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好。"林宇从桌上拿起几个零件,熟练地组装在一起,严丝合缝,"关键在于统一的尺寸标准。本官已经制作了标准模具,只要按模具制作,就不会有问题。"
马员外看得两眼放光:"妙啊!这样一来,产量大增,成本大降!大人真乃神人也!"
林宇笑而不语。这套标准化生产方法在现代再普通不过,但在这个时代却是革命性的创新。
"马员外,你负责招募工人,采购原料。诸位工匠,你们负责教授学徒,监督质量。"林宇环视众人,"本官只有一个要求——精益求精。清河犁的名声不能砸!"
众人齐声应诺。就这样,清河县第一家"官督商办"的犁具工坊悄然成立。
起初,工坊只招募了二十名工匠。但随着订单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马员外果然有商业头脑,不仅在本州各县城开设了专卖铺面,还通过商队将犁具销往邻近三州。短短三个月,"清河犁"的名声就传遍了方圆五百里。
"大人!大喜啊!"这天马员外兴冲冲地闯进县衙,连礼数都顾不上了,"刚接到州府来的订单,要五百架犁具!说是要作为'劝农利器'分发各县!"
林宇放下手中的公文,微微一笑:"哦?州府也知道了?"
"何止知道!州牧大人亲自试用后赞不绝口,说咱们清河犁是'利国利民之神器'!"马员外激动得满脸通红,"大人,咱们发财了!"
林宇故作贪婪地搓了搓手:"好!好!马员外,这事你办得漂亮。本官不会亏待你。"他顿了顿,"不过产量跟得上吗?"
马员外面露难色:"正要跟大人说这事。现在工坊已经满负荷运转,但铁料供应跟不上..."
"铁料?"林宇眼前一亮,"咱们县北不是有座铁矿山吗?"
"是有,但产量不高,而且..."
"而且什么?"
马员外压低声音:"那矿山是州府周大人的产业,价格比市面高三成..."
林宇眯起眼睛。这个周大人他听说过,是州府的通判,专管矿税,是个有名的贪官。
"无妨。"林宇计上心头,"你亲自去一趟州府,带上二十架最好的犁具,求见周大人。就说...本官有意与他合作。"
马员外心领神会:"小的明白!这就去办!"
一周后,马员外带回了好消息——周通判同意以市价供应铁料,条件是每卖出一架犁具,他要抽一成利。
"一成?"林宇装作肉痛的样子,"这老狐狸...罢了,答应他!"
有了稳定的铁料供应,工坊产量大增。林宇趁机扩大了生产规模,不仅招募县城闲散劳力,还开始向周边村庄扩展。
这天,林宇带着赵虎来到城西最贫困的王家村。与两年前相比,这里虽然有了些许起色,但仍是县里最穷的地方之一。
"大人,这村子土地贫瘠,村民多以打柴为生,日子艰难。"赵虎小声介绍。
林宇点点头,径直来到村长家。老村长听说县令驾到,慌忙迎出来,跪地就要磕头。
"老丈不必多礼。"林宇扶起老人,"本官此次来,是想给村里一条活路。"
老村长茫然地看着他:"大人的意思是..."
"本官想在王家村设一个犁具部件加工点。"林宇解释道,"由县里提供原料和模具,村民负责制作木制部件,县衙统一收购。"
老村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是真的?"
"千真万确。"林宇笑道,"一个合格的犁辕,县衙以五十文收购。一个熟练工,一天能做三个。"
老村长手指颤抖着算起来:"一天一百五十文...一个月就是...就是..."
"四两半银子。"林宇替他算完,"足够一家老小吃喝了。"
老村长老泪纵横,又要跪下:"青天大老爷啊!"
"别急。"林宇扶住他,"本官话说在前头,质量不过关的,县衙可不收。"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老村长连连点头,"小老儿亲自监督,绝不让大人失望!"
就这样,王家村成了第一个"犁具专业村"。县里派来工匠指导技术,提供标准模具。村民们白天种地,晚上做木工,生活很快有了起色。
一个月后,林宇再次来到王家村时,几乎认不出来了——村道整洁了,房屋修缮了,连孩子们的脸上都有了血色。
"大人请看!"老村长骄傲地展示着仓库里堆放的成品,"这一个月,咱们村做了六百多个犁辕,全都合格!"
