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历三年,1月30日,是为除夕。
整个故安一片过节的喜庆,特别是昨晚就开始纷扬的大雪,一夜之间就让整个故安变得银装素裹,让故安的新春更增添了一丝春节的气氛。
这是绝大部分人在故安新家过的第一个农历新年,也是穿越众来晋朝以后,过的第二个农历新年。
除了必要的值班轮值人员和护教军,故安各部门各厂各大队几乎都放假了。
从三天前开始,赖祯祥就带着一众元老猛刷声望。现在不是去年了,人口暴增的故安不可能再挨家挨户的去走访了。只能挑一些优秀教众、民众、老人和生活“较为困难”之人去家中拜访。当然会至少每个小区确保一名元老拜访几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特别是故安众多的单身户,主动发扬奉献精神,收容了上万尚未分配住房的后来民众,组成了一个一个的“临时家庭”一起过年。
这次也不像去年,发肉发米了,而是改为了年终双薪和年终奖的形式,早在节前便足额发放了薪资奖金,更是让民众们敞开采购。
经过几个月的引领,当前故安的“小市民心态”民众越来越多,开始追求一定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最新的统计,在年货的置办上,新衣首次超过粮肉油盐,跃居第一。这也导致故安的丝绸和绢布库存大幅度下滑,在对外换购陷入停滞的时期,逼得穿越众灵光一现,想起了纺织业的发展,正式列入科历三年重点攻关项目。
紧随粮肉油盐之后,排在第三的竟是沙发,几乎被抢购一空,订单更是一大把,让家具厂措手不及。故安的小楼,沙发并不是标配,但各部门很多办公室都标配沙发,很多民众都坐过,一直念念不忘。现在一下手头宽裕了,几乎都想着自己的家里也得有一套,甚至不少技艺高超的匠人利用收集的物料自己制作了沙发。
除此之外,一些乐器也有人购买了,特别是吉他,护教军很多战士都买了一把。这东西马永万几人经常没事儿就弹,还利用吉他教歌。特别是102团,几乎人人一把。
为什么?
李大彪会弹啊,没事儿就抱着吉他练习准备给宋袆献上的歌曲,更多次跑到宋袆住的小楼下,倾情演绎鬼哭狼嚎一般的献唱。也不管别人能不能听懂后世的流行歌曲,歌词演唱方式也许不熟悉不明白,但曲调悠扬还是能听出来。
一个在下面深情款款的弹奏,一个在楼上羞羞答答的倾听。
一个仰着头,傻笑着痴望;一个红着脸,娇笑着凝视。
随着李仙尊彻底将吉他的“泡妞”功效演示出来,护教军是第一个有大量购买意向的单位,一些单身的高级技工也开始有需求,乐器工坊就开始陆续收到吉他需求的订单了。
一时之间,到处是弹棉花一般的调调满城飞扬。
随后马永万几人开始在军中文化课上教授吉他弹奏,这也算是护教军除了橄榄球赛以外,少有的文艺娱乐方式。
春节前,宣传部就开始重点引导,将后世的一些春节习俗冠以“蓬莱习俗”进行推广。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窗花等喜庆形象工程推广;年三十祭拜先人上坟、除夕中午和晚上的团圆饭、晚上守岁、给小孩压岁红包等习俗推广;有能力的提倡适量购买燃放鞭炮礼花热闹热闹。
初一的早起、穿新衣、给长辈磕头、给老人小孩发新年红包、邻里相互拜年,吃饺子,到本家团聚拜年等。初二到娘家拜年,初三开始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等都制定了一个大概的过节步骤。
这让故安的民众们大开眼界,原来蓬莱的春节是这样过,想想都热闹啊。一些远在其他地方的家人亲戚都可以走访,难怪要放7天假!
当然,再远一些,7天肯定不够,就只有请长假了。
除了引导民众的新春节过法,更重要的就是强调:科教提倡,元老们也希望春节是以家人团聚,亲朋走访,邻里互动为主,就不必都来给元老们拜年了,遥拜一下即可,元老们能感应到。
这要是再像去年来个万人大集会,科教小区估计要被踏平。种点花花草草,搞点园林花园不容易啊,要爱护。
拒绝了所有想来帮忙的一代弟子,让他们都各自回去过年,连秘书都放了假。有家人的去陪家人,没家人的就凑一堆过年。
科教就是大家庭,故安的单身无亲无靠民众很多,但教众兄弟姐妹就是家人,都是各自凑在一起过年。
三十一大早,陆续就有很多民众前往城西的“科教英灵园”,去看望埋葬在里面的亲人。更多的,却是去祭奠他们的教友。
大部分其实已经没有任何亲人的墓前,陆续都有故安的民众们来帮他们擦干净墓碑,整理一下坟前枯萎的杂草。有条件的部分民众还端着酒坛,在一些墓碑前满满的献上一碗酒。
上万人汇集在陵园的中央广场,默默的注视着高耸的纪念碑,将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的名字轻轻的诵读着。
元老们长长的马车队伍出现时,祭拜活动更是到了高CHAO。
