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这天又恰逢蔡琰百日。
蔡府里上上下下更加重视,人人都满面红光喜气洋洋,如同过春节或者过八月中秋节一般。
蔡府大院里,阵阵凉爽秋风,吹下满园落叶,一片片金黄和红色飘落在青砖铺成的甬道上,恰似一条彩色地毯。盛开的菊花,更把庭院装扮得姹紫嫣红,一派喜庆。
一大早,蔡夫人赵五娘就指挥着丫鬟厨娘和其他下人,在一旁收拾房间打扫厅堂。
丫鬟们到野外采来茱萸,找来做衣服剩余的锦缎布头,做成如同现在辟邪驱病的“香包”,分发给府上大人小孩人手一个。
丫鬟翠翠把缝好的香包拿在手里,正一人一个满院子给人分发。
蔡夫人抱着小女琰儿,坐在厅堂的榻上。旁边是三岁的大女儿琳儿。看到翠翠来了,蔡夫人笑着说:“翠翠,你看这百日小女,长得有多好,一双眼睛滴溜溜地,看上去竟比那一周岁的孩儿还要机灵呢。”
“是啊。”翠翠答应着,看了蔡琰一眼。同时,她拿出一个香包,挂在蔡夫人的衣襟边上。又给琳儿衣襟上别了一个。当她拿出另一个,准备给琰儿佩戴时,琰儿竟然伸出小小的粉嫩手掌,“哦,哦”地向翠翠讨要。
莫雨晴是个急性子,看那翠翠半天还没挂好,有些等不及了,就伸手讨要。她努力憋住不说话-——百岁的孩子,是绝不可能说话的。如若说了,保不齐人家会把她当作怪胎啦!要是那样,她这回穿越可就露馅了。
“看看这孩子,我说她聪明吧。这小小的人儿,竟然知道讨要呢。”蔡夫人笑嘻嘻地对翠翠说。
“真的啊?”翠翠也惊奇地看着琰儿。琰儿咧开粉红色的小嘴,对着大家笑呵呵地。
“你们在那里笑什么呢?”刚从外面进来的蔡中郎问道。
“我们在看这小女琰儿,竟然知道讨要香包,似是比那大孩子还要精明。”蔡夫人回答。
“来,让老夫抱抱。”蔡邕走上前来,从夫人手中接过琰儿,高兴地把她举过头顶。又一上一下地来回甩着,把个蔡琰逗得咯咯咯笑个不停。
另一个丫鬟小莲,到院子里采来了许多小菊花,给家中每位女性头上插上一支。
蔡夫人头上插了一支白色的菊花,小琳儿头上是一支紫色的,小莲正在给琰儿挑选着,想给她插哪一种颜色好呢?
这会子,那个莫雨晴——琰儿,看小莲太磨叽,干脆伸手把琳儿头上那一朵紫色的拿下来,插到自己头上。
“那是我的花花哦”!琳儿一摸自己头上的菊花没了,立即叫喊着哭了起来。向妹妹蔡琰伸出双手。
“来来来,小莲再给琳儿一个好的。比她那个好。”小莲急忙去哄琳儿,给她拿了个粉红色的戴在头上。琳儿才慢慢不哭了。
“这小家伙,出手可真快。”蔡夫人感叹道。
“这小丫头调皮,将来肯定机灵。”蔡邕忍不住夸奖女儿说。
莫雨晴听了父亲的夸奖,心里乐滋滋地。
这时,琳儿的母亲,小妾魏金凤走进来了。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哭,急忙上前询问。
听到琳儿诉说,魏金凤的脸立即拉下来,训斥女儿说:“人家抢就抢去了嘛,哭什么哭?咱能和人家比么?”
蔡邕一听这话,有点不太高兴:“你这话说的不好听啊。怎么跟小孩子计较呢?什么不一样?都是我蔡邕的女儿嘛,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
魏金凤不言语了。
午间,一大家子人在院内摆下酒席。
蔡琰的爷爷蔡棱来了。老人家已经70多岁高寿。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嘻嘻地对儿子说:“你这个小女儿虽然不是男孩子,可是看上去很机灵。”
听了父亲赞扬的话,蔡邕更是高兴不已。他把小女儿出生之前,托钵僧赠与兰花籽,以及夫人生产前看见凤凰在室内飞翔的事,告诉了父亲。
“哈哈,看来这个小女果然不是凡人,你得下功夫好好培养。”
蔡邕急忙点头称是。
莫雨晴——蔡琰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