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溧阳)的秀美山水,滋养了蔡琰——莫雨晴,使她日渐灵秀,爹爹蔡邕的悉心教诲,又使她头脑插上了聪慧的翅膀。
渐渐地,莫雨晴适应了这种生活,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和MP3,没有一切现代化电器。但是,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这里没有污染,没有虚假生活用品,一切都是纯天然。久居之后,让莫雨晴真的是乐不思蜀。
父亲蔡邕所推崇的儒家学说,正在深深扎根于蔡琰的脑子里。《论语》是蔡琰比较喜欢的一部著作。在那里,孔子讲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一直到如今,过了几千年,这些东西还很有道理,似乎永远不会过时。
莫雨晴在穿越之前,曾经去听过著名教授于丹的讲座。于丹把《论语》里的道理用二十一世纪的大众语言讲解出来,令广大百姓听得入迷。
如今,蔡琰——莫雨晴重新捧读《论语》原书,聆听父亲蔡邕的讲解,对此书更加理解深透。她十分佩服孔圣人。心下暗想: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孔圣人就有这些精辟的论述,用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生活理念,可见我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突出贡献之大之早。
除了背诵与书法,蔡琰最喜欢的是弹琴。
棋类和绘画当然也是蔡琰所爱。但是她更喜欢弹琴。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她对琴类情有独钟。每天花很多的时间练琴。
那时候的琴,都是那种“七弦琴”,顾名思义,总共只有七根弦。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父亲写的“蔡氏五曲”——《游春》《绿水》《坐愁》《秋思》《幽居》,蔡琰都弹奏得相当纯熟。家中凡有客人来往,父亲蔡邕必定要让女儿弹奏歌曲给客人听。久而久之,蔡琰的琴越弹得来越好。受到大家一致交口盛赞。
父亲蔡邕,白日里要教授学生们四书五经,书法,绘画,棋类,弹琴识谱,是十分劳累的。但是,他仍然不忘整理古代经典,著书立说,要把自己毕生的所学所知,通过书籍留给后人,以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流传下去,几乎每天晚上,蔡邕都要在书房里写作到深夜。当他疲劳之极时,就坐下弹琴。用弹奏乐器的方式,来为自己提神。
这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屋外的池塘里,蛙声阵阵,虫儿唧唧,树上的知了更是恬噪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