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遇刺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飞鸟一般,迅速在京城之中传播开来。
那些与朱由检敌对之人,心中难免幸灾乐祸或者是暗自欢喜;
而有人则是忧心忡忡,担心刺杀案会给京城带来更大的动荡。
不过,此事倒也没有在京城激起太大的波澜。
可随着皇上震怒之下,连发几道圣旨,整个京城的文武官员全都慌了神。
在过去,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定会在入宫前,互相串联商议应对法子。
然而,朱由检近期施行的那些残暴手段,犹如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之剑,硬生生地把他们这样的念头掐灭了。
至于想要在军队上面打主意,那同样是没有半点希望了。
当前情况与皇帝登基那会已迥然不同。
皇上再加上朱由检,他们手里已经掌握了一支数量庞大,且战力强大的军队。
只要京营那支军队敢有异动,绝对会被皇上调大军直接碾压剿灭。
于是,京城四品以上官员们接旨后,纷纷老老实实且又忐忑不安地前往皇宫。
他们的脚步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无尽的担忧。
他们心中暗自揣测,这刺杀案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呢?
皇上召集他们观礼,除了震慑他们外,究竟还有何深层次目的呢?
皇上会不会将刺杀案调查扩大化,而自己又是否会被卷入其中呢?
这些问题如同鬼魅一般,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挥之不去。
有的官员在路上悄声交流着,试图从对方的口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然而,每个人都守口如瓶。
他们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哪怕是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亲军上直二十六卫的统率,都是高官勋贵子弟担任。
他们在接旨前,就已收到家里传来的严厉警告,不许有任何抗旨与不端行为。
此刻,他们的少爷架子荡然无存,丝毫不敢耽搁,立马整军往集合地点赶去。
他们深知,自己的家族荣耀与自身的性命都系于这一次的行动之上。
而那几个驻地不在京城的卫军,则被要求其主要军官全部赶过来。
皇宫内外的气氛都分外紧张压抑,就仿佛处于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秦邦屏率军在皇宫外巡视。
他们犹如一群饥饿的猎豹,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个赶来的文武官员和军队。
似乎一旦发现异常,他们就会如同扑食的猛兽一般,随时出手予以剿灭。
至太和殿几道宫门及沿路,不仅有锦衣卫那如鹰犬般的严密监视,还有勇士营军队。
所有人入内,一律要接受锦衣卫的严格盘查与搜身,不得携带任何兵器。
除此之外,还有三支庞大的军队,正急匆匆地往三大营的驻地赶。
这三支军队以信王军为主力,白杆兵秦邦银、勇士营孙元化和戚家军的副将三人各领一队士兵追随。
他们将趁三大营的主将不在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其兵权。
而当奉旨过来的官员们和军队到达太和殿前广场时,他们更是惊呆了,心里隐隐产生了不祥的预感。
只见广场四周,站满了手持武器、身着盔甲、威风凛凛的士兵。
那些士兵如同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站着,却散发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气息。
还有一队队士兵在广场上来回巡逻。
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节奏,仿佛是死亡的倒计时。
遇到有乱跑和大声嚷嚷的,他们不分对方是什么级别官员,拿起鞭子就抽打。
一品以上的官员,被太监引到太和殿围墙上,与皇帝站在一起观礼。
朱由校早就在华盖之下端坐着。
他的面容冷峻,如同冬日的寒铁,显示着他内心的震怒。
那震怒仿佛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笼罩着整个广场。
广场最前面,靠太和殿宫墙边,被划成左右两个一品以下文武大臣的观礼区。
各军队千户以上的军官,也一律被引至武官区域站定。
广场上已被划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条形框框,是各支军队的指定集合区域。
整军之事来不得半点疏忽。
稍有不慎,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一旦被鼓动起来,就可能演变成不受控制的激烈的流血冲突。
朱由检在东方不败等武林高手的护卫下,站在广场的指挥台上。
四周两公里以内,已经过军队地毯式的一轮又一轮搜索。
一千米以内的高处,都已被东方不败手下的高手占住。
这些高手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幽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安全方面,可说已然无忧。
朱由检密切注视着广场上的动静,并不断向身边的传信兵发出指令。
他的眼神冷静而深邃,仿佛他是现场唯一一个掌控全局的人。
这时,一个士兵跑过来大声报告:
“信王殿下,时辰已到。”
朱由检应了一声,随即吩咐道:
“传令,从即刻起,所有入宫之人,全部带至迟到区域跪下。”
一个传信兵当即飞奔离开。
朱由检缓缓转过身来,面容冷峻肃穆。
犀利的目光犹如实质般,扫视着下方一众文武大臣。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位,今日皇宫惊现刺杀之事,本王侥幸捡回一命。但此事绝不能就此罢休。谁若妄图阻拦,那便是与本王为敌!”
他的话语仿若出鞘的锋利宝剑,冰冷的剑刃直直刺入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底,令众人皆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据锦衣卫密报,刺客大多出自军方,且牵连朝中诸多大臣。本王已禀明皇上,即刻对上直二十六卫和皇宫净军进行全面整顿,务必清查其中的不法之徒。”
此言一出,那些文武大臣们齐皆震惊。
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朱由检竟是想借着此次刺杀案件,布下如此庞大的棋局。
大臣们彼此对视着,眼神交汇间仿佛传递着千言万语,暗流涌动。
当今皇上仅凭借外调而来的数千戚家军,就已然不将群臣放在眼里。
若是再让他掌控那十几万重兵,那日后朝堂上哪里还有他们说话的余地呢?
这整军之事绝对不能让其发生,必须想尽办法阻挠、破坏。
大臣们一个个的眼神变得坚定与无畏。
此时,朱由检再次抬高声音,大喊道:
“诸位,对于整军一事,可有何异议?”
这哪里是询问意见,分明是明知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