融一旦中计,必遭残败。不料在一夜之间,天火蔓延,烈火之下地势山形顶多只可牵引五万,而且自己后路封堵,计谋不可稍露马脚,这也正是伏羲在知情后,在军中瞭望台上,愁恼费心之事。他费心踌躇出来的计谋,没能引来祝融,却困住了这个蛮力将军。

  谷中火势越发猛恶,烧山焚石,火舌冲天,汪洋火海光亮刺目,滚滚浓烟向外腾吐,已然再也瞧不见里面的事物,伏羲黯然叹道:“仁雄,当今世上,你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英杰,可是你有才无德,嫉贤妒能,你若不对我苦苦相*,我伏羲哪又会与你为敌,又哪能这般轻易的取掉你的性命。这火谷原本是留给你北国二十万大军而用,今日却单单困住你的数百名太阴营猛士,你能死于伏羲之手,能葬身在火谷之中,九泉之下也该知足了。”

  他正寻思间,热潮鼓荡,火舌吞吐,一道巨大激焰喷将出来,光芒刺目,众人身畔顿时大亮。火舌过处其中有着一道的火芒脱颖而出,伴着熊熊大火,呼啸而来,有如落陨下坠,奇猛奇快,在漫空中拉出一道长长火芒,电光火石间,直袭伏羲门面。伏羲的眼瞳随着那火芒的来势,骤然而变,见着声势汹涌澎湃,猛不可挡,此时绝无半点余裕可言,手中紫烟枪提起,咬牙大喝:“着!”,一道黑影划破长空,与他火芒撞击在一起,轰的一声大响,半空之中火光四溅,一个人行火球,颓然而下,而他来势实在太过猛恶,虽受力挫却也跄跄踉踉向前踏出十余歩,方才停了下来。而伏羲身受巨力,身躯大震,哗的一声,连人带骑退出将近十丈。

  不死族的将士瞧见,两人身形立稳,粗蛮的脸上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惊惧之色,张目呆望,却见一个那团熊熊火焰中,映着一个高大雄俊的黑影,那黑影全身已给烈火燃着,熊熊焚烧,就连手中的两柄巨大黑锤,也给烧得炙热通红――竟是一个烧着了的人。

  不死族将士心中均想:“一个人给烧成这样,竟然还能坚挺到现在。”

  伏羲脸色白了起来,望着眼前这个倔强不甘的“火人”,目中流露出一丝怜悯,微微摇头,叹道:“仁雄,你累了,你早该休息了。”

  烈火之中的那个人惨然一笑,嘶哑干涩的声音有些焦急的问道:“为什么,为什么你还活着……为什么你既然有能耐两番御住我的攻势,还要隐瞒避让,对我施计加害?”

  伏羲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仰头大笑,大笑过后又是一阵叹息,道:“有一句话我一直不愿意对你讲,但是见到你现在的情形,我还是对你说出来,让你把这个问题带到地下,去问问那些睿智高明的亡魂吧。”,说到这里,长枪顿地,凝视着他,说道:“与蛮牛较力,与鹦鹉辩舌,这等蛮劣无智之事,岂会是我伏羲的行径。”

  “什么!……你当我是蛮牛,鹦鹉?你又为何现在才说?”,烈火焚烧瞧不清他的模样,听不清他说话的语调,而他嘶哑干涩的声音也变得急躁短促之极,由此看来,他委实愤怒到了极点。

  伏羲道:“鹦鹉学舌,能言不通,对牛弹琴,愚昧不灵,我与你说了又有何用!”

  仁雄的身子大颤,高声大笑,“好好,我就算是死,也得拉着你一起!”

  伏羲皱眉道:“你累了,放下所有不甘,休息吧。”

  火焰之中,瞧见那个雄壮的身影迈开大歩,一步一步行来,“我不累,我好得紧!”

