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我!救命啊!”徐允祯的瞳孔急剧放大,脸上尽是绝望,惊恐地大喊着。
“不要!不……”
人群中的张维贤也张嘴大喊。
“五殿下,刀下留人!”
然而,朱由检手中的大刀毫不留情地朝着徐允祯的脖子砍去。
“你这忘恩负义的叛徒,去死吧!”
太和殿内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致。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恐。
那颗被砍下的脑袋在地上滚动,鲜血喷出,刺鼻的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朱由检则高举着滴血的大刀,犹如从地狱走出的杀神,双眼猩红,面容狰狞。
“还有谁?”
他怒吼一声,如同惊雷在大殿内炸响。
“吼吼吼!”
方正化等人也跟着狂吼,将手中的钢刀指向前面的武官们。
那一把把钢刀寒光闪闪,令人胆寒。
一股浓烈的死亡气息,在全场迅速蔓延开来,令人窒息。
前排的武官们吓得面色苍白,身体不停地颤抖,不由自主地向后连连退缩。
毕竟,人的脖子可比不上钢刀坚硬。
而且,朱由检连军方的二号人物、堂堂国公爷都敢砍,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上去无疑是送死。
在朱由检的示意下,朱由校出场来收尾了。
“五弟,行了,收起你的刀!这里是朝堂重地!”他呵斥道。
“虽说父皇给了你一本红黑榜,让你能分清谁忠谁奸,但你也不能如此滥杀。朝廷自有规矩,不管谁有罪,都得交由三司审定才行。”
朱由校这话在满殿文武大臣听来,犹如惊雷炸响。
朱由检掌握一本忠奸红黑榜?
这可太恐怖了。
这岂不是意味着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能对他们进行清算吗?
所幸朱由校的下一句话让他们稍微安心。
“正如吾皇弟所说,大明确实已经腐朽不堪。但这也不能全怪诸位爱卿,皇帝也有责任。”
听到朱由校主动揽责,大臣们都怔怔地看着站在御台上的皇帝,心中又惊又喜。
“所以,朕决定,烧毁红黑榜,给诸位爱卿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由检这话一出,就像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吹散了群臣心头的闷热。
他们看向朱由校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感激。
“不过,长此以往,国破家亡的悲剧肯定会发生。我们到时候都不会有好下场。”
朱由检的话振聋发聩,大臣们不自觉地低下头。
只见朱由检目光深沉地扫视着群臣,提高声音大喊道:
“众位爱卿,朕想要重振大明,你们可愿与朕一同努力?”他的声音充满激昂。
皇上既不追责,还愿意继续带着自己玩,群臣自然是欣喜若狂,立刻跪伏在地,高呼之声如海啸般响起。
“臣等愿意!”
他们重重地向地上磕头,殿内又响起额头与地面撞击的清脆声音。
“臣等必定痛改前非,效忠皇上!”
朱由校不禁有些愣住了。
这些朝堂大臣平时不是都很倔强吗?
此刻怎么如此温顺听话呢?
朱由检的脸上却浮现出一抹讥笑。
敢跟皇权作对,难道以为我手里的大刀不利吗?
不服就砍,砍到服为止。
群臣里真正不怕死的没几个。
只要皇帝敢打破常规,手持钢刀,就没有对付不了的臣子。
朱由校抬手道:“众爱卿都起来吧,朕相信你们的忠诚!”
等群臣起身站好后,他又深情地说:“大明是朕的,也是众爱卿的。重振大明任重道远,需要众爱卿全力支持才行。”
群臣躬身行礼,齐声表忠:“请皇上吩咐,臣等必定尽心尽力!”
“好!”朱由校兴奋地说道。
“朕现在给众卿一个任务:大家就在此地写一份工作总结与计划书。”
群臣面面相觑,眼神里满是疑惑。
写工作总结与计划,字面意思倒是好理解。
可皇帝让他们写这个做什么呢?
朱由校接着说:“总结部分主要写各自过去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不足写得越具体越好。大家要深入反思,以达到警醒和启迪后人的作用。”
懵逼的群臣更懵逼了。
朱由检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这不就是认罪书吗?
大家犹豫起来,心里暗生抵触情绪。
写认罪书,把把柄交到皇帝手里,谁都不愿意做这种蠢事。
不过,刚刚表忠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朱由检没有理会群臣的反应,自顾自地继续说道:
“计划部分就是写你以后具体怎么做,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达到什么目的….”
群臣这时彻底明白过来。
写总结与计划,看似简单,实则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以后只能任由皇帝拿捏了。
看着大臣们紧张的样子,朱由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还是皇弟有办法啊,一篇文章就轻松把众臣拿捏住了。”
朱由检一边在御台上踱步,一边淡淡地说:“这就算是朕对众卿的一次考核吧。朕会根据你们的文章质量来量才适用。如果文章特别优秀,朕绝对不会吝啬赏赐,高官厚禄都会给你们。”
接着,他着重强调:“朕不需要你们写些空洞无物的锦绣文章和长篇大论。只要你们把事情讲清楚,反思到位,并且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
朱由校从王安手中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茶,而后脸上带着笑意,对着大臣们缓缓说道:
“朕今日便在此处陪着诸位爱卿,你们当中谁写完了文章,就呈递给朕审阅。只要那文章能让朕满意,爱卿们即刻便可回府。反之,那文章只能被退回重写,直至合格,方可离开此地。”
他的神色镇定自若,语气也极为平淡。
然而,群臣却分明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威压。
那威压如同实质一般笼罩着众人。
大臣们不由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朱由检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着朱由校的每一个举动,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感慨。
其实,他之前只是简单地向朱由校交代了几句,想让朱由校暂且稳住这些大臣,将他们留在宫中写文章。
这样才方便自己开展后续的行动。
可他没料到,朱由校竟然能借此事大做文章,而且取得的效果简直堪称绝妙。
如此看来,史书上所记载的,也并非完全可信。
那些说朱由校是一个沉迷于木匠活的昏庸皇帝的评价,实在是有失公正,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