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年。东汉陈留郡圉县城。
春末夏初的一个明媚日子。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棂,懒洋洋地照进这所蔡家大宅。清晨,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个季节不冷不热,最是宜人。
“快看,那里有一只喜鹊!”丫鬟翠翠指着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高兴地对另一个丫鬟小莲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中国文坛第一才女蔡琰,字文姬的,就要在今天出世了。
蔡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文姬之父蔡邕,号伯喈,蔡邕之父蔡棱,也就是蔡文姬未来的爷爷,原先当过圉县县令,就是如今的县长。蔡邕的叔叔蔡质,文姬的叔爷爷,曾官至京城卫尉,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军区司令员。
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更因精通经史、天文,音乐,书法等等,在京城名重一时,被视为当时文坛领袖。后世尊称他为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按照现如今的说法,就是个文科和理科统统精通的全才,做中科院院长绰绰有余。而且,他还担任着京城太学里的教师,相当于现今北大清华的著名教授。所以,他不仅名满天下,还桃李满天下哩。
蔡邕书写的“禧平石经”被立于当时的太学,即全国最高学府的门前。那时的书法,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还是一门实用技法。全国各地前来临摹抄写之人众多,每天都有上千辆马车停在太学门前,把个街道路口堵得一塌糊涂,就跟现在大城市交通拥堵一样。
由此可见,莫雨晴穿越转世的这个蔡家,是多么优秀的一个大户人家啊。
蔡家将要添丁进口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鸟儿,在这个县城以及方圆数十里,早已是街谈巷议,人人皆知家家明白的大事。
请来的那位当地最好的产婆,和蔡家的丫鬟不时地在卧室内出出进进,人人脸色焦急步伐匆匆。
蔡邕已经焦急地等候在堂屋多时了。家中女性亲朋也多有守候者。
学富五车名满京华的蔡邕,虽才华横溢令人艳羡,门下学生济济一堂,不但在整个京城甚至全国都大名鼎鼎,可是无奈家族人丁不旺。他与夫人赵五娘结婚20载,举案齐眉,夫妻感情甚佳,但膝下一直没有子嗣。为此,五娘到处求医问药,求神拜佛,甚至吃斋行善。可肚子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之前,五娘曾多次愧疚地对蔡邕说:“夫君呀,妾身不能为夫诞下一男半女,延误了夫君的后人继承。不如夫君另娶,以继后嗣。妾身绝无怨言。”
在那个年代,有钱人家娶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蔡邕,却对孔圣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言不当回事。他对妻子一往情深,十分通情达理。他说:“夫人不必为此多虑。有儿有女固然更好,无儿女也没有什么。我们虽然无后,但我夫妻二人性格如此合得来,恩恩爱爱多么幸福。这是老天爷造化,是神明所给予的。我已经很满意了。”
后来,经不住蔡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阻,蔡邕终于娶了一位小妾,姓谭名金凤。这谭金凤的肚子可真是争气,刚来不久即怀上了,很快便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做琳儿,蔡琳。
或许是蔡邕的通情达理感动了上苍,也可能赵五娘的贤惠明智惊动了送子娘娘。在蔡邕40多岁,赵五娘也已年近35岁时,她终于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