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落难农户伪装书生
小七缘2025-10-17 10:002,911

  消息传回,全村沸腾!村民们与有荣焉,纷纷涌向林宇的小院道贺。王里正激动得老泪纵横:“好!好!宇哥儿给咱们枣溪村争了大光了!”

  所有人都以为林宇会欣然接受这份推荐,离开这个小山村,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林宇却在学官和全村人面前,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他对着学官深深一揖,语气恭敬却坚定:“多谢学官大人抬爱,县学教习之职,实乃殊荣。然,林宇恳请大人收回成命。”

  众人哗然。

  学官也诧异:“这是为何?林先生莫非有何难处?”

  林宇直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乡亲,看向眼神中带着不舍与支持的刘杏儿,缓缓道:“林宇逃难至此,得枣溪村收容,各位乡亲待我如亲人。在此成家立业,已视此地为根。村中蒙学初具规模,孩子们方才步入正轨,林宇实不忍弃之而去。县学人才济济,不缺林某一个;而枣溪村的孩子,需要林某。学堂虽小,亦是教化之地。林宇愿扎根于此,将此地学堂一代代办下去,让更多乡野孩童,能读得起书,识得字,明得理。此志,望大人成全。”

  一席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现场一片寂静,随即,不知是谁先带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许多村民都感动得红了眼眶。他们原本担心林宇会走,如今听他这番肺腑之言,如何能不激动?

  学官愣了片刻,亦是动容,他扶起林宇,叹道:“不忘初心,扎根乡土,育人育心。林先生之志,令人敬佩!本官定将先生之意回禀县尊。这清河镇蒙学头名之誉与奖赏,先生受之无愧!望先生善保此志,桃李满天下!”

  林宇的选择,让他赢得了远比去县学更高的声誉与尊重。他不是不能走,而是不愿走,选择留下回报乡梓。这份情义,重逾千金。

  此后经年,林宇便真的安心留在枣溪村,守着他的学堂,守着刘杏儿,过着平淡却充实的生活。刘杏儿为他生下一儿一女,孩子从小在学堂耳濡目染,聪慧懂事。

  林宇的学堂越办越好,名声渐渐传开,连邻村都有孩子慕名而来。他始终秉持着实用与启蒙并重的理念,教授知识,更教导做人。村里识字明理的人越来越多,风气为之一新。家家户户以孩子能进林先生的学堂为荣。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十年弹指而过。

  枣溪村早已不是当年的闭塞小村。因着识字的人多,村民外出务工、经商都更为顺利,日子也渐渐富裕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林宇最早教的那批学生中,竟真出了几个读书种子!

  其中尤为出色的,是一个名叫石头的孩子,家境贫寒却天赋极高,且极为刻苦。林宇惜才,不仅免了他的束脩,还时常私下辅导,甚至用自己的积蓄为他购买书籍纸笔。石头也不负众望,十五岁便一举考中了秀才功名!

  消息传来,全村再次轰动!这是枣溪村开天辟地头一个秀才公啊!石头家门槛几乎被贺喜的人踏破。

  中了秀才的石头,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穿着秀才的青衫,恭恭敬敬地来到林宇的学堂,对着林宇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先生教诲之恩,学生没齿难忘!若无先生,焉有石头今日!”少年声音哽咽,眼中含泪。

  林宇欣慰地扶起他,眼中亦有泪光闪烁:“是你自己争气。望你日后不忘初心,继续上进,亦要记得回报乡里。”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石头郑重承诺。

  他确实做到了。中了秀才后,他并未急于去考举人,而是效仿恩师林宇,在闲暇时回到村中学堂,义务为孩子们讲课,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倾囊相授。

  他还用官府发放的廪饩银和乡绅的资助,购买了大量书籍,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藏书阁”,供村人借阅。

  一石激起千层浪。石头的成功和反馈,极大地激励了后来的孩子们。

  此后数年,枣溪村又陆续出了两三位秀才,虽无人再中举,但已足以让枣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风之地”。

  这些秀才无一例外,都深受林宇影响,学成之后或在外谋职,或留村教书,但都会尽力为村中学堂捐资捐书,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林宇的学堂,早已从当年的废弃祠堂,搬到了村里集资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学舍里。他鬓边也已染上霜华,但眼神依旧清亮睿智。刘杏儿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两人相濡以沫,感情历久弥深。