在民众们山呼海啸一般的夹道欢迎浪潮中,一众元老不停的向民众们问好,更提醒民众们注意积雪滑倒。随后带着200名科教的正式孤儿,前往中央陵园深处的元老陵园,就看见已经有不少民众拖家带口在里面祭拜了。
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忙,赖祯祥带头,穿越众一起上,帮8名同伴整理了坟头,重新洒上了黄土。
黎明更是亲自动手,感慨的整理着最小的那个坟头,不住安慰流泪的许若云。这是她孩子的“衣冠冢”,里面只有一个密封的小木盒,放着两件小衣服。
马春花从食盒里拿出象征意义的食物,摆在坟前。随后,19名穿越众站成一排,三鞠躬后,每人洒上一杯故安酿造的“高粱红”。
200名孤儿依然是敬少年队礼,再郑重跪下磕头作揖,祝8位已经返回蓬莱的仙尊们新年好。谢平树刘木德等人也跟着长揖致礼。
后面密集的民众们也学着元老们和科长们,有的深深的鞠躬,有的也跪下磕头,朗声祝贺8位仙尊新年好。
元老们祭拜完毕,开始返回故安,中午还得参加各自部门的新春团圆宴,马永万几人还得去护教军陵园区。民众们也开始陆续返回,准备中午的团圆饭。
可以焚香洒酒,禁止烧纸烧物。
这是科教祭拜礼仪的明确要求。
待其余元老和民众们陆续返回陵园中央广场后,趁着暂时没人,黎明让警卫班后退,暂时封住过道,阻止民众前来祭拜。随后从一个木箱子里拿出几样木制和纸制的玩具,放在许若云孩子的“衣冠冢”前,洒上一瓶汽油后点燃。
这样烟雾会很小很小,燃得也很快。
用力紧紧抱住哭成泪人的许若云,黎明注视着坟前缓缓燃尽的玩具,只有劝慰和叹息。
用雪掩盖了燃烧后的灰烬,黎明带着许若云回到中央广场时,又向左边走去。
制止了其他人的跟随,黎明亲自扛着一箱“高粱红”,许若云拎着一个大食盒,走过树林,来到了护教军陵园区。
皑皑白雪的山坡上,望不到头的墓碑面对故安矗立着。有的已经换上了新的雕刻有生前遗像的墓碑,更多的还没有来得及更换,还在打造中。大部分墓前还有过祭拜的痕迹,还有一些民众还在挨个挨个的帮忙整理墓碑。
看样子马永万李大彪他们已经祭奠完了,先回去了。
宋氏三兄弟、祖氏四兄弟、黄添、张智军等部分护教军军官还在,看见黎明和许若云,连忙准备下来迎接,却被黎明摇头挥手示意,让他们忙他们的。
又向民众们挥手致意,示意他们注意下雪路滑,小心安全。黎明将酒打开,从最前面的陈楚廷、杨大伟、梁果、乔进的墓碑开始,在每一座墓前都洒上满满一杯酒。许若云则将食盒打开,象征性的摆在墓前,待黎明洒掉杯中酒,再换到下一个墓前。
两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在飞雪中,一座一座,缓缓的祭奠。
这里埋葬着科教的好儿郎,这是黎明欠的债!
累了,两人就坐在一座墓碑前,休息一会儿再继续。黎明几次让许若云先回去,她却固执的非要和黎明一起祭奠。
夫妻一体,这也是我的债!
祖氏四兄弟和张智军等人祭拜完毕,准备下山,得到黎明允许,上前见礼。
许若云笑着问祖该:“我听说祖然安葬于此,你们家族个别长辈好像有不同的看法?”
祖该脸一红,祖逖倒是诚恳回答:“族中老人认为应该葬回祖坟,不过后来我带几位族老来这儿看过以后,就再也没意见了。”
“恩!”许若云点头说:“老人们的想法也有道理,祖然为护我科教壮烈牺牲,无论安葬何处,我科教后人都应年年祭拜。”
黎明看着远处祖然的墓碑,喟叹道:“青山处处埋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人鼓足勇气,邀请两位师尊去家中吃团圆饭,黎明谢绝了,表示领情,但饭就不吃了。示意几人下山去吧,过个好年。
祖氏兄弟和张智军,一众护教军军官先后恭敬敬礼告辞,宋氏三兄弟和黄添却假意还没祭奠完,远远的守护着。
黎明试着轰了几次,几人舔着脸不为所动,用哀求的眼光看着许若云。
许若云只得帮他们说说好话,黎明也不管了,又不是饿的我!
两人继续挨个祭奠,还不到一半,一箱“高粱红”就没了。黎明正准备下去扛一箱上来,宋中科跑得比猴子还快,扛着一箱酒飞快的上来了。黄添紧随其后,宋中壮和宋中学则跑去中央广场的方向,很快又扛着两箱酒带着几个食盒上来了。
宋中科嘿嘿一笑,露出漏风的门牙说道:“师尊,就让我们几个帮您吧!”
黄添也劝道:“是啊,您这样,下面的弟兄们可不敢喝啊!”
看见宋中科的漏风大门牙黎明忍不住笑,但依然摇头,坚持自己来,几人只得站立在一旁。先是宋中科抓住一次机会,上前帮师尊一个“小忙”,随后宋中壮抓住一个帮师尊倒酒的机会,接着是黄添,帮师尊擦一下面前的墓碑,最后是宋中学,干脆在黎明的必经之路上,抢先一步的整理坟头。
哎!
黎明一声叹息,许若云也只有苦笑。
听见师尊的叹息,前面的宋中学却突然回头,庄重一个军礼,大声的说道:
师尊,弟兄们只会永远感激您!
其余三人也并腿,立正,就在这墓园深处,在先走一步的兄弟们注视下,齐声喊道:
师尊!
弟兄们永远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