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边远的西北小城,有一户姓方的人家,几辈人都生活在那里。
第四代子嗣方明,娶妻姜艳,人美性刚,生下二男,为同胞兄弟。
老大方远,老二方近,知己知彼,亲密无间。
方远自小聪颖过人,性格却暴虐乖张,极不安分。脾气臭,拳头硬,一言不合,张嘴就骂,抬手就打;做事混愣,一条道跑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拆了墙,继续闯。
弟弟方近却截然相反,怯懦胆小,安分守己,奉以强者自居的哥哥为偶像,遇事时习惯躲于哥哥身后,受哥哥庇护。
哥哥如舵,弟弟似桨。
在方远尚未离校的那些年,方近的成绩从未掉队。论考试排名,兄弟二人一直稳居前列,却也由此引出诸多龌龊的流言蜚语——外人谁会相信,从不温书复习,目无尊长,拿上学当儿戏的方远会是好学生?
十里八乡,与方远积怨者众多。诽谤与中伤如接力赛般,此起彼伏,愈传愈凶。母亲姜艳受不得委屈,气出了病。方远本人虽嗤之以鼻,却懂得顾及家人——这是人性两面的典型佐证:最凶最硬的人,也有着柔软的一面。
时年十五岁的方远毅然辍学,离家闯荡。
往后,方近的成绩一落千丈。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也只能勉强考入一所末流大学,混了一个专科文凭。
只有他最清楚,看似自己像个好学生,实则学习、考试全靠哥哥……
方远于社会的磨砺中越挫越勇。短短几年,便在省城有了自己的饭店。
店虽小,也是老板。
江湖人做江湖菜,迎江湖客,谈江湖事。方远的硬气与豪爽,以及聪慧的头脑和一学就会、会则灵的本事,让他在几张桌子的小舞台上,用过硬的饭菜加大格局与真性情,结交到各路朋友。
于是,小饭店变大饭店,大饭店变大酒楼……
在即将而立之年,方远已是故乡小城的名人,同乡眼中的大亨。
葵玉,小城中学语文教师,方远的小学同学。论姿色与身条,即使将她放在一线大城,也算得上风姿绰约,楚楚动人。故而周围对其垂涎者,不在少数。
方远二十九岁时,与葵玉完婚。
婚后,方远常驻省城,两地往返,不亦乐乎。葵玉本分,舍不下工作,不愿随夫而去,留守小城家中。
方远命同在小城的弟弟,对妻子和自家之事多加照顾。方近言听计从,极为上心。
次年葵玉诞下一子,取名方克。
眼见方远年纪轻轻,家成业就,妻财子禄。眼红嫉妒者的险恶之心又蠢蠢欲动,从叔嫂身上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编造其谣。
正所谓:风起之处,必有尘。
时隔十五年,针对方远的流言再次搅得小城尘雾飞扬,即便是遥距数百公里外的省城,也无法将其阻隔。
初听时方克不以为然,耐不住“家丑”之声一浪高似一浪,令其心禁不住也渐渐动摇。
方克一岁时,某日,方远突然返家。推门见桌上酒菜齐备,怀抱小儿的妻子与胞弟谈笑自如,亲如一家,妒火中烧。遂掀翻餐桌,抡拳便打,将方近打倒在地。
葵玉极力劝阻,不忍方家兄弟因谣言而结怨,却被丈夫误认为是有意偏袒对方,也惨遭痛打。
邻居们闻声而来,不论真情假意,现场倒是纷纷好言相劝。
方远稍作冷静,不想自己的言行变成三姑六婆们口中“亲者痛,仇者快”的剔牙谈资,恨恨地啐地一口后摔门而去。
经此风波,葵玉身边又多了些不怀好意的异样眼光,每日游走其间,令她倍感煎熬。
方远没了音讯,连弟弟方近也联系不上。万般无奈的葵玉,决定带着彼时年幼的方克逃离是非,一路南下。
红颜命薄。方克六岁时,葵玉死于一场事故,临死前她将方克交与赶来探望的方近。
方克年纪尚小,双亲皆无,只能跟随叔叔重返故土,与叔婶共同生活。他受尽了婶婶的白眼与刁难,在寄人篱下中学会了仰人鼻息的隐忍,笃定的坚信只有自救才是唯一出路。
叔叔方近虽平庸无为,却心系方家前途,与哥哥方远一样,也期盼着天资聪颖的侄子能够考取名校,弥补他们这一辈的遗憾。
在叔叔的引导下,方克曾一度将大学视为自己出人头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凭借其优秀的遗传基因,学习和考试从来都不是方克的压力与负担,甚至还会将其视为战场,用出类拔萃成绩向那些鄙视、杯葛自己的同学示威。
相同的表现还会出现在文化课之外的体育课,以及校内、校外的赛场上。论体质和运动能力,方克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各类奖状拿到手软。
每每站于领奖台上,或位于成绩排名的潮头浪尖时,方克的脸上都会不由自主的流露出那种“舍我其谁”的傲气,成功将同学中那一个个仇视自己的小团体激怒,将自己孤立为众矢之的。
起初他也曾对此感到过恐惧,却在一块块淤青、一道道伤口的疼痛中意识到,沉默和退让并不能令自己更安全,唯有反击。就像在考试中那样,要用实力去为自己正名。
于是,在之后的一次次“战斗”中,他逐渐唤醒了潜藏于血脉中的“疯狂”,兴奋地等待着别人的挑衅,享受着以拳脚痛击对手的快感!
只是部分家长们对此颇为不满。
少年方克很不理解,为什么在这些家长的心中、眼中和口中,自己的孩子说什么都是单纯善良,做什么都是无知天真?即便这些“性本恶者”依仗着自己不受法律约束的年龄,肆无忌惮的拉帮结派,大搞霸凌,对校园里那一只只软弱的“猎物”进行着得寸进尺的抢夺与伤害,也能问心无愧地为他们找到各种说辞,强词夺理的推卸责任?
相反,对于他这个每次都处于被动地位,为自保而应战的个体,却愤愤不平,咄咄逼人?好像他才是每一次引发冲突的罪魁祸首!
后来,方克明白了。正是因为这群不怀好意的家长,在茶余饭后、无所事事的闲聊中,向他们的孩子,也就是那些缕缕挑衅自己的少年,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着各种被恶意歪曲的“方家丑闻”,才会导致他们的内心对方克充满歧视,进而发展到言行上的欺辱。连同他们的家长在内,都以势力的眼光,将方克看作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可以放肆调侃,任人宰割。
不想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玩意儿”,居然处处领先,甚至连动手干架都占不到便宜,他们怎能不气急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