  他看着一代代的孩子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看着村子因知识而改变面貌,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绵延不息。

  系统早已提示他任务完成,可以选择离开。但林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小世界。

  这里,有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事业,有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有他视若己出的学生,有尊敬爱戴他的乡邻。

  晨光熹微,透过新糊的窗纸,在屋内洒下柔和的光斑。

  刘杏儿轻手轻脚地起身,看了眼身旁犹在熟睡的夫君。林宇的睡颜平和,唇角微微上扬,似是梦见了什么好事。岁月在他眼角留下了细纹,却并未带走那份书卷气,反而添了沉淀后的温润。她替他掖了掖被角,这才披衣下床。

  灶房里,火苗舔着锅底,粥香渐渐弥漫开来。刘杏儿手脚麻利地揉着面团,准备蒸些馒头。

  儿女都已长大,儿子前年考中了童生,如今在邻镇一位老举人门下苦读;女儿去年嫁去了邻村,女婿是个童生,也开了间私塾。这小院里,如今又只剩下他们老两口,日子清净,却也不显冷清。

  “咳……”轻微的咳嗽声从屋里传来。

  刘杏儿忙擦了手进屋,只见林宇已坐起身,正披上外衫。

  “吵醒你了?”她语气带着惯常的嗔怪,“今日又没课,多睡会儿又何妨。”

  林宇笑了笑,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习惯了,到时辰就醒。再说,石秀才说是有几本新得的书要放入藏书阁,我得去看看。”

  “他呀,如今都是县衙里的师爷了,还总惦记着村里这点事。”刘杏儿嘴上说着,脸上却满是笑意。

  石头是林宇最早一批学生里最有出息的,中了秀才后虽未再进一步,但在县衙谋了份体面的差事,对林宇却始终执弟子礼,恭敬有加,对村中学堂更是多有照拂。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好事。”林宇洗漱完毕,走到院中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院角那棵刘杏儿嫁过来时种下的枣树已亭亭如盖,枝叶间缀满了青涩的小果。

  夫妻俩简单用了早饭,林宇便踱步往学堂走去。如今的学堂早已不是当年的破败祠堂,而是村里出钱、乡绅捐助盖起的三间敞亮瓦房,窗明几净,还专门隔出了一间作为“藏书阁”,虽然书籍不算浩瀚,但经史子集、农桑算数皆有涉猎,是全村最宝贵的财富。

  时辰尚早,学堂里却已有琅琅读书声传出。如今主持日常教学的,是村里另一位姓陈的秀才,也是林宇的学生。林宇如今已较少亲自授课,更多是督导和解答疑难,但每日来学堂转转,听听读书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走到窗边,看着里面坐得笔直的孩子们,一个个小脸认真,声音洪亮。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狗蛋、二妞、石头……时光荏苒,一代新人换旧人,唯有这求知的声音,从未断绝。

  “先生,您来了。”陈秀才见到他,忙出来行礼。

  “你忙你的,我随便看看。”林宇摆摆手,目光慈爱地扫过孩子们,“孩子们都很用功。”

  “是先生打下的基础好。”陈秀才恭敬道。

  午间,刘杏儿备了几样小菜,石秀才和王小川都在林宇家用饭。席间不免谈起村中事务、孩子教育,其乐融融。

  饭后,送走了石秀才和王小川,林宇有些倦意,便靠在院中的竹椅上小憩。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枣树的影子斑驳摇曳。

  刘杏儿拿了薄毯给他盖上,坐在一旁,拿起针线笸箩,一边做着针线,一边看着夫君熟睡的侧脸。

  她轻轻叹了口气,不是悲伤,而是满足。

  林宇不知何时醒了,睁开眼正看到她出神的样子,温声问:“想什么呢?”

  刘杏儿回神,笑了笑,眼角绽开细密的纹路:“没想什么。就是觉得,日子真好。”

  林宇握住她略显粗糙的手,目光温暖:“是啊,真好。”

  微风拂过,带来远处学堂隐约的读书声,还有近处鸡犬相闻的安宁。

继续阅读:第四百二十二章不做负心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快穿之渣男洗白手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