  伏羲道:“不要再欺骗自己了,你真的该休息了。”,他口中虽然说得甚是肯定,但见仁雄雄壮魁梧的身影,在他性命即将逝去之时,是否还能施展神力,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眼见这个举步艰难的身影离自己越来越近,也不紧怦怦心跳,手中的紫烟枪随着他的心境,腾的一声,暴出一道诡异锋利的黑芒。

  然而,在他走到伏羲身影时,却停了下来,火芒伫立,不再动作,他终于还是累了。

  这样一员刚猛无匹,力大无穷的虎将,就此命陨。

  在伏羲与仁雄交斗时,聿贤,魍魉,虎头三人率着大军背火奋战,本已处于上风,北国大军又闻仁雄战死,大军顿时大乱,在伏羲等人冲杀之下,落得残败,只有千百名将士侥幸跳脱而处。

  这一大仗,伏羲以金玉换货物,重利之下免去洵山后患之忧,又以封山杀贼为明,麻痹祝融军团眼目,伐木成舟,从走黑河水路绕行西山,奇兵夜袭祝融营帐。祝融军中粮草辎重殆尽,被迫北撤。又在火海中困死敌将仁雄,背火一战,获得大胜。这一次没能一举歼灭北军,外忧虽解,转眼而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今后兵略大计来看,他虽胜犹败。南山山河大多为那祭火门的神火所焚,直至如今已然一月有余,满山大火非但不见减弱,反而四野蔓延。

  茫茫火海,焚烧大地,其中在南山之中最为富裕丰盛的浮玉,成山,会稽等地更是水淹火焚,饱经沧桑。看这情形,南山年下秋收必是颗粒无收,就算想尽计略,一连三年也难敷众口。而这三年之中,又如何可以聚兵御敌,三年之后,堂堂南国,满山民众,又能存活几人?

  兵不强,何以慑敌,库无粮,又如何成军?劣势一出,形势一弱,这四大族长必定一石激起千层浪,紧接而来的劫难更会蜂涌而至。

  东洵不死族人,如何保他不从中发难?西面那帮妖众匪寇,如何保他不死灰复燃?兵民生计,又如何为这无米之炊?国穷家乱,必生事端,眼瞧着重困即将复来,又该如何化解于无形?

  伏羲一人沉吟数日,思索计略,始终只得摇头叹息。见到祝融大军已然踏足西山,在朝着北国天都快步绕行,他也就微微放下心来,见到南国四地满野兵刃战甲,断木碎石,其中也有不少可以作为糊口保命的粮草辎重,他并不急于撤兵,安排聿贤等人分散兵力,收拾遗货,再行整顿。而自己则带着数千精骑,前往大荒,去将女娲接回堂庭涧。

  (关于此节,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这几章中,屡次提到‘背火一战’,也把这个事例搬出来说一下。

  其实‘背火一战’与‘背水一战’,相差无几,均是运用兵家法则中推行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战心理。在那种情况下,将士们见到没有后路,唯独只有攻城掠地,破敌制胜方才能有保命之机,于是人人奋勇,死中作斗,在这一时间将士门万众一心,胸中所激发出来的高亢士气,可是震天撼地,雄伟壮观之极。那个时候,人人神色肃穆严峻,英姿悍勇无畏,那等气势,气慨,是远非我们现在所能瞧见,也是无法想象得到的。

  这也正是文中主人翁伏羲,见到祝融军粮烧毁,背有大火,形势窘迫之时,手中大军不与他正面交锋,只是迂回游战。而在祭火门长老施法祭火,伏羲所率大军,面临漫山遍野的熊熊烈火时,季羲静立于瞭望台,并不急于出战,也不着心撤军,只是等待大火迫近,仁雄的大军*来,形成死地之势,这才出兵。此举正因他猜测出敌军将士的心理转变,拿捏住攻守得失之道,而临阵作出的一记兵略。

  其实,在冷兵时代,敌我双方,不乏资深聪慧之人,只是战事形势转变,风云莫测,百万大军对持,成与败往往仅在一念之间,一夜之间,因而就连老于战事,精通兵略的老将,有时也因敌手出奇施兵,或是形势拿捏不准,而至挫败。

  在‘背水一战’的事例之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将,模仿前人事例,自陷死地,死中求生,结果却后院起火,反为手下将士所杀。这事是真有所在,其中详细我也记得太过模糊,有可能是因那将德才不能服众,形势没能拿捏得好,或者是平时治兵不严等等。)

继续阅读:第十二章 祝融巧败收兵 力牧怒而威逼(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戟天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