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连忙扶起老人:"老丈不必如此。本官身为父母官,理当为百姓谋福。"
随着灌溉系统的完善,李家村的田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林宇趁机推广新作物和轮作技术,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秋收时节,看着金黄的稻浪,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要给林宇送"万民伞"。
"不必了。"林宇婉拒了村民们的好意,"本官只是尽了本分。若你们真要感谢,就把多余的粮食存到县衙设立的'义仓'里,以备荒年。"
这"义仓"是林宇的另一项创举。农民们可以将余粮存入,由县衙统一管理,遇到荒年时可以平价购买甚至借贷。起初大家心存疑虑,但看到县衙账目公开透明,渐渐放心了。
李家村的成功经验很快推广到其他村庄。两年下来,县城周边六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林宇又着手改善县城商业环境。
他先是减免了小商小贩的税费,然后又修建了专门的集市区域,规范交易秩序。最让商人们惊喜的是,林宇居然组织了一支护卫队,专门保护往来商旅的安全。
"大人,这支护卫队花费不小啊。"赵虎看着账目发愁。
林宇笑道:"放心,商人们'自愿'捐的银子足够维持了。再说了,商业繁荣了,税收自然增加,不亏。"
果然,随着商业环境的改善,县城日渐繁华。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带来了各地的见闻。清河县从一个闭塞的小县城,逐渐变成了区域性的商贸中心。
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林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茶楼酒肆里,开始有人为这位"贪官"辩护:
"说起来,林大人确实做了不少实事..."
"是啊,路修好了,粮食多了,买卖也好做了..."
"可他毕竟收了不少'孝敬'..."
"嗨,当官的哪个不贪?至少林大人贪了还办事..."
这些议论传到林宇耳中,他不禁莞尔。看来自己的计划奏效了——既维持了贪官的人设,又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民生。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林宇盯着面前摊开的县衙账册,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城墙修好了,道路平整了,灌溉系统也初具规模,县里的百姓终于能吃上饱饭了。但作为"贪官",他不能就此停下脚步。
"得找个长久营生才行。"林宇喃喃自语。清河县地处内陆,既无珍稀物产,又非交通要道,若想持续改善民生,必须打造一份独特的产业。
他合上账册,决定去县城转转。换上便服,林宇带着赵虎出了县衙,混入街上熙攘的人群中。两年多来,县城面貌焕然一新——青石板路平整干净,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百姓们衣着虽然简朴,但已不见当初的褴褛模样。
"赵虎,你说咱们清河县有什么特产?"林宇突然问道。
赵虎挠了挠头:"特产?这个...小人一时还真想不起来。要说以前,大概就只有城南的酸枣还算有名..."
林宇摇摇头。酸枣产量有限,难成气候。正思索间,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入耳中。循声望去,只见一家铁匠铺前围满了人,热闹非凡。
"过去看看。"
挤进人群,林宇眼前一亮——铁匠铺门口摆着的正是他改良的曲辕犁!比起传统直辕犁,这犁更加轻巧精致,铁质部分闪着寒光,木制部分打磨得光滑锃亮。
"掌柜的,这犁多少钱一架?"一个农夫模样的人问道。
"五两银子,不二价!"铁匠擦了擦汗,"别看贵,比旧式犁省力一半,耕得还深!"
"五两?太贵了吧!"
铁匠嘿嘿一笑:"嫌贵?去李家村看看,用这犁的地,收成多了三成!算下来一年就回本了!"
农夫犹豫片刻,终于咬牙掏出一个破布包,数出五两银子:"给我来一架!"
林宇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幕。等人群散去,他走上前去:"掌柜的,生意不错啊。"
铁匠抬头一看,吓得差点跪下:"大、大人!小的不知..."
"不必多礼。"林宇摆摆手,"本官微服私访。你这犁,卖了多少了?"
铁匠恭敬答道:"回大人,自开春以来,已经卖了三十多架。不只是本县的,连邻县都有人来买。"
"哦?"林宇眼前一亮,"邻县也有人买?"
"是啊!都说咱们清河犁好用,耕得深还不费牛。"铁匠压低声音,"不瞒大人,小的已经收了二十多架的定金,实在忙不过来,正打算招两个学徒呢。"
林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离开铁匠铺,他心中已有了主意。
回到县衙,林宇立刻召来主簿:"去把县里最大的商人马员外请来,就说本官有笔大买卖要跟他谈。"
马员外来得很快,这个精明的商人自从捐资修渠后,与林宇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既畏惧这位县令的手段,又感激他改善了商业环境。
"大人找小的有何吩咐?"马员外恭敬行礼。
林宇示意他坐下,开门见山:"马员外,你觉得本官改良的曲辕犁如何?"
马员外一愣,随即赞叹:"妙极了!小的庄子上用了十架,省了不少人工。"
"若是把这犁卖到其他州县,你觉得有销路吗?"
马员外眼睛一亮:"大人是说...做生意?"他捻着胡须思索片刻,"有销路!绝对有销路!咱们这犁比寻常犁强太多,只要价钱合适..."
"价钱不是问题。"林宇胸有成竹,"本官打算在清河县大规模制作这种犁,销往各地。想请马员外负责外销事宜。"
马员外眼中闪过精明的光:"大人厚爱,小的感激不尽。只是...这利润如何分?"
林宇早料到他会这么问,微微一笑:"本官六,你四。"
"这..."马员外面露难色,"大人,运输、铺面、打点关节,这些花费不小啊..."
"那就五五分。"林宇敲了敲桌面,"不过有个条件——你得先垫付五百两银子作为本钱。"
马员外盘算片刻,咬牙道:"成交!"
"爽快!"林宇抚掌大笑,"三日后,本官会在县衙后院展示新的制作方法,马员外务必到场。"
送走马员外,林宇立刻着手准备。他连夜改进了犁具设计,将原本整体的铁制犁头改为可更换的部件,这样既降低了维修成本,又延长了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他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可以将不同部件分给不同工匠制作,最后统一组装,大大提高效率。
三日后,县衙后院。马员外和县里五位最好的铁匠、木匠围在一张长桌旁,桌上摆着林宇新设计的犁具分解图和各部件样品。
"诸位请看。"林宇指着图纸讲解,"这犁分为七个部件,可以由不同工匠分别制作。铁匠专打铁件,木匠专做木件,最后由专人组装。如此分工,效率可提高三倍不止。"
工匠们瞪大眼睛,这种分工方法他们闻所未闻。一个老铁匠忍不住问:"大人,这样确实快,但各人做的部件能合得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