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蔡邕带着妻小到吴会躲避宦官,一晃就是好几年过去了。
这几年间,蔡邕在当地扎下了根,交了许多朋友。因为他的才华盖世,无论政治,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在老百姓眼里,他就如同神仙一般,无所不通。因此,大家无论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他请教。如果谁家有红白喜事,迁居,中榜,等等,都会来找他。他会给人写对联,写匾,写墓碑。大家都把蔡邕的字画,当作墨宝,百看不厌,百读不腻。
蔡家的学堂,也越办越红火。除了一开始曹*招来的那批学生,蔡邕又招收了一大批附近城镇和农村学生。如果家庭条件差,还可以免费住读。
这时的蔡琰——莫雨晴,已经十岁了,出落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美女。美女再加上有才,又有这么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学者大教授父亲,早已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人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个小明星了。
某一日,蔡邕带着女儿一起到某人家书写碑文。书写完毕,父女俩走在回家的路上。蔡邕忽然对女儿说:“听闻这附近有个著名的《曹娥碑》,我们不妨去欣赏一下,观摩一下。”
“好啊好啊,爹爹。”蔡琰高兴地说。
《曹娥碑》记载的是公元143年发生在上虞地区的事。孝女曹娥的父亲,上虞人曹盱,传说是姬姓周王朝的后代,能够边打击乐器边唱歌,还能合着曲调舞蹈,是当地祭祀行业很受欢迎的人。那一年的端午节,正是民间祭祀潮神的日子。曹盱指挥着迎神的船队逆江流而行。这天风急浪高,曹盱乘坐的主祭船被打翻,曹盱溺水而亡。人们许久都没能打捞上他的尸体。
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去世八年之后,当时的县长度尚感怀曹娥对父亲的孝心,为其立了碑,命弟子邯郸淳给曹娥写了碑文。她的事迹感人,碑文写的又好,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蔡邕和女儿蔡琰来到《曹娥碑》前,阅读了碑文。由于是晚上,看不清楚,蔡邕举着蜡烛,手摸着碑文,一字一字地细细品读。读完之后,蔡邕挥笔在石碑背面提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爹爹题字何意?”蔡琰问道。
“你根据字面之意揣摩,自然解之。”蔡邕看着女儿,笑道。
蔡琰一边琢磨父亲的话,一边品读那八个字。忽然间她开窍了。“黄绢,绢为丝织品,黄娟指上色之丝织品,固有‘色’字和丝字旁在一起,即‘绝’是也。妇幼,即少女的意思,女字旁加个少,即‘妙’字是也。‘外孙’指女儿的儿子,女字加上子字,即‘好’字也。‘齑臼’就是捣蒜的器皿,受旁加上辛字,就是是‘辞’(‘辞’的繁体)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解释得极好!”蔡邕拍手称好。他说:“只有我儿绝顶聪明,能理解为父的心意。
蔡邕题字曹娥碑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