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人来到陌生的东方,文化上的冲突在所难免。对待异文化的方式和立场,也彰显个人的智慧与修养。特鲁西埃和日本足协之间的关系一直矛盾不断,最明显的是他提拔年轻人和日本固有的尊长传统互相抵触。特鲁西埃一方面坚持己见,一方面留有余地,照顾东方的人际伦理。最明显的例子是老将中山雅史的入选国家队,他在日本足协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让步,但他随后以避开出席阵容发布记者会的举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应该承认,特鲁西埃对于日本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应努力,也对日本民族性格有了不少了解。在鼓励球员进攻精神上,他能从日本文化中汲取论据。在世界杯前对瑞典的最后一场热身赛结束后,他站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中央,用日语向5万多名观众高喊:“我们一定努力!请大家给国家队支持!”他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米卢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比较散漫随意的他入乡随俗,对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迁就乃至适应、摹仿,最后的结果是看起来被同化成了一个中国式的米卢。我们希望他给中国足球带来的除了“快乐足球”之外,还有更多,他却令人失望地到期离去。尽管他说爱上了中国,但谁都看得出他只想作一名过客。他说:“态度决定一切。”可他的态度本身就略显模糊。
第三,球员!
日本队的核心球员,中田英寿最近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做“为了球队而存在的中田”,改变了以往那种孤高自赏的冷漠形象。以前他和球队一起出国比赛,英语流利的他能在餐馆点菜,当其他队员请他代点时,他竟然说:“我学英语不是为了给你点菜。”不过,现在他对队友明显亲切了很多,他和主帅特鲁西埃曾经关系冷淡,现在也有说有笑。对于他在世界杯后退出国家队的传闻,中田迅速做出反应,他愤怒地说:“这些荒诞的假新闻会快速传播并破坏气氛。”当有记者问起他是否是球队的核心领导时,中田以顾左右而言他的回答把话题岔开。
中田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顶级球员,个性也以独特闻名,不过,他的行事或许没有中国队内的一些所谓“大佬”威风。至少,在日本队失利后,中田不会去点名指责某个队友“水平不够”。反之,我们看到的中国球员表现得令人心寒。范志毅在中哥之战后接受媒体采访,说杨晨在处理一个球上“还是经验不足”。姑且不论杨晨在欧洲有不亚于他的实战经验,无论如何也不能公开批评同样拼了命的队友。此类自相褒贬在中国队中简直蔚然成风,还怎么能维持球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集体内部的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可能是人性的痼疾,但日本队球员们绝对不会如此公然,如此嚣张。中山、川口等替补球员的内心肯定也有对无法上场的不满和抱怨,但他们有谁会在媒体上放言无忌,乃至当面顶撞主帅?这样的队伍不用上场,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中国球员所处的环境使他们普遍有一种“大爷”心态,时常流露出夜郎自大式的骄狂,它和自信截然不同,体现的是心态的浮躁和素质的低下。日本球员们说的最多的是“努力”,中国球员则习惯于事先在嘴上取得胜利。一但遭受挫折,这种骄狂往往会转变成极度的自卑,被挫折感折磨到继续消沉。说到底,中国球员被宠著捧著护著养著,很多人的精神上先天就成了畸形。一般中国人认为,日本有钱,日本的足球运动员当然更加有钱,其实不然。日本联赛的统计表明,J联赛球员平均年薪是1200万日元,J2联赛球员为900万日元,这笔钱在日本的收入群体中并不能像中国球员那样占据最顶层。而且由于足球生涯只有十余年,70的日本球员担心退役后的生活来源和人生轨迹,他们也难以象不少中国球员似的,摇身变为董事长甚至政府官员。单独以金钱计算,日本球员在日本肯定不如中国球员在中国混得好。去年,日本某俱乐部签下一名候补门将,年薪只有120万日元,那位年轻人说得很清楚,没钱暂时不要紧,他热爱的是足球。
和日本球员们站在一起,我们的国脚们确实应该感到羞愧。
第四,球迷!
