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既然他条件这么好,不如就定下来算了。”魏金凤再次提醒蔡夫人。
“凤儿,我觉得这婚姻可是孩子的终身大事。还是再议一议的好。”
三位家长在堂屋里讨论这件大事。
“咱们蔡家是书香人家。不能光图他家有钱。有钱的人家多了,都适合做亲家么?不光要经济条件好,还得了解一下他家的人品,他这个儿子的情况。”蔡邕立即表示要慎重。
魏金凤听蔡邕这么说,只好为自己辩解道:“我就想,这婆家首先得经济条件好。孩子嫁过去了,生活上不受罪。”也难怪魏金凤这么说,虽然有嫌贫爱富之嫌,但是她也许是被蔡家前些年的苦日子搞怕了,生怕女儿将来过不好。
“咱们还是先托人了解一下这周家的情况,然后再商议,好吧?”蔡夫人道。
蔡邕点点头,算是首肯。
魏金凤也不好再说什么。
于是,蔡家托了人,暗暗地了解那个周家的情况。
托人了解到的情况是,周家的经济条件确如媒人所说,在一些山区开有铁矿,在许多城镇开有铁匠铺子,打制各种铁器和铜器,银器等。家里有三房夫人。这个三儿子是第三房夫人生的。自小受到周老爷的宠爱,聪明倒是聪明,只是恃才傲物,太过任性,脾气不好。周家一大家子人都让他三分。听说,他原来提过三次亲。除了有一个他看不上,不喜欢之外,另外两个都是因为他的脾气不好,最后分开了。其中一个已经结了婚,在他家生活了半年。他脾气不好时,经常打人。那个女孩受不了他的脾气,就和他的家人闹,最后被休回娘家了。
“看看,这样的人品,琳儿如果嫁过去,将来势必遭罪。幸亏咱们去了解了。快回话散了吧。”蔡邕得知情况后,立即对蔡夫人说。
“嗯。我这就托人给媒婆传话去。就说咱家琳儿身体不好,恐怕不能很好地侍奉公婆。”
魏金凤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没有了意见。毕竟,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里推。
蔡琳和蔡琰从丫鬟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两人在一起议论了一会儿。
蔡琰对姐姐说:“琳儿,爹娘给你找婆家了。这个周家的儿子,听说人品不好,爹娘没有答应。”
“嗯。”蔡琳点点头,若有所思地。
“你是怎么想的?”蔡琰又问姐姐。
“没怎么想。我现在不想嫁人。”
“你……不想嫁人?女大当婚啊。”蔡琰说。
蔡琰-莫雨晴在蔡家听说,东汉那个时代,女孩子结婚的年龄,普遍是15-20岁。姐姐已经是16岁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
“可是,我不想离开家。我想一直在家里生活下去。”蔡琳说。
“可是那肯定不行。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再说,你也要有自己的儿女。”蔡琰认真地对姐姐说。
蔡琳索性不说话了。
那个年代,子女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和子女商议的,父母看好了就定亲,成亲。
蔡家,因为蔡邕是大知识分子,比较开明。他们决定要和女儿商量。毕竟,是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因为这个周家,一调查就发现有问题,所以也不必跟蔡琳商议了,先就把对方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