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陈怀民对杨惠敏的事情避而不谈,但在舒斯特尔这个“大嘴巴”的好心提醒下,所有人都知道了。
那位给上海仓库献旗的“圣女贞德”是陈怀民的老乡,甚至可能是青梅竹马。
兰州机场的训练与生活本来就比中央航校笕桥机场要枯燥很多,关注淞沪前线新闻的同时,打趣陈怀民就变成了第四大队的保留项目。
直到有一天,乐以琴在训练后找到了陈怀民,悄悄递上了一封辗转来到兰州的信,还有一只烧制而成的青绿色茶壶。
署名居然是“王璐璐”。
乐以琴解释说道:“那个姑娘听说你在南京空战里受了伤,发了疯一样地去皖南医学院找你。”
“但她到皖南医学院的时候,你已经出院离开了。”
“之后更是到处打听你的下落,恰好她有一位同学与我是好友,这才让我将这封信转交给你。”
陈怀民看向手里写着“怀民兄亲启”的信封,还有那只青绿色的茶壶,一时间竟不敢打开信封。
乐以琴看向陈怀民,轻声吟诵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据说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是在你们镇江的芙蓉楼写的……”
“那姑娘应是对你情根深种,但出于女孩子的矜持,不好意思开口剖白,便用这只茶壶作为了替代。”
“倒是学弟你……”
陈怀民岁数比乐以琴小一些,入学也比他更晚。
乐以琴在陈怀民要被编入侦查组的时候,还帮他给老师高志航说过情。
两人后来师出同门,都是驱逐司令高志航的得意弟子。
所以,第四大队当中,乐以琴对陈怀民都是以学弟相称的。
乐以琴看向为难的陈怀民:“你心中究竟所许何人?”
陈怀民听到乐以琴的话,沉默片刻后说道:“当初,学长你用刘粹刚老师与许希麟师娘的故事,劝说我不妨早些成婚……”
“现在你还这样觉得吗?”
乐以琴沉默了,他将信轻轻拍在了桌上,用那只青绿茶壶盖住。
“学弟,我不劝你了!”
……
关于陈怀民与杨惠敏的讨论在第四大队里很快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飞行员们对布鲁塞尔会议的关注。
1922年2月6日,九国公约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公约第一条声明“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其核心内容是肯定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12日,中国代表团长顾维钧根据盟约第10、11、17条向国联秘书长提出了申诉,要求国联行政院采取必要措施,以制裁日本并援助中国。
10月6日,国联大会通过了远东顾问委员会提交的两个报告书和一个决议。第一报告书指出,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无法依据现行合法约章或自卫权进行辩护”,违背了《九国公约》与《巴黎和约》,但并未明确宣布日本为侵略者;第二报告书则建议《九国公约》签字国召开会议,“并与其他在远东有特殊利益的国家携手合作,寻求以双方认可的方式解决此次争议。”
在敌强我弱、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以苦战赢得世界同情,推动布鲁塞尔会议召开,以寻求解决日本军队步步紧逼的办法。
上海仓库的那一场戏,既是打给苏州河对岸的洋人看,也打给欧洲大陆的洋人看。
他们若看了这出戏,或许会被其中的悲情与苦情所触动,中日战局或许便会出现转机。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并被迫与日本和谈,根据《马关条约》,中国需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并割让辽东半岛。实际上,日本利用这笔巨额赔款,不仅用于扩充军备,还建立了金本位制度,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秘密地将条约内容透露给了包括英、法、俄、德、美在内的主要西方列强。得知条约内容后,俄国、德国和法国迅速采取行动,联合向日本发出外交照会,正式劝告日本政府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领有权。
最终在三国武力威胁下,日本放弃割占辽东半岛,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中国政府首脑肯定会盘算:倘若布鲁塞尔会议达成合议,要求日本撤军,三国干涉还辽的旧梦是否就能重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双方激战月余,虽然中国军队给予日军不小的杀伤,但最终战果还是日军占领上海后,主动宣布停战,随后在国联斡旋下,双方达成《中日停战协定》。日军除留下海军陆战队及宪兵共2500人以外,全部撤离上海。
11月3日,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召开,旨在调解中日冲突。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19个国家参与了会议,但日本和德国未出席。会议期间,尽管国际社会表达了对日本的谴责,但并未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三国干涉还辽的故事脚本,没有了续集。
上海仓库孤军的奋战,只是激起了国际社会的一点浪花。
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发表社论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
谢晋元甚至成为1937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刊的内文写道:“坚守在四行仓库里的中国官兵,耀眼地出现在硝烟弥漫的上海。这是当年最为轰动的一次抵抗。”
在当日《申报》的民生板块,发布了一条豆腐块大的消息——新垃圾桥南今日已许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