世界认识了日本球迷。
日本球迷在主场的第一场比赛就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声势。在琦玉体育场,五万多名日本队支持者把观众席变成了蓝色的海洋。接下来,在横滨,在大阪,同样的景象再次上演,而且气氛更加热烈火爆。
中国球迷也在韩国亮了相,原定的“十万大军”只来了三万多人,令韩国方面大感失望。最让人难堪的是,中国球迷展示出的是中国人的民族弱点和社会弊端。虽然只是些小事,却能让人羞愧遗憾。
90以上的日本球迷都穿著一样的日本队蓝色队服。从帽子到背包到鞋子,从扇子到哨子到头巾,都有日本队式样的统一产品(也说明了日本足协的市场开发工作非常成功)。在比赛中,日本球迷有相同的口号和歌曲,整齐如一的手势。不仅在现场,就是在全国各地的直播屏幕前,日本球迷也以言行划一团队形象出现,这种集团主义正是日本民族的特性。一位来日不久的中国人看了,感叹道:“我终于明白日本人为什么能欺负中国那么久。”日本球迷在球场打出的标语是自己喜爱的球员的名字,电视上能看到“奋斗!小野!”“酋崎正刚:铁壁”等巨大的横幅,还有一件超大的日本队队服也在球迷们手中传递。许多欧洲记者都对日本球迷的狂热和气势震惊了。
中国球迷们的著装五花八门,红色是主调,但样式上有唐装,有休闲衫,有运动服。(足协吵著没钱,却不值这种最简单的队服市场开发。)细加分辨,原来那些红色衣服也大有学问,好多只是利用看似中国队队服,堂而皇之地写有公司名字,其实是在作广告。这是只有中国人能想出来的小聪明,而中国就毁于这种小聪明。除了开场的国歌齐唱以外,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球迷陷入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1000名哥斯达黎加人的喊声完全可以压住10000名中国球迷。和日本人的歌声口令相比,中国球迷一会吹个“打靶归来”,一会唱个“真心英雄”,不但缺少声势,反而在球队落后挨打的情况下显得滑稽。更别提那些各地球迷协会的旗帜和标语,简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个人高于集体,地方胜过国家,这样的荒唐观念在以国家队较量为形式的世界杯舞台上得以“发扬”,完全是一出悲剧。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国政府收紧去国外看球的政策,是因为有关部门发现,大量球票和看球费用不是由个人支出,而是使用公款,美其名曰“公关”或“宣传”。可以说,世界杯三场球结束,中国的国有资产又流失了不少。在几场比赛的看台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中国观众。那些几十人一伙为某企业做广告的“活标本”倒也罢了,还有大量的幼儿和儿童以及看似对足球无甚兴趣的妇女,她们去韩国做什么?从那里得到的球票?一切都令人生疑,利用送球票行贿的腐败行为早已被揭露,实际情况不得而知。
日本球迷象征的是自豪、团结、活力和信心,中国球迷则心安理得地展示自己身上的阴暗。两种特点,恰恰也暗合一百多年来两个民族的命运。
28年前,成都U-17独挡日本U-17,让对手过不了半场24年后,日本U-17胜阿根廷、平法国、扛巴西,中国U-17…
1987年,一支名为“全日本高中”的球队曾造访四川成都,1:0小胜成都体工队。但拥有马明宇、李庆等小将的成都体工队虽败犹荣,因为他们几乎完全控制了局面,日本队靠一次偶然的反击才锁定胜局。日本队的主教练赛后还专门与体工队时任主教练辜建明单独交流半个小时,话题只有一个——“你们,是如何培养出这批优秀球员的?”
1987年,马明宇们年方17,也就是说,成都U-17独挡了日本U-17,比赛中大多数时间内让对手过不了半场……2011年,日本U-17却差一点雄霸天下——世青赛小组赛胜阿根廷,平法国,小组头名出线,继而以2:3惜败给巴西。赛后,日本青年球员们眼中噙满泪水。或许该哭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28年间,中日足球的差距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