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落难农户伪装书生
小七缘2025-10-17 10:002,506

  休息间隙,有村民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林先生,您看……俺们这些大老粗,也能学认几个字不?以后进城,好歹能认得招牌,不怕走错门。”

  林宇笑道:“自然可以。学问并非专为孩童所设。若乡亲们有兴趣,待蒙学安定下来,亦可于晚间设一堂课,教大家认些常用字,学些简单算数,于生活总有裨益。”

  村民们闻言,更是欢喜,对林宇的好感又增几分。

  忙活了一整天,祠堂总算焕然一新。虽然依旧简陋,但干净亮堂,中间空地铺上了厚厚的细沙,四周摆满了各家凑来的高低不一的木板、树墩充当桌椅,最前面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算是林宇的讲台。

  王里正看着成果,满意地捋着胡须:“好,好!明日就可让娃娃们来了!林先生,束脩方面……”

  林宇正色道:“里正,乡亲们收留于我,已是恩情。林某尚未有所贡献,岂能先谈束脩?再者,村中不易,这蒙学,权当林某回报乡亲。日后若宽裕,孩子们家中自愿给些米粮菜蔬即可,绝不强求。”

  他这话说得漂亮极了。既表明了自己不是唯利是图之人,又体谅了村民的难处,将主动权和人情都握在了手里。

  果然,村民们闻言,又是感动又是敬佩,纷纷道:“那怎么行!先生也要吃饭!”“就是,俺家明天就送些菜来!”“俺今天就去下河摸鱼!”

  王里正见状,也不再坚持,只道:“那就依先生,但村里也不能让先生白忙活。这样,先生的口粮,村里先担着些。”

  事情就此定下。林宇在村民心中的形象,从一个需要接济的落难书生,迅速向一位有学问、懂方法、肯吃苦、又仁义体贴的“先生”转变。

  傍晚回到刘家,刘杏儿已烧好了热水。看到林宇一身灰尘汗渍,她连忙道:“先生累坏了吧?快洗洗。爹今天打了只山鸡,晚上炖汤喝。”

  林宇确实累了,但心情却极好。他笑道:“多谢杏儿姑娘。收拾祠堂是大事,累些也值得。”

  吃饭时,刘大山兴致勃勃地问起祠堂的情况,林宇简单说了,尤其提到沙盘练字和愿意教大人认字的事。刘大山听得连连点头:“好!先生这法子好!仁义!杏儿,你也去听听,认几个字!”

  刘杏儿眼睛一亮,期待地看向林宇。

  林宇温和道:“杏儿姑娘若愿意,自然欢迎。识字明理,总是好的。”

  刘杏儿脸颊微红,用力点了点头。

  夜里,林宇在油灯下,仔细回想着蒙学启蒙的步骤。

  他不能教得太深奥,也不能像原主那样胡乱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得从最实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和基本的道德道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祠堂外就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林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走向祠堂。

  祠堂里已经挤满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孩子,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都有,一个个睁着好奇又带着点怯意的眼睛望着他。

  门口和窗外还围着不少来看热闹的村民,包括刘杏儿,她站在人群里,眼神亮晶晶地望着前方。

  林宇走到沙盘前,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而充满渴望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他清了清嗓子,没有立刻开始教字,而是温和地开口:

  “孩子们,你们可知,我们为何要识字?”

  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摇头,有的小声说:“认了字能当官?”“能赚钱?”

  林宇笑了笑:“识字,是为了明白道理,是为了看懂天地万物之名,是为了不让别人轻易欺瞒于你,是为了将来,无论你们是种田、打猎、做工还是行商,都能比别人多一双眼睛,多一条路。它能让你知道祖先留下了怎样的智慧,也能让你把想说的话、想记的事,清清楚楚地写下来,传下去。”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孩子们似懂非懂,但眼神却更加专注了。门口的村民们也安静下来,若有所思。

  “今天,我们不急着写字。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关于我们为何是‘炎黄子孙’的故事……”

  他没有选择枯燥的开场,而是用一个宏大又浅显的始祖传说,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甚至大人的注意力。

  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最后才引出了最早的文字记录历史的雏形,巧妙地过渡到识字的重要性。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下课了还围着他问东问西。村民们更是满意得不得了,这林先生,有真本事!讲故事都能讲得这么引人入胜,还蕴含着道理,跟着他学,准没错!

  林宇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目光不经意间瞥见窗外的刘杏儿,她正看着被孩子们簇拥的他,脸上带着柔和的笑意,眼神里比昨日多了几分明显的钦佩。

  林宇知道,他的第一步,走稳了。安身立命的基础,正在这朗朗的童声中,悄然打下。

  日子如溪水般潺潺流过,转眼林宇在枣溪村已安稳度过了两月有余。

  村东祠堂的蒙学办得有声有色。每日清晨,里面便会传出稚嫩却认真的跟读声:“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林宇教学并非一味死记硬背,他常将文字融入故事,讲解字源趣事,或用沙盘组织小比赛,激发孩童兴趣。

  孩子们进步神速,不少已能认得百余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词句,回家还能煞有介事地教父母一两个。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间,对林宇的尊敬与日俱增。送来的米粮菜蔬、偶尔的野味鲜鱼,虽不值钱,却足见心意,让林宇再无饥馑之忧。

  晚间,他果真如约开设了成人识字班。来的多是年轻后生和些许大胆的妇人,刘杏儿每次都坐在最前面,听得格外认真。

  林宇教他们认常用的农具名称、数字、钱币单位、姓氏等,实用为主,气氛轻松。刘大山有时也来凑热闹,磕磕绊绊地学着写自己的名字,笑得满脸褶子。

  林宇的住处也有了改善。他总不能一直寄居在刘家。

  恰好村里有户人家早年搬去了镇上,留下一处空置的小院,虽比刘家西屋更简陋些,但独门独户,更为清静。王里正和村民们一致同意让他搬进去,算是村里给“先生”的福利。

  刘大山和刘杏儿帮着收拾了好几天,添置了简陋的家具,总算像个家的样子。

  搬离刘家那日,刘杏儿眼中明显带着不舍,却还是笑着帮他整理物品,反复叮嘱:“先生,一个人住要记得按时吃饭,灶火要小心…有事就过来喊我们。”

  林宇心中温暖,温声道:“这些时日,多亏刘叔和杏儿姑娘照料。以后我自立门户,你们更可常来坐坐。学堂的事,还要杏儿姑娘多帮衬。”

  他顺势给了刘杏儿一个“职务”——帮他整理沙盘、督促年幼孩童,让她能名正言顺地常伴左右。

  刘杏儿欢喜地应下,脸颊飞起红霞。

  独居之后,林宇与刘杏儿的接触并未减少,反而因少了那份寄人篱下的微妙约束,更添了几分自然。

  林宇常以请教本地风俗、辨认野菜为由去找刘杏儿,刘杏儿也常以送些吃食、帮忙浆洗为由来看他。

继续阅读:第四百一十七章落难农户伪装书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快穿之渣男洗白手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