林宇随手拿起一个检查,果然做工精良,尺寸精准。他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赵虎,通知账房,按约定价格收购。"
当白花花的银子发到村民手中时,许多人激动得哭了。一个中年汉子捧着银子,突然跪在林宇面前:"大人!小的替全家老小谢大人恩德!从前小的打柴,一天挣不到十文钱,如今..."
林宇连忙扶起他:"不必如此。本官也是看你们手艺好,能赚钱罢了。"他故意提高声调,"记住了,做得好才有钱赚!"
村民们齐声应诺。离开王家村时,赵虎忍不住问:"大人,为何不说实话?明明是为了帮他们..."
林宇瞥了他一眼:"赵虎啊,本官可是'贪官',贪官会做赔本买卖吗?"
赵虎会意地笑了:"小的明白了。"
王家村的成功经验很快推广到其他贫困村。林宇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分配不同的部件制作——有的专做犁辕,有的专做犁柄,有的负责铁件打磨。县里则设立总装工坊,统一组装销售。
这种"分散生产,集中组装"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不到半年,"清河犁"的产量就翻了三番,销路扩展到八州之地。马员外赚得盆满钵满,对林宇更是言听计从。
随着犁具产业的兴旺,相关行业也被带动起来。铁匠铺、木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运输队、货栈应运而生;甚至连饭馆、旅店的生意都好了起来。县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欢快的锤击声和锯木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天,林宇正在书房核算最近的账目,马员外兴冲冲地跑来报告:"大人!咱们的犁具卖到京城去了!"
"哦?"林宇挑眉,"怎么回事?"
"是工部李大人回乡省亲,路过州府时看到了咱们的犁,当即订购了一百架,说要带回京城试用。"马员外兴奋地说,"若是工部认可,说不定能成为官制农具!"
林宇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倒是个意外之喜。若能得到朝廷认可,不仅销路不愁,他在官场上也多了一份筹码。
"马员外,立刻精选一百架上等犁具,免费赠予工部试用。"林宇当机立断,"另外,准备一份详细制作图说,一同呈上。"
马员外有些肉痛:"免费?这..."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林宇意味深长地说,"只要工部认可,还怕没有银子赚?"
马员外恍然大悟:"大人高见!小的这就去办!"
马员外走后,林宇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繁华的街市,心中感慨万千。两年前,这里还是个死气沉沉的小县城,如今却生机勃勃。百姓们或许还以为他是个贪官,但生活确实变好了。
正沉思间,赵虎匆匆进来:"大人,王家村老村长带着村民来了,说是要感谢大人恩德。"
林宇皱眉:"不是说了不必感谢吗?"
"拦不住啊。"赵虎无奈道,"他们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泽被苍生',非要亲自送给大人。"
林宇叹了口气:"罢了,让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老村长带着十几个村民代表走进院子,恭恭敬敬地抬着一块红布覆盖的木匾。
"大人!"老村长跪下叩首,"王家村全体村民感念大人恩德,特制此匾,聊表心意!"
林宇掀开红布,只见匾上"泽被苍生"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他故作不悦:"老丈,本官说过,这只是生意..."
"大人不必隐瞒了。"老村长泪流满面,"小老儿活了大半辈子,岂能不知好歹?那犁辕的收购价,比市面上高出三成!大人分明是在变着法子救济我们..."
其他村民也纷纷跪下:"青天大老爷啊!"
"大人恩德,我们永世难忘!"
"从前骂过大人,真是瞎了眼..."
林宇一时语塞。他没想到这些朴实的村民早就看穿了他的把戏。沉默片刻,他叹了口气:"都起来吧。这匾...本官收下了。不过..."他板起脸,"对外就说本官强买强卖,逼迫你们送的。明白吗?"
村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县令大人为何要背这个骂名。只有老村长似乎懂了什么,深深一揖:"小老儿明白。大人...用心良苦啊。"
送走村民,林宇让人把匾挂在书房。赵虎忍不住问:"大人,为何不让他们说出真相?"
林宇看着那块匾,轻声道:"赵虎,你说一个'贪官'突然变成'青天',上头会怎么想?"
赵虎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小的愚钝!大人这是...明哲保身!"
"不错。"林宇点点头,"现在这样最好。百姓得了实惠,本官维持了人设,两全其美。"
然而,林宇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沾沾自喜于计划顺利时,工部那位李大人,可不只是对犁具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