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喊张果吃饭就成了庐陵王府争相争取之事,毕竟李显下令:张真人每时每刻都在修炼,不得上楼打扰!
那就只剩下联络基本靠吼喽!吼一吼,刚好舒缓舒缓心中的抑郁之气,一举多得。
武当山,大明峰。
武当大明峰原名柱头岩,又称武柱峰、真武坐像,离均州城三十里,为武当山七十二峰之第四十五峰。
这里古木参天,溪流潺潺,瀑布似练,云蒸霞蔚。
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雾缭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时冰柱撑天,琼瑶满地,但是一直以来都尚未开发。
狭窄的山间小路,此刻有数十人在朝着峰顶前行。
“王爷!这孙真人和卫国公可真会选地方,这个地方你看连路都没有,咱们先歇息一下吧!”四月的阳光并不算毒辣,面皮上却滚落着汗珠,正是均州刺史周憬。
而剩下的几个,庐陵王李显、通玄真人张果,还有王府与刺史府的侍卫们,这山路崎岖,李显并没有让家眷们前来。
一大早,李显带着张果去约周憬,前往大明峰实地勘察,周憬虽然心里并不肯定这份奏折会被批准,但是王爷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李显望着几柱玉树临风的陡峭岩峰直插云霄那一座座独立的山峰、巨大的岩石、参天的古树、粗壮的藤蔓、洪水冲刷的壕沟,拿过腰间的水袋牛饮了一番,命众人驻足休息片刻。
李显指着大明峰道:“孙真人和卫国公选址颇为考究,你们且看那大明峰三峰并立直插云霄,二座裙峰形同座椅,主峰高百丈、宽数十丈,果真形似真武神身着道袍。
而近看,其五官具备,脸宠圆润,目光深邃,鼻翼高隆,两手平放于双膝,峰顶茂密的白皮松俨然如真武发髻,天然形成真武修行打坐像。”
“而艳阳高照之日,‘真武坐像’背倚南山,面迎武当山天柱峰,更显金光灿灿,辉煌夺目。据传,此乃真武大帝在大明峰潜心修行得道升真后,留下的自然坐像。”(武当山天柱峰虽然有“天生玄武”,但是没有航拍,不好识别,所以咱们选大明峰真武坐像好说服古人哈)
周憬顺着李显所指方向,放眼望去,果然见到李显所说的“真武坐像”,心里更信了几分孙思邈和卫国公托梦之说。
休息片刻,众人直奔主峰而去,到达山顶,放眼望去,顿生豪迈之感,山峰如利剑,直上破天阙。
半山腰中,苍劲的崖松正伸出它粗壮的虬枝,仿佛要向青天借一片云彩,来装扮其不老的岁月。
花开两处,各表一支。
数日后,李显和陈敬之的奏折到了长安。
武则天正在麟德殿中批阅着奏折,突然看到一封联名的奏折引起了注意,正是李显和陈敬之奏请修武当山大明峰金顶的奏折,便向旁边的高力士询问:“据你的线报,李显在均州城如何?”。
“庐陵王在均州游山玩水,舒服的紧呐。”高力士如实禀告了李显在均州吃喝玩乐的情景。
“吃喝玩乐?这李显竟然奏请要在武当山修金顶,来祈福大唐国泰民安,并说是孙思邈和李靖托的梦。且需黄铜十万八千斤,银五万两,粮另算,你怎么看?”
“据线报,前几日庐陵王去过一趟武当山,想必是喜欢武当山的风景,要在哪里修道吧,假借托梦和祈福的名义,奴才不敢妄言,想必是如此。”
高力士如实汇报了李显在均州的一举一动,并猜测道,毕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不敢乱加揣测和掺和。
“你这狡猾的奴才,那就明天上朝之后商议吧。”武则天笑着向高力士吐槽说道。
第二日,乾元殿,早朝,廷议。
众朝臣先上奏了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春天,无旱无雨无灾情,很快基本上就议事结束。
本来以为可以退下了,武则天突然拿出李显和陈敬之的奏折,着高力士念于众人听,并问道:“众位臣工,不知意下如何?”
众人尽皆一愣,不知武则天是何意,断不敢妄言,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
武则天道:“众位卿家,庐陵王要修武当山大明峰金顶,耗费铜十万八千斤,银五万两,粮草若干,数目巨大,故着众位卿家商议,请列位臣工畅所欲言,绝无怪罪。”
依旧无人说话,朝堂安静的可怕。
武则天只得点名:“户部尚书苏环守,卿乃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说说你的意见。”
苏环守见得实在躲不过,又怎敢提反对意见,只得说道:“庐陵王为社稷祈福,为天下祈福,为太后祈福,乃是忠孝两全之事,虽费十万八千斤,然我大唐国威正盛,并无大碍。”
心里却是郁闷的很,这一个王爷修道还好,要各个王爷都修道,这不是要户部的命吗?
“不可!”此刻武将之中出来一位将军高声反对,众人回头一看,是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
“孝杰,却不知有何不可?”武则天朗声问道。
“启禀太后,孝杰乃一介武人,为其不可者有二。庐陵王乃李姓宗嗣,我大唐道教乃是国本,信教本无可厚非,然庐陵王初至封地,不思虑为国守边牧民,而求修道长生,此一不可;
二不可是如今我大唐虽无边患,然周边部落虎视眈眈,修金顶耗费者巨,万一战事又起,望太后三思。”王孝杰回禀道。
“苏爱卿和孝杰已经说了自己的想法,列位臣工是否还有其他意见?”武则天问道。
众人岂敢再有意见,这一正一反俱有观点,便都齐声说道:“但凭太后裁决,臣等无异议。”
武则天便站起身来说道:“列位臣工,孝杰言之有理,然如苏尚书所说,我大唐基业,自三皇而下,万古未有,区区一座金顶,何伤大雅,此其一;
其二,道教乃我大唐立国之本,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乃至于先帝俱定为国教,而武当乃真武大帝之道场,需加以修缮;
其三,庐陵王李显修金顶祈福社稷,祈福大唐,乃忠孝之士,故准奏!然孝杰所说,亦加考虑,故各地诸王不可效仿。”
“太后圣明,臣等遵旨!”满朝文武皆是